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娴
(武汉纺织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在概念隐喻理论提出之前,西方对隐喻的研究理论主要有三种:比较论、替代论、互动论[1]。比较论认为隐喻中两个概念之间的特征比较是构成隐喻解读的基础,隐喻是某种相似性或类比的一种陈述。替代论认为隐喻的实际就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隐喻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互动论的主要观点是隐喻有本体和喻体两个概念,两者是“普通相关事物的系统”或“隐含意义复合体”。互动论突破了把隐喻作为词汇层次的修辞现象的局限,把隐喻内部机制描述成两种事物之间的互动作用,但是把隐喻定格在语言形式和修辞格的研究范围之内[2]。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合著并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概念隐喻”的理论,把隐喻的研究引入认知科学的新领域,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研究的束缚,这也是隐喻在认知领域研究的开始。“概念隐喻”理论成为近年以来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具有影响力的隐喻理论之一。
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3]”,也就是说隐喻是概念之间从源域向目标域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关系是基于人体经验的映射。隐喻思维是人类大脑对世界概念化的一种认知过程,并且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特征的概念化过程。鉴于以上理论很多文献已做过详细的阐述,本文不再赘述。
由于概念隐喻指的是人类大脑中的抽象概念的跨域映射,它们通常是以大写的形式出现的,例如,MATERNAL LOVE IS A HARBOR. 在这个隐喻中,人们是从具体的概念 HARBOR出发来表达抽象的概念MATERNAL LOVE, 而这个概念隐喻可以有以下这些隐喻的语言表达方式:
a. The children are the ships which need to find a shelter in the harbor.
b. Hardships are the rainstorms in the children’s life.
c. Mother is a shelter where the children can find protection against the rainstorms on the sea.
以上三个句子是具体语言使用当中的隐喻,三个看起来独立的隐喻句只是语言的表面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MATERNAL LOVE IS A HARBOR”。这三个句子只是这个概念隐喻的不同语言表现形式。
语境的定义在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在 1923年提出来,他区分了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情景语境是指在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这个上下文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文化语境是指在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殊意义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交际者的身份、地位、文化背景、交际方式等等。伦敦学派语言学家费斯(Firth)指出语境不仅包括“语言的上下文”,还包括“情境的上下文。”系统功能学派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建立的语境模型中,情景语境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个变量。在韩礼德提出的语境模型中,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属于同一层次概念,它们之间是示例关系而不是体现关系,也就是说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的缩影,不同类型的情景语境反映了文化语境的不同方面[4]。
从语境出发,隐喻的产生、理解和翻译都不能离开语境。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根据韩礼德的语境模型,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体现在语言的三个层次上---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这三个层次中,相邻层次之间是体现的关系。话语范围所激发的是语义系统中的概念功能,话语基调所激发的是人际功能,话语方式所激发的是语篇功能。由此可见,语言与语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特定的语言创造了特定的语境,而特定的语境要求人们必须使用特定的语言。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产生于特定的语境中,最终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要准确地理解它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人们就要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概念隐喻的理解必须在这个指定的情景语境当中进行,而且是交际双方所公知的语域当中进行。例如:
“You know, honey, different music appeals to different generations,” reasoned Jane.
“Remember some of the music we listened to?” Steve smiled. “You’re right. Maybe eating breakfast will help me get rid of some of the knots in my stomach.”
在这段对话中,说话的双方是夫妻,共有的情景语境是对早晨女儿播放的摇滚乐的评论。妻子对女儿播放的音乐表示理解,并且在安慰丈夫的不满意。丈夫本身对女儿播放的摇滚乐很生气,因而有了“knots in my stomach”的隐喻表达。 在这里的概念隐喻实际就是“ANGER IS KNOTS IN THE STOMACH”。有了这样一个情景语境的认知分析,我们对这段对话的理解就更加准确。
与情景语境相比,文化语境是更为抽象的概念。一定的情景语境反映了一定的文化语境,语言在一定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产生意义。对于概念隐喻的分析,我们要从它的语言表达形式开始,并且在其所处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中进行认知分析。
李福印教授曾经指出概念隐喻理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历时研究方面的问题,莱可夫研究的语料都是共时性的,是静态的[5]。如果只进行共时研究而不进行历时研究,我们恐怕很难理解现在出现的一些具有新的文化意义的概念,例如“小姐”这个概念。这一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原本是指古时候封建家庭中的大家闺秀,如《西厢记》中的张莺莺小姐。到了近现代,这一概念指的是年轻女性,特别是未婚女子。在现在,这一概念成了提供特殊服务的女性的特称,成了人人唯恐避之而不及的说法。如果抛开了文化语境,我们就无法准确地理解这些具有新的文化含义的概念和概念隐喻。
中文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所依赖的两种文化语境,它们既具有相似性,也具有差异性。首先中文和英语的文化语境有相似的地方。人类所共有的一些相似的生理体验反映在语言当中就是产生一些相似的隐喻。例如,英语当中有这样的隐喻:
Tom really broke her heart. (汤姆真是伤透了她的心。)
What you said made her heart hurt. (你说的话让她心碎。)
在以上的例子当中,人们都认为心脏是身体的重要器官,负面的行为和情绪会对心脏造成不良的影响。基于这样一个共同的相似体验,两种语言里出现了相似的表达。
然而,中文和英语的文化语境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中英文当中很多动物的隐喻就存在完全不同的含义。“狗”在中文和英语中的文化内涵的差别就很大。汉语中与狗相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奴才”等等。而在英语中,狗是忠实、聪明的象征,由狗组成的短语通常带有褒义,如“a lucky dog (幸运儿)”、“an old dog (老手)”、“as faithful as a dog (形容忠诚)”。“龙”在中文中是吉祥、神圣、权威的象征。在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国,龙象征着皇权,皇帝称为是“真龙天子”,皇帝穿的衣服是“龙袍”,皇帝的子孙称为是“龙子”、“龙孙”。今天中国家长都“望子成龙”,龙带有吉祥、奋进、腾飞的积极含义。而在英语中,“dragon”一词通常是魔鬼、邪恶的象征。英语短语“a bit of a dragon”是指飞扬跋扈的人。如此之类中英文存在差异的例子还有很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相同的概念都会指不同的物体。概念隐喻中的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过程中,即使语言表达层面的概念相同,不同的文化语境也会使这一隐喻产生不同的意义。我们在理解概念隐喻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文化语境来进行认知分析。
翻译是一种涉及两种语言的行为。每一种语言的意义都是依赖其具体的语境而存在的,离开了语境就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因而,翻译不仅仅是源语向目标语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到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社会活动。要准确地翻译源语,译者不仅要注意语言的情景语境,还要考虑文化语境。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第一,当源语和目标语两种语境中隐喻概念的所指相同时,可以采取直译法。例如上文提到的由于人类共同的一些生理、心理体验、生活经验,人们在语言表达上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直译法。如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都会认为HEALTH IS UP.MORE IS UP. 例如:
a. His health condition is declining. (他的健康状况正在下滑。)
b. The production in March is growing up. (三月份的产量正在上升。)
在a句中,隐藏的概念隐喻是HEALTH IS UP, AND SICKNESS IS DOWN。在b句中,隐藏的概念隐喻是MORE IS UP。这些概念的所指在中英文语境中是一样的,因此可以采用直译法。
第二,当源语和目标语两种语境中隐喻概念的所指不同,并且两种语言中存在意义相似或相同的概念所指时,可以采取概念转换法。也就是说,当源语隐喻的目标域的概念所指与目标语隐喻的概念所指不同时,我们可以把目标语隐喻中的概念转换为与源语意义相似或者对等的概念。例如:
a. Your theory doesn’t hold water. (你的理论站不住脚。)
b. She made her father’s blood boil. (她惹得她爸爸发火了。)
在a句中词组“hold water”是“站得住脚,合情合理”的意思。我们不能按照字面意义把这句话翻译成“你的理论装不住水”。很显然,在英汉两种语境中这个隐喻的概念所指不同。在英语中,a句隐含的概念隐喻是“THEORY IS A CONTAINER”; 而在中文中,相对应的隐含的概念隐喻是“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人”。而b句中的词组 “make her father’s blood boil”是“让她爸爸发火”的意思,不能理解为“让她爸爸热血沸腾”。这个隐喻在英汉语境中的概念的所指也完全不同。在英语中,b句隐含的概念隐喻是“ANGER IS THE HEAT OF LIQUID”,而在中文中,相对应的隐含的概念隐喻是“愤怒是火”。概念隐喻的所指在英汉语境中完全不同时,我们翻译过程中要进行相对应的概念转换。
第三,当源语中的概念在目标语中缺乏意义相似或相同的概念时,我们可以采取直译加注释法。由于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存在诸多差异,特别是一些来源于历史典故或者经典著作的概念,我们无法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找到相似或者对等的表达。例如:
a. Carelessness is his Achilles’ heel. (粗心是他的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致命弱点。)
b. What he did yesterday was nothing but a Judas kiss.(他昨天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犹大之吻,居心险恶。)
在a句中,“Achilles’ heel ”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伟大的英雄阿基里斯(Achilles),他有着超乎普通人的神力和刀枪不入的身体,然而他全身致命的弱点就是他的脚后跟。他在攻占特洛伊时被敌方对手一箭射中后脚跟而亡。在b句中, “Judas kiss”来源于《圣经》。犹大(Judas)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为了钱财出卖了耶稣。他假惺惺向耶稣问好并且亲吻耶稣,以此向前来捉拿耶稣的人示意谁是耶稣,结果耶稣被他们抓走钉死在十字架上。 “Judas kiss (犹大之吻)”便用来比喻背叛行为,口蜜腹剑。像英语中“Achilles’ heel ”和“Judas kiss”这样在中文中根本没有相对应的意义相似或相同的概念表达的隐喻,我们只能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这样既能保留源语的特征,又能传达出源语的意义。
总之,译者在翻译隐喻的过程中,要分析隐喻所处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根据语境的需要来判断采取何种翻译策略。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反映的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从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过程中,受到语境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译者在翻译隐喻的过程中,不仅要仔细分析隐喻所处的情景语境,还要分析其文化语境,探索隐喻深藏在背后的隐喻概念,从而对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做出准确的判断。 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英汉两种语言,使用合适的翻译策略,还要在语境中分析隐喻的深层意义,保证隐喻的译文准确无误。本文从语境的角度探讨了概念隐喻的理解与隐喻的翻译策略,给隐喻的翻译提供了一些启示,并呼吁更多的研究能够投入到隐喻的翻译中来。
[1]侯奕松. 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15.
[2]束定芳.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2):98-106.
[3]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20-430.
[5]李福印. 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 中国外语, 2005,(7):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