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评价研究的4种视角*

2013-03-18 23:15袁邦株
外语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语料库语篇词汇

袁邦株 李 雪

(井冈山大学,吉安343009;山东英才学院,济南250104)

1 引言

语篇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必然体现说话人对现实世界的评价,体现说话人的观念形态。言语实践中,作者/说话者的观点和态度必然通过语篇中的各种词汇语法手段体现出来。同一种语言中,语类不同,表达观点、态度的词汇语法手段及其分布也不一样。评价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本身是对事物的主观比较,包含着评价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么遵循常规,要么偏离常规。(2)评价对象,可以区分成对事件/实体的评价和对命题的评价。复杂的是,有时这二者并不能很好区分,需要借助一定语境。(3)实现评价的手段呈现多层次、多种类的特点。评价体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音系层可体现为非标记的重读和调式;词汇层可体现为带有评价倾向的词汇项;语法层则表现为一些特别句式,如It+系动词+形容词词组+小句(Hunston&Sinclair 2000:84-91)。杨信彰(2003)指出,语篇中小句的逻辑语义关系、信息单位和及物性系统中的有些过程也存在人际意义,表示评价。语篇层可表现在叙事角度和语义连贯上。评价手段的识别,语境因素十分重要(李战子2004)。(4)在术语使用和区分上,不同学者喜欢使用不同术语,这无疑增加评价研究的复杂性。例如Lyons(1977)使用 connotation,Labov(1984)使用 intensity,Chafe(1986)使用evidentiality,Besnier(1993)使用affect,Halliday(1985)使用 attitude,Conrad 和 Biber(2000)使用stance,Martin(2000)和White(2001)使用 appraisal,Hunston(1994)使用 evaluation.(5)评价内部的分类,存在不同分类方法,最为系统的要数Martin等人的评价系统分类,将评价区分为态度、介入和级差3种,每种类别又有次分类。目前,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评价上,而Hunston等人则使用参数标准对评价分类,如重要性评价和预期性评价等。

早期的评价研究主要从篇章的结构层面开展,将评价作为语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Labov和Fanshel在对叙事结构提出的6个要素(点题、指向、进展、评价、结果或结局、回应)中,把评价作为叙事宏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Hunston 2000:5)。评价指叙事中用来表明为什么那些情景和事件值得叙述。当然,他的模式引起众多争议,逐渐取得的共识是,评价不是叙事流程的一个步骤,而是由于其韵律特征分布在整个语篇中,这与功能语法的认知不谋而合。Hoey在讨论语篇类型(text type)时,将评价看成对语篇组织起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其语篇类型模式包括情景-问题-回应-评价(Hoey 1983,2000),可以看出一些语篇类型模式以评价为结束。语篇中的评价显示出作者在具体情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解释。以Sinclair和Coulthard(1975)为代表的伯明翰话语分析将课堂会话结构概括为IRF模式,即起步(initiative)-回应(response)-反馈(feedback),该模式以教师的反应(评价)为结束。随着研究深入,评价研究逐渐转移到词汇和语法层,学者们也采用不同视角,归纳起来大致有4种。

2 评价研究的4种视角

须要指出,虽然语篇中评价研究的视角不同,但是也取得了以下共识。(1)评价研究都强调评价既是主观的又具有主体间性特征。评价既是个人观点的表述又需要读者和作者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互动进行。(2)评价建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观念形态。这也是评价主观性的一个方面。评价在一定社会和意识形态框架中发生。互动双方在一个共同价值系统中进行评价。评价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由于读者和作者拥有共同价值观,从而使得隐性评价在语篇中能够运作;另一方面,分析者可通过分析语篇中的评价,推测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如 Benwell和Stokoe认为,从对广告中化妆品和化妆手法的分析,可以推测一个民族的健康、外貌和生活方式等文化意识形态(Benwell&Stokoe 2006)。(3)实现评价意义的层面众多,如词、词组、短语、语法结构和语篇等。评价有隐性和显性之分,Martin和White区分Afforded(隐性,通过提供证据评价)和Inscribed(显性,通过使用评价词汇进行评价)(Martin&White 2005)。(4)语篇中的评价与语境关系密切,同时兼具累积特征,且评价中语境和累积性可同时起作用。如scholarly在书评中既有中性意义,也兼具积极评价意义。评价是累积的,如Hoey(2000)认为,有时整个语篇充当评价,评价常常聚集在一起,如书评。(5)评价涉及3个要素,评价的客体、来源以及评价本身。通常一个人评价一个事物或者客体,评价的性质取决于评价客体的性质。如Martin和White(2005)将行为或者能力评价称为判断,将事物评价称为鉴赏。语篇中的评价来源也区分为作者自己的评价和借用别人观点进行的评价(Thompson&Hunston 2000)。下面,分别论述语篇评价意义研究的4种视角:功能语言学视角、语料库语言学视角、专门用途英语视角和综合视角。

2.1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韩礼德把评价视为人际意义的次范畴。随后,在“得体写作”项目推动下,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开展的研究的一部分,Martin和White(2005)创立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将评价定位为语篇语义层面的实现方式。该理论是功能语言学的重要发展,是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它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李战子2004)。

Martin的评价系统主要由介入、态度和级差3个次系统组成,3个次系统都可以从更详细的角度加以区分。其中,态度可次分为鉴别、情感和判断,介入可以有多声和双声等次维度,而级差可以分成语势和聚焦两个次维度(王振华2001,唐丽萍 2004,Martin & Rose 2007)。

国内的语篇评价研究大多借鉴Martin和White的评价理论,应用评价理论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分类来分析不同语类中的评价和体现方式。王振华分析法庭语篇中的评价体系,该系统将语法分析和词汇分析纳入语言评价系统,语言的评价价值体现在从词汇到篇章的各个语言层面,但以小句为单位,从小句辐射到其他层面。唐丽萍分析书评中的评价,分析在介入层面上进行,着重分析书评中的“主体间性”(唐丽萍2004)。

Martin和White的评价理论更像是对评价的描写而不是分析,因为他们的分析是主观的(Hunston 2011:21)。该理论体现功能语言学的系统特征,将评价系统化,强调分析语篇中的词汇,运用定性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够系统地、全方位地分析和描写语篇中的评价词汇。有人甚至已经将语篇中的这种评价特征通过软件识别实现可视化(visualize)(Bandhar 2011)。不足之处在于忽视揭示语篇中词汇以外的评价特征,评价的分类标准有时不是很清晰,主观性较强。评价需要结合语境和上下文逐一归类。

2.2 语料库语言学视角

Biber和 Finegan(1988,1989),Biber等(1999),Conrad 和 Biber(2000)以及 Biber(2006a,2006b)一直致力于研究评价,使用的术语是“stance”。他们更多从语料库角度研究不同语域中的评价分布。在早期著作中,Biber和Finegan将评价定义为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判断以及对命题真实性的显性表达,关注状语(如副词、介词短语和从句等)的评价意义(Biber&Finegan 1988)。后来,Biber等区分3种不同类型的评价:认知型评价(epistemic stance)、态度型评价(attitudinal stance)和风格型评价(style stance)。认知型评价指说话人对确定性和可靠性的评价;态度型评价指说话人的情感表达(有些类似于Martin评价理论值的affect),而风格评价指说话人或作者交际本身的评价,如“honestly,literally and briefly”。他们同时指出,3种类型的评价有时很难区分(Biber et al.1999,Conrad & Biber 2000)。他们调查了口语、学术和新闻3个语域中评价状语(adverbial stance)(实现方式包括副词、介词短语和从句)的分布特征。语料库分析表明,口语会话中评价状语的使用频率高于学术和新闻语域,单一副词使用频率高于其他语法形式,如短语和从句的使用频率。但是,介词短语在学术语域中使用的频率高于其他两种语域。在所有语料中,认知型评价状语使用最多,风格型评价状语在会话中比态度性评价状语的出现频率高,但是态度型评价状语在学术语域中的使用频率高于风格型评价状语。

随着评价研究的深入(Biber 2006a,2006b),他们细化语域的类型(如包含课堂教学、实验报告、教科书、课程资料、学习小组和校园生活服务),扩大评价研究范围(如情态动词和能够后接不定式to或者that从句作补语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等),进而提出评价(stance-taking)概念,将评价看成一种行为动作。可以说,他们考察具有评价意义的标志词或者短语,而不是评价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本身(Hunston 2011)。

2.3 专门用途英语视角

研究专门用途英语的学者通过研究学术语篇中的元语篇(meta-discourse)来探索评价意义。他们强调语篇中读者和作者的互动,而评价作为语篇互动形式之一,也必然成为其关注对象。研究专门用途英语的学者,如Hyland等人认为,语篇由主语篇和元语篇(meta-discourse)组成。前者侧重新命题的生成,体现语篇的概念功能,后者侧重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作者用它帮助读者理解语篇,交代语篇的结构安排,引导或者告知读者哪些命题重要,同时评价命题,体现语篇的人际和互动功能(Hyland 2005)。元语篇可以区分文本交互性手段和作者读者相互间性手段两种(徐海铭 潘海燕 2005)。前者如 however,therefore,in conclusion等,都是作者组织语篇的资源和手段,同时也是帮助读者更好理解语篇的一种努力,不具有评价功能;后者如 hedges,boosters,attitude markers等,其中部分具有评价功能。Hyland等人在作者与读者互动基础上研究评价,他们提出学术论文中的互动,涉及两个方面:一个为评价(stance),指在语篇中对命题的评价。这种评价建立在共同语篇社团的价值基础之上;另一个是介入(engagement),它指作者邀请读者一起,承认读者存在,考虑读者感受,二者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相互交叉重叠。

通过考察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论文摘要中评价词汇和情态动词的使用,Stoelsbury(2003)认为,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摘要中评价词汇的使用频率比自然科学高,后者似乎更愿意使用情态结构表达作者的评价。Hyland和Tse也考察了465篇学术论文摘要和二语学习者的学位论文摘要,分析that-结构(evaluative that)的评价特征(Hyland&Tse 2005)。论文主要从that结构评价的对象、评价人态度、评价来源和使用的评价表达法4方面考察,区分有经验作者和二语学习者在这一结构使用上的不同。也有不少研究通过考察学术语篇中转述动词的结果来研究评价(Swales 1990;Thompson&Ye 1991;White 2004;Charles 2006a,2006b 等)。

须要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专门用途英语的学者越来越倾向于使用个人自建语料库,研究学术语篇内部体现作者与读者互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评价特征。但是,他们对评价理论建构本身贡献很少。

2.4 综合视角

Hunston和Bednarek等人研究语篇评价意义则采用综合视角。(1)其研究更为全面,关注评价对象、评价意义和评价来源,尝试建构评价的局部语法(local grammar);(2)其研究方法主要以语料库语言学为主,研究包括学术论文在内的多种语类中的评价,综合以上各种方法的长处。

Hunston(1989,1994,2000,2011)一直关注学术论文中的评价研究。(1)她提出评价现象研究的3步评价行为模式(three-move evaluative act),即评价研究应该包含评价对象的识别和分类、评价者对客体的赋值和评价来源3个要素。Hunston的模式既强调评价对象、评价意义本身、评价意义表达,也关注评价来源。(2)评价对象可以区分为命题和实体,评价区分为对人或者事件(unity)的评价和对命题(proposition)的评价(Hunston 2000)。借鉴Sinclair对语篇互动层面和自主层面的区分(Sinclair 1981),Hunston认为,在互动层面,评价针对命题,评价的是作者本人的观点或者是他人的观点;在自主层面,评价针对个人或者事件,体现作者对世界的看法。(3)评价可以是自身评价和借助他人语气进行评价,即语篇中别人的声音和作者自己的话语。别人的话语通常用转述性动词引导,不同转述动词体现作者的不同评价,如discourse shows表示作者赞同;而say则表示作者赋予的真实价值很低,其内容作者不负责任,作者运用对其评价可以让读者赋予作者话语更高的评价;averral则是作者自负责任。两种话语都能通过不同方式减轻作者的责任。(4)就评价分类而言,他们认为可以用参数或维度方法,将评价区分为重要性评价、相关性评价、确定性评价和预期性评价等。如Thompson&Hunston认为学术论文中的评价可分为重要性、确定性、预期性和相关性评价等(Hunston&Thompson 2000:22ff);而Bednarek则认为评价在新闻语篇中可以区分为6个核心评价参数(可理解性、情感性、预期性、重要性、可能性、可靠性评价)和3个边缘评价参数(实证性、心理状态和风格评价)(Bednarek 2006:22)。(5)他们借助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开展大规模语料中的评价研究,试图建构评价局部语法(Bednarek 2008)。他们综合考察评价要素——评价主体、评价赋值、评价客体和评价来源,寻求它们之间在不同语类中的搭配规律。Hunston专门考察评价语法模式和功能(Hunston 2011)。

3 结束语

语篇中的评价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论题,这由评价本身所具有的韵律性特征所决定,有时是显性的,有时又是隐性的(Hunston 2011)。本文梳理评价研究的4种不同视角,以期对评价研究进行全面、完整描写。评价研究的4种视角各有侧重,功能语言学视角注重从语篇语义学角度系统阐述评价词汇、评价类型,却忽视评价主体、评价来源。语料库语言学视角注重研究具有评价意义的状语在不同语域中的分布。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关注学术论文中读者与作者互动,据此研究评价。Hunston等人的综合视角尝试描绘语篇评价的完整图,涉及评价研究中的评价分类、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关注评价在不同语类中的分布特征,进而建构评价语法。目前,各种视角大多借助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展开评价研究,这是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5).

唐丽萍.学术书评语类结构的评价分析[J].外国语,2004(3).

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J].外国语,2001(6).

徐海铭潘海燕.元语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J].外国语,2005(6).

杨信彰.语篇中的评价手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Bandhar,A.A.A.Visualizing Appraisal[D].Sydney:U-niversity of Sydney,2011.

Bednarek,M.Evaluation in Media Discourse:Analysis of a Newspaper Corpus[M].London:Contiuum,2006.

Bednarek,M.Emotion Talk Across Corpora[M].London:Palgrave,2008.

Besnier,N.Reported Speech and Affect on Nukulaelae Atoll[A].In J.Hill& J.T.Irvine(eds.).Repsonsibility and Evidence in Oral Discourse[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Benwell,B.& E.Stokoe.Discourse and Identity[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Biber,D.Stance in Spoken and Written University Register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6a(5).

Biber,D.University Language:A Corpus-Based Study of Spoken and Written Registers[M].Amsterdam:Benjamins,2006b.

Biber,D.& E.Finegan.Adverbial Stance Types in English[J].Discourse Processes,1988(11).

Biber,D.& E.Finegan.Styles of Stance in English:Lexical and Grammatical Marking of Evidentiality and Affect[J].Text,1989(9).

Biber et al.Th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99.

Chafe,W.& J.Nichols.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s Coding of Epistemology[C].Norwood,N J: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6.

Charles,M.Phraseological Patterns in Reporting Clauses Used in Citation:A Corpus-based Study of Theses in two Disciplin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6a(25).

Charles,M.The Construction of Stance in Reporting Clauses:A Cross-disciplinary Study of Theses[J].Applied Linguistics,2006b(27).

Conrad,S.& D.Biber.Adverbial Marking of Stance in Speech and Writing[A].In S.Hunston& G.Thompson(eds.).Evaluation in Text[C].Oxford:OUP,2000.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Hoey,M.P.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M].London:Allen and Unwin,1983.

Hoey,M.P.Pattern of Lexis in Text[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Hoey,M.P.Textual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Written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Routledge,2001.

Hunston,S.Evaluation and Organiza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A].In M.Coulthard(ed.).Advances in Written Text Analysis[C].London:Routledge,1994.

Hunston,S.Evaluation and the Planes of Discourse[A].In S.Hunsten & G.Thompson(eds.).Evaluation in Text[C].Oxford:Oxford Univesity Publication,2000.

Hunston,S.Corpus Approaches to Evaluation— Phraseology and Evaluative Language[M].London:Routledge,2011.

Hunston,S.& G.Thompson.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Hunston,S.Evaluation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 Articles[D].Birmingham:University of Birmingham,1989.

Hunston,S.& J.Sinclair.A Local Grammar of Evaluation[A].In S.Hunston & G.Thompson(eds.).Evaluation in Text[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ublication,2000.

Hyland,K.Metadisc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M].London:Continuum,2005.

Hyland,K.& P.Tse.Hooking the Readers:A Corpus Study of Evaluative that in Abstract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5(24).

Labov,W.Intensity[A].In D.Schiffrin(ed.).Meaning,Form,and Use in Context:Linguistic Applications[C].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84.

Labov,W.& F.David.Therapeutic Discourse:Psychotherapy as Conversa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7.

Lyons,J.Semantics[M].Cambridge:CUP,1977.

Martin,J.R.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A].In S.Hunston & G.Thompson(eds.).Evaluation in Text[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Martin,J.R.& D.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2007.

Martin,J.R.& P.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Basingstoke:Palgrave,2005.

Sinclair,J.M.Planes of Discourse[A].In S.N.A.Rizvi(ed.).The Two-Fold Voice:Essays in Honour of Ramesh Mohan[C].Salzburg:University of Salzburg,1981.

Sinclair,J.& R.Coulthard.Tow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se:the English Used by Teachers and Pupils[M].Oxford:OUP,1975.

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M].Cambridge:CUP,1990.

Thompson,G.& Y.Y.Ye.Evaluation in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J].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White,P.R.R.Appraisal Outline[M].www.grammatics.com/appraisal/,2001.

White,P.R.R.Subjectivity,Evaluation and Point of View in Media Discourse[A].In C.Coffin(ed.).Applying English Grammar:Functional and Corpus Approaches[C].London:Arnold,2004.

猜你喜欢
语料库语篇词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