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军
(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甘肃 兰州 730000)
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科教兴国战略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有一定先导性、结构合理、有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
研究生的素质应包括4方面: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首先,文化素质是基本素质,但其他方面的素质也不能忽视。其次,思想政治素质是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只有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才能将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奉献社会;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研究生处于时代发展的前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示范导向作用,并直接影响其能否将自己的成果正当地应用于人类社会。再次,业务素质是核心。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直接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只有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才能推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最后,心理素质是基础。健康的心理素质能使研究生准确了解自己的真实情感,克服冲动,延迟满足,调适情绪,避免因过度沮丧而影响正常思维,并能够使他们为他人着想,在竞争中求合作。身体素质是保证,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研究生就难以适应快节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1995年全国研究生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和各培养单位相继出台了许多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较好地适应了国家“九五”期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又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新问题,主要是:第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第二,研究生培养规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第三,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意识尚不强;第四,研究生培养条件相对较差;第五,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六,适合于培养成高水平博士的生源不足;第七,现行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模式等不适合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第九,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国外一些大学在研究生素质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第一,爱国主义教育。如美国一些大学通过大力宣扬校友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为祖国和科学献身的精神。第二,社会责任教育。Big Event是目前美国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最大的社会服务活动,通过该活动可让学生增加社会责任感,改善社区环境。第三,保护环境教育。每年在公共土地上种植几千棵树,是美国学生自发组织的最大的环境保护项目。第四,诚信教育。认为诚信是一种荣誉,让学生明白这个荣誉是无数令人尊敬的人赢得的,所以自己有责任和义务,甚至要用生命去捍卫这种荣誉。考试时,每个人都要写上:以我的荣誉担保,考试中,我没有做任何校规不容许的事。学校把不诚实的各种行为定义清楚,如借东西不还、做假、撒谎、抄袭剽窃等,并公布在网上,让每个人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五,加强导师管理。教育管理部门设立研究生教育专用网,为研究生和导师规定任务,并在网上进行监督。第六,综合素质教育。英国利物浦大学新近开设了“研究生技能训练”,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如研究能力、就业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第七,领导能力教育。国外大学也在讨论学生国际竞争力问题,由学生管理部门开设领导能力课程,培养未来能应对复杂局面的领导人才。
常言道:“智育不抓出次品,体育不抓出废品,德育不抓出危险品。”可见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前途与命运,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关系到我国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国际大环境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稳定性。因此,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毕生精力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1)充分利用政治理论课加强对政治原理、规律的阐释,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认识水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教师可以通过介绍、阐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以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深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研究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胜的信念。进一步引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思想、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上的重要讲话,来端正研究生的思想作风,增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通过开展学术活动,调动研究生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通过开展学术活动来加强研究生的德育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利用业余时间,聘请多年从事政治理论研究或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研究的专家,主要介绍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鼓励研究生大胆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的热情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为祖国、为人民、为科学事业奋斗的精神,使他们主动加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队伍中。
(3)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导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也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修养的重要渠道。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提高其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基本素质和审美、交往、生活及个性发展等多项基本能力的任务,只有将德育作为基础,智育、体育、美育乃至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有实际意义。
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决定了研究生的学习、实验和论文完成带有很大的自主性,这样虽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独立能力,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一方面容易使他们形成独断、专横、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其适应能力的提高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同时也弱化了其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而这些正是处于迅猛发展和完全开放的国际形势中的研究生必备的能力。因此,我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转变培养方式,加强研究生非智力能力培养。可以在研究生中开展竞争性的集体活动,以加强各专业研究生的交流,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协作精神,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同时也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认识自己的缺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新的成就观和得失观,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另外,也可以组织研究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预先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感知社会对他们寄予的希望和提出的要求,明确社会赋予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任务,加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其寻找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扬长避短,以社会需求为标准,进一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近年来,“硕士不硕、博士不博”的议论时有耳闻,虽然只是寥寥8个字,却深刻道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大误区——重钻研精深专业知识,轻拓宽知识结构。目前,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属于“精而专”型人才,这类人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精而泛”型的高层次人才备受青睐。现有研究生培养体制已不适应国际新形势的需求,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科交叉,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已迫在眉睫。在尚未对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前,我们从以下3方面探索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的途径。
(1)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加大对考生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长足发展,考研热一再升温,生源范围逐年扩大。近年来,我国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逐步推行专业课考试按一级学科命题,并实行国家统考;报考条件进一步弱化,鼓励考生跨专业报考硕士研究生。凡此种种,均是为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开辟新的渠道,为高质量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提倡学科交叉,鼓励跨学科培养研究生。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一直采用“精而专”的培养模式,但近年来出现的诸如研究生就业难、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反映出原有培养模式存在弊端。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择业面窄,无法满足国际新形势下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对高层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鼓励各学科交叉渗透,积极推进边缘学科发展,培养研究生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扩大公共课内涵,加强全面教育。打破现有公共课体系,拓宽公共课范围,对理科学生开设马列经典选读、文学作品欣赏、人文社会学等课程,对文科学生开设人文生态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鼓励学生跨院系听课,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领域知识,加强全面教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素质,而是多种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是评价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未知领域,敢于革故鼎新的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应朝着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生创造力的方向推进,建立新的教育教学体制。
(1)改革课程设置,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打好基础。要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获取创新的智慧,首先要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设置应体现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内容新的特点。不仅学位课程要宽口径设置,而且选修课程也应注意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完善,以不断拓宽研究生知识面,为培养其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因材施教,挖掘研究生创新潜力。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特点为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力支撑,导师或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可针对研究生个体的特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挖掘其创新潜力。
(3)改革教学方式,激发研究生创新欲望。研究生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欲望,就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研讨式或发明创造等,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望。若再辅以恰当的激励机制,将对进一步保持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欲大有裨益。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以及国家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稳步推进,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已经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加强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大力推进和完善研究生素质教育,培养适应开放而充满竞争的国际新形势,具有扎实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