浅析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和外化中的作用

2013-03-19 07:34邢宜霖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外化受教育者内化

邢宜霖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转化过程中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两次飞跃”,是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化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矛盾转化的第一次飞跃,即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矛盾转化的第二次飞跃,即受教育者所产生新的思想政治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实践,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外化过程,实质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转化过程。所谓转化,就是使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转化是知与不知,正确与错误斗争的结果。转化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方向转化,一种是背向社会发展需要转化。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究竟向哪个方向转化,影响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教育者及其所实施的教育。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协调运转,发挥各自的功能,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转化。教育者在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转化(内化、外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转化观念、提升素质,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外化的前提条件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外化过程中,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外,还需要教育者起主导性作用,通过外部影响力量促使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实现两次飞跃。教育者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之前,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实现自身观念和素质的转化。

一是教育者必须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要学习的是间接经验,学习内容是经过教育者系统选择、精心加工后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这是一条认识的捷径,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同时实现这一捷径的有效保障是教育者自身对教育内容进行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使其内化为理性层面。在教育者内化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理解,即分为改述、归纳和外推三个层次:改述是一种初级层次的理解状态,是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将教育内容表达出来;归纳是中级层次的理解状态,它是教育者在把握内容实质的基础上将教育内容浓缩成精华,实现“长话短说”的效果;外推则是教育者对内容进行举一反三、丰富拓展的过程,是一种“短话长说”的功夫。这三部分无形中就向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一名专业的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能停留在“改述”这一过程。这一程度虽然比照本宣科的层面好一些,但是教育者并没有深入到教育内容的灵魂之处,则教育者很难将教育内容的精神实质用最准确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使教育效果不理想。教育者作为教育影响的直接发出者,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准确、全面理解教育内容的基础上,使自身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归纳”和“外推”这两种程度上。在教学过程中,用“长话短说”的方式将教育内容的精神实质传授给受教育者;用“短话长说”的方式丰富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更容易理解所需内化的内容。

二是教育者还必须具备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古代的圣人明白“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因而他们在教育人们时,往往是“先存储己而后存储人”。教育者担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授先进思想和正确价值观的任务,受教育者是否认同和践行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是否接受并内化它们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教育者需要以身作则、亲身示范,真诚地实践自己传授的价值观点和道德规范,实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如果教育者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很难让受教育者产生认同感和信服感,甚至会产生怀疑和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者要自觉从内心出发信服和认同传授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并能带头实践自己提倡的观念和规范,保持言行一致,通过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其次,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对受教育者将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

二、遵循实际、具体分析,确定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最佳切入点

受教育者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内在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诸要素辩证运动、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些要素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成为受教育者思想矛盾转化的决定性因素。然而诸要素间即相互联系,又存在相对独立性,所以知情意信行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制约了受教育者思想矛盾顺利转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多种开端的现实性。因此,推动受教育者思想矛盾转化,教育者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端,开辟多种渠道,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运动的最佳切入点。对于“情通理不通”的受教育者来说,教育者需要帮助其解决认知上的问题,通过全面细致的资料收集,找准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的认同点,以此作为教育引导的突破口,促使新思想在矛盾运动中处于优势地位,促使其形成稳定的系统观念。对于“理通情不通”的类型,教育者要紧抓情感因素的影响作用,培养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肯定情感。教育者在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时,尽可能满足受教育者合理的个体需要从而形成共鸣。另外教育者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避免“假大空”,将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思想教育的案例,通过开展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激发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关注和兴趣。对于意志薄弱、信念不坚定的人群来说,教育者可以通过行为训练,磨练受教育者的意志,通过精神感染稳固其信念,通过多次重复正确行为而形成行为习惯。教育者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的教育开端,各种开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教育者可以双管齐下、形成合力。

三、育化心灵、情感关怀,实现理性启迪与非理性影响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理性启迪是以传授理性知识,培养和发展理性能力为特征的理性教育,强调对记忆、思维、认知等的训练和培养,过分偏重知性的、概念性的知识分析,而失缺了对受教育者自身意志、信念、情感等非理性的影响。教育者应该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统一起来,在解决认知问题的同时,充分运用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力量,解决信念、行为习惯等问题,形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转化的活力。首先,教育者需要激发受教育者非理性因素中的情感因素。情感是受教育者知行转化的催化剂,教育者在进行理性启迪的同时,需要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其次,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意志和行为的训练。意志是认知与情感的体现,也是行为的杠杆;坚强的意志会促使受教育者行为反复出现并持之以恒,所以对受教育者进行顽强的意志磨练是很有必要的。而行为是强化和巩固认知、情感、意志的基础;教育者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为训练,通过多次重复正确的行为而促成良好的习惯。另外,教育者还需要重视对受教育者的信念培养。信念是人们发自内心地对某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点的真诚信仰,是联结知与行的中心枢纽。教育者要深化受教育者的认识,强化其情感,锻炼其意志,并帮助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理性和经验转化为信念。

四、澄清是非、校正价值取向,促使受教育者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

教育者要想使受教育者将内化的价值观点和道德规范成功转化为外显行为,则必须充分调动受教育者心理诸要素,解决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从而实现自身认知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所谓是非判断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分清什么是真理与谬论,形成正确的认知标准。价值判断则是让受教育者具有判断客观事物是否存在肯定价值或否定价值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时常出现受教育者是非判断较好,但价值判断较弱,明知是对的行为,但是不愿意行动;甚至明知是错的行为,仍然坚持不改等一系列现象。所以,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内化观点并外化于行动,不仅要解决受教育者的是非判断问题,还需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状况,解决其价值判断问题,消除受教育者“利益障碍”,从而达成价值认同,只有将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有效结合,才能推动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五、积极引导、合理规划,推动受教育者实现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

所谓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就是指受教育者内在意识分化出“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使“现实的我”达到“理想的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尽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实现内化与外化这一目的的内在基础。而自我意识的分化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对自身内化过程提出的一种高要求,而实现内化的最高境界,即自我意识的同一,这又是针对受教育者外化发出的一种行动指令。受教育者需要将内化的思想观点,付诸于自己的实践过程并转化为自己的外在行为,通过现实的巩固和检验,受教育者自我意识才能够达到“同一”的最高境界。所以受教育者自我意识不断分化和同一的过程,需要受教育者通过现实、具体的行为过程加以支撑,使受教育者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的转化。教育者要通过积极的价值引导、制定合理的教育标准,使受教育者实现“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分化;并为受教育者提供实践平台及活动机会,通过提供外部支持,激励受教育者将内化观点转化为行为习惯,实现自我意识的同一。

总之,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外化过程的具体作用者,他们的教育作用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内化外化的效果,教育者需要根据内化外化过程的发展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展规律,指导自身的实践行为,帮助受教育者内化外化过程顺利完成。

[1]罗映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思想政治学原理[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程建平.思想品德内化论[J].大理学院学报,2002,(2).

[4]徐志远,黄海波.内化与外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5).

[5]吴荣.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S1).

[6]李艳.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内在逻辑[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4).

[7]杨鲜兰.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机制[J].湖北大学学报,2004,(2).

[8]朱志勇.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原则[J].教育与职业,2007,(36).

猜你喜欢
外化受教育者内化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河南新乡推进“德润新乡”建设工作的实践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