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侠,杨小平,王增喜,孟峰年
(1.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1999年。目前全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达22所,在校生达14.96万人,比1999年增长了8倍;毕业生达4.79万人,比1999年增长了7倍,招生规模与本科大体相当,高职教育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十余年来,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了近20万各类技术人才,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为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但伴随我省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一些不和谐的,甚至影响高职教育后续发展的问题日渐凸显,其中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尤为突出。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学历为专科,且大部分高职生是高考失利者,导致他们容易出现自卑、焦虑、迷惘等心理。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合理的疏导和有效的解决,必然会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工作与生活。因此,大力推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心理健康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第3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2]。据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应具备如下特征:正常发育的智力,稳定的情绪与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有符合其年龄的心理特点[3]。据笔者调查,当前我省大多数高职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能够正确处理自己身边的各种关系,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由于受社会环境、学习压力、就业窘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也明显表现出了心理上的困惑,如自卑、厌学和焦虑心理。
相关资料显示,甘肃省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要比全国水平差。高职生是国内正常人群中心理问题高发的群体,并且心理问题表现更显著、更广泛。近几年,我省高职院校招生一直存在录取率高、报到率低的问题[4],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还远未做到深入人心、家喻户晓,高职院校招生的分数线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和同层次的普通专科相比,相差近100分,甚至有的家长和学生将“高职”和“职高”等同。部分高职生进入学校以后,并没有因为考上大学而自豪与兴奋,相反,显得失落和无奈。
首先,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我们对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新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7%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无奈地选择了高职院校,很显然这些学生不能理性地认识自我与所处的现状,使得他们既自卑又自负,心态失衡,甚至看不起学校,看不起老师,更有个别学生甚至“破罐子破摔”。其次,受我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影响,高职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贫困生相对较多。这一现状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经费支出常常是捉襟见肘,他们虽然进入了大城市,却不能像城市里的孩子那样穿上体面的衣服,吃上可口的饭菜,更有一些学生交不起学费,需要借款或助学贷款才能勉强完成学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再次,大多数高职生是高中时期的学习困难生,学习成绩较差,有较强的自卑感,在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后,面临新的挑战,自卑感更加强烈,使得他们在3年的学习、生活中,缺乏学习动力和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不能客观、合理地定位自我,从而表现出无助、无奈、困顿等学习、生活状态。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普遍以专科教育为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再加上普通本科毕业生的竞争,使我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调查显示,2003年全国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55%,甘肃省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24.6%,而省内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却高达77.9%[5]。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压力使一些高职生在入校后不久就积极规划,有的抓专业基础理论课和外语,争取两三年后升读本科;有的苦练专业技能,掌握一两门技术,希望在求职时增强保险系数;有的参加本科自学考试,希望取得本科学历……但由于他们大多缺乏毅力,不能统筹规划,学校又未能及时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半途而废。
现在的高职生大多是“90后”,缺乏生活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而高职教育又特别强调对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因而在对待实践课的态度上,许多学生表现得无可奈何,甚至逃避。大部分学生一到动手操作的时候,要么往后退,要么请假,更有甚者直接逃课,反映出他们因自信心不强、承受能力差造成心理胆怯。
受课程难度大和自身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高职生普遍投机意识强,畏难情绪大。相对于中学的基础知识学习,大学学习的是更为专业、高深的知识;相对于中学阶段有教师时时监督、处处指导而言,大学阶段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高职生高中阶段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较落后,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立学习能力尤为欠缺,对大学的高层次、高能力要求显得手足无措。加之目前高职生还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求职时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相比处于弱势,再加上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往往产生“门路比成绩还重要”的想法,造成学习不认真,不肯吃苦,畏难情绪大,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将就业的重任寄望于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帮助[6]。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要走到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心里,构筑和谐、平等、融洽、易于交流的现代师生关系,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帮助其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要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德育水平,增加情感投人,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做到深切关爱学生,深入学生生活,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了解其需求,采取严慈结合的管理方式,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进行教育时,尊重、理解、爱护学生,以减轻其焦虑、孤独和自卑心理,帮助其重拾自信。
高职高专院校要转变办学理念,把德育工作与专业教学工作放在同等位置。众所周知,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思想力、责任感、交往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迈入职场必需的素质[7],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而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比较欠缺的素质,成为高职生发展的瓶颈,制约其就业。为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大力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从学会思维、学会沟通、懂得礼仪、善用时间、善于学习、认识责任等方面,通过专题报告、海报等多种形式讲述做人处事的道理与方法,并将其整合为“人生修养”教学模块,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可定期开展针对大三学生的就业指导讲座,传授就业技巧,缓解学生就业前的焦虑,并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目前较为流行也比较可取的就业观念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其次,积极进行社会职业现状与前景调查,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参照相关的行业资格标准,结合学生实际,鼓励学生以自愿、量力为原则,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以增加其成功就业的筹码。再次,要加大职业技能培养力度,以就业为导向,增加学生实习实践机会,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强就业自信心,并在社会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组织、交际才能,为将来的择业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8]。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成绩不理想的高职生来说,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正是他们迫切需要的。为此,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可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办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其学习兴趣。如通过入学专业教育、学习经验交流、专题讲座、专业技能竞赛、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介绍、展示高效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掌握这些方法并在学习实践中加以运用,以提高学习成绩,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当然,任何事都不能“一刀切”,在对高职生进行群体性辅导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体,将群体辅导与个别点拨相结合。
相关统计表明,虽然高职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毕业生,但存在中等程度以上心理问题的人数仍达20.1%[9],表现出低年级高发、高年级以后逐渐适应,各种症状随之减少等特点[10]。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必需贯穿到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缺陷,对学生的心理与精神的需求疏于引导,当学生独自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7]。为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旨在解决突出的个案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解决共性的、普遍的心理状况问题。在校园开展心理咨询应做到:首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其次,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心深处挖掘问题根源,循循善诱,解决其心理疾病,使其健康成长;最后,坚持心理咨询与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防患于未然[11]。当前我省高职高专院校虽然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已经建立心理咨询室的院校却相对较少,有的即使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也很少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这一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务必予以关注。
[1]刘江,李迎春,赵宏林.甘肃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发展,2012,(12):116-117.
[2]宋彩玲,王晓红.应重视中专生心理问题咨询和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5):123-124.
[3]赵瑛.浅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5):125-126.
[4]李生金.甘肃新一轮高考改革聚焦[J].人大研究,2002(5):12-14.
[5]安心.甘肃高教2004发展报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6]金灿灿.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J].科技经济市场,2006(2):59-60.
[7]张云勤,王沛,孟庆国.从高职学生心理特征谈高职教育模式的构建[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82-84.
[8]姜玉美,周晶楠,国超群.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预防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175.
[9]卫根泉,孟欣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2):73-76.
[10]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11]余敦旺.五年制高职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