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

2013-03-18 20:27晏素珍申海香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9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职业改革

晏素珍,申海香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把改革创新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高职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有特色,只有改革才能有质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遵循高职院校的办学规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从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到教学模式的选择,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都亟待改革。

1 科学修订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它需要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具体的培养措施和培养途径。

1.1 准确的专业定位

通过对产业发展现状、专业发展优势、人才社会需求、职业岗位群的调研分析,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高职院校专业开设情况,进行专业方向、专业特色、招生人数的准确定位。

1.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发展规律,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未来工作领域和职业活动的系统性,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突出职业特点;第二,摆脱“学科本位”课程观,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以最大限度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取向,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第三,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中各职业的任务、职业项目、层次要求确定课程;第四,根据社会职业领域的不断扩展和细化,深化校企合作,开发新课程;第五,关注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整合,注重培养对象的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等;第六,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模拟工作环境,使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为:岗位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转化到学习领域→构建课程体系。

2 深化课程改革

(1)推进课程改革。树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指导原则,积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结合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努力做到教学与岗位“零距离”。

(2)结合专业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教学理念,对岗位核心领域进行课程开发。积极深入企业调研,根据工作过程,由简单到复杂,选择合适的载体,创设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为完整的工作过程和部分工作任务,各学习情境为同一范畴的事物,是平行、递进或包含的关系。每个学习情境虽然工作过程相同,但内容与侧重点不同,因此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教学步骤来完成。

3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职业教育以人的技能培养和提升为主要目的,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以此为基础,贴近实际,最大限度地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1]。

(1)改革教学模式,增强职业院校教学的灵活性。国内外有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等,都值得我们借鉴,但对引进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则要坚持“广吸收、不套用、有创新”。要敢于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结合本校和专业特点,探索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2)职业能力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进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1]。要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企业和行业,彻底改变职业教育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

(3)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坚持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践地点一体化,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4)根据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发展规律,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强化职业教育实践,着力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本着“够用、能满足课程改革需要”的原则进行建设[2]。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有效培养。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细化实训项目要求、实训能力目标、实训流程规范和能力考核标准及方法,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增加实训室开放时间,强化资源共享,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投资效益。强化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实践教学项目的落实、实践教学时间的保障、实践教学成绩的考核、实践教学记录的检查,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

(6)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规律,结合岗位基本领域和核心领域的教学规律,增加专业课课时,强化学生对实操性知识的掌握,实行“小学期制”教学。根据岗位核心领域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教学方法的互补性、教学研究的合作性、教师成长的互助性,将岗位核心领域和基本领域分成若干课程组,实行“课程组”教学。

4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方面,其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4.1 加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正确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通过转变传统、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方法改革扫清障碍,代之以科学的知识观、人才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确保教学方法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推进。

4.2 从实际出发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其心理、人格发展规律,据此寻找其“最近发展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活其心理图式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之架设通往新知、形成技能的桥梁[3]。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高职教学理念,使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革既切合学生实际,又切合教师自身实际,避免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形式主义,使改革更富成效。

4.3 加强对新教法的研究探索

高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研究探索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直观性、开放性、互动性强的优势,提高教学信息传递的密度和效度。加强对新教法的研究探索还必须注意高职教育的特点,切合高职教育实际。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决定了高职教学方法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模拟性、操演性和实效性。教师只有明确高职教育特殊的目标定位,才能据此高屋建瓴地研究和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4.4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对教学方法的驾驭和运用能力。因此,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引导高职教师通过在职培训、脱产研修、攻读学位、职称考试、企业挂职锻炼等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改革具备坚实的基础。

4.5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处理好4种关系

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影响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要处理好4种关系:第一,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理论有关学与思、知与行关系的见解,至今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应取其精华,加以继承,只有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通过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才会根深叶茂,教学方法才会丰富多样。第二,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虽然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和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设计和组织教学,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指向既定的教学目标,可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教法创新与讲求实效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的改革特别需要创新精神,不创新就不能突破传统教学的藩篱,但强调创新时,要注意防止热衷于赶时髦,只图表面热闹,不问实际效果的倾向。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考量教学对象、教师自身和实训条件,建立在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充分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教法创新才能收到实效。第四,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学过程、教学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别是高职教学方法的特殊性,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受到制约,而新方法的选取,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熟悉和了解职业岗位所需实际操作技能,充分考虑教学方法改革所需条件,从本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出发进行科学设计,把整体推进和分步实施有机结合,扎实稳妥地将教学方法改革推向深入。

4.6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优化组合、改进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保障,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目前教学方法种类较多,例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现场观摩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和思维导图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均有作用。在高职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其互相结合。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4]。

5 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核制度

新的质量评价体系应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确定专业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职业技能资格证。建立由过程考核、成果考核为主要内容的考核体系,在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反馈阶段,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与企业评价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通过学生的获证情况、职业技能大赛的参赛情况和获奖情况、学生顶岗实习效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课程运行效果。新的质量评价体系应处理好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之间的关系。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2006.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S].2012.

[3]何兴楚.论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004,7(3):8-11.

[4]李小林.对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9):139-140.■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职业改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改革之路
职业写作
改革备忘
我爱的职业
改革创新(二)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