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2013-03-14 03:41杜栋胡慧玲雷凯
统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协同学参量学位

杜栋,胡慧玲,雷凯

(河海大学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研究所,江苏 常州 213022)

学术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杜栋,胡慧玲,雷凯

(河海大学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研究所,江苏 常州 213022)

对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做了初步分析,基于协同学和协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理论模型,并对新形势下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给出了建议。

协同创新能力;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

一、引言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1]。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协同创新不同于过去主要关注科技创新,它更注重组织制度创新,即必须通过内涵发展的方式来实现。当然,高校推动协同创新,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012年3月,国务院学位办针对今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给出了《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不同,其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于理论和研究。换句话说,学术学位面向学科专业需求,主要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和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其目的在于学术创新。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或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自主创新能力。

响应协同创新的号召,基于协同学和协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协同分析,建立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理论模型,不仅具有理论参考价值,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原因的初步分析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创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一般来说,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目前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招生数量急剧扩大、研究生课程教学未摆脱本科教学的模式、教学过程仅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教学方法单调等。特别是近几年的连续扩招,导致研究生导师数量严重不足,一位导师要同时指导多名研究生,再加上导师的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有些人忙于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所有研究生进行精心指导。很多高校把研究生招进来只要求完成规定的学分,做完毕业论文,研究生阶段就算结束,这使得研究生缺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足,知识面过于狭窄,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五点。一是创新理念缺失。研究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理论,导师也没有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渗透到整个培养过程中去。二是生源质量下滑。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不重视应试者的创新素质,这样选拔出来的研究生,其科研与创新能力便无从谈起。三是师资力量薄弱。有些导师的研究方向不明确,没有相应的科研课题或项目;有些导师不仅带硕士还带博士,实在忙不过来就由博士带硕士。四是培养模式陈旧。教学计划虽包括课程教学与科研培养,但实际上是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及论文写作相脱节。由于管理不到位,一部分研究生忙于兼职和社会工作,根本谈不上科研创新。五是学科交叉不足。目前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狭窄,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几乎没有,其结果是研究生的视野受到限制,抑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

创新能力问题对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一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抓课程教学、学位论文,而忽视了其他要素,如生源、导师队伍、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验条件、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等。各要素之间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耦合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全面协同往往被忽略,而这正是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原因。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要素,分析各培养要素的相互关系,将各种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进而形成协同创新能力。

三、基于协同学、协同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理论和方法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不少,但研究的重点多为探讨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或者总结某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多从定性的角度对培养模式提出建议。总的来看,研究方法侧重于表层分析,而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系统科学强调用系统的思想去思考问题,系统工程要求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除了坚持系统观外,这里更强调协同学以及协同管理理论和方法。

所谓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1971年,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了统一的系统协同学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3]。协同学是一种关于自组织的理论,它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协调、同步、合作和互补的关系,研究新的有序结构的形成,揭示系统进化的动力。协同学为解决协同管理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协同管理是将各种资源关联起来,使其能够为实现共同的任务或目标而进行协调或运作,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和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利益最大化,消除协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壁垒和障碍。通过开展协同,充分发挥各方的长处,弥补各自的短板,实现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4]。

(二)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是一系列具体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主要从主体维、要素维和过程维三个维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分析。

1.主体维。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等都是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

2.要素维。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到与创新有关的所有要素,从制度到条件平台,从环境到组织人员,还包括战略和文化等。

3.过程维。研究生培养工作包括生源、培养、毕业和就业等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工作内容。

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由学科专业、研究生与导师团队、学术研究基地与平台、学术资源、管理制度和学校学风等要素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涉及人员、资金、物资、制度和文化等多种要素。这些要素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协同合作。从层次上看,在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三个层面的协同。(1)基层:资源协同。要消除学科之间的割裂,统一整合人力、财力和物力,优化软硬件资源配置,提高系统整体效能,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坚强后盾。(2)中层:知识与技能协同。要纠正“同行是冤家”的错误思想,加强导师(群)与研究生(群)之间的互动,实现知识技能互补,更好地启发创新思维。(3)高层:管理协同。要完善制度化措施,协调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个体和整体目标上的价值取向差异,尽可能地实现最大程度的协同。

四、学术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模型

我们以协同学和协同管理为理论与方法基础,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效应为目标,根据协同创新的要求和方向,以组织(子)模型、资源(子)模型、信息(子)模型和过程(子)模型为基本框架,反映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目标、机会、价值和过程要素,以序参量管理为重点,强化协同效果评价与反馈,构建了协同创新背景下学术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一)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

图1 学术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模型

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实际上是要解决组织创新问题。201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启动实施,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研究生教育中,基于导师、研究生和培养环境协同作用开展的创新活动就是协同创新。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来说,不仅相关主体必须参与到有关的协同创新中心中去,高校也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科建立与之对应的“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应突出高水平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活力。应通过科教结合支撑创新,拓展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着重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应建立质量监督制度,构建体现学科特点的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再创新能力的评价。

(二)基于序参量管理的模型

根据协同的观点,系统在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过程中,协同过程中形成的序参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序参量是宏观参量,即描述系统宏观有序度的参量,是协同论的核心概念[5]。它是在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宏观整体行为,而不是个别要素或子系统所体现出的行为。序参量是各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是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即序参量的形成不是外部作用强加于系统,而是来源于系统的内部。序参量一旦形成,就具备了相对稳定性,能支配系统内各子系统的行为。序参量的特性决定了它是系统演化的推动力,不仅主宰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过程,而且决定着系统演化的结果。协同管理不可能面面俱到,关键是要找到和处理好在协同管理中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研究生培养的发展战略和创新文化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发展战略是研究生培养的前进方向,创新文化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两者共同推动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研究生培养中的发展战略和创新文化就是培养过程中的序参量。没有正确的发展战略,研究生培养目标将难以实现,研究生培养将迷失方向;缺少创新文化的支撑,研究生培养就缺少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信息沟通问题

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处于不同地方的主体可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在协同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整体的资源,完成项目任务。协同管理系统平台可以为时空上分散的人们提供一个“面对面”的协同工作环境,支持时间上分离、空间上分散而工作又相互依赖的主体成员的协同工作[6]。要充分利用协同管理系统平台,保障系统内外的动态衔接顺畅,使协同行动正常进行。

总之,运用协同学思想和协同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各种创新要素(如战略、文化、制度、管理、组织和平台)进行有机组合,可以使各要素的组合产生单个要素所不能产生的整体效果或协同效应,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协同创新”,首次提出了学术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基于协同学、协同管理理论与方法分析了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这既是科学的,也是合理的;(2)建立了学术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理论模型,这对于深化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研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2]徐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9.

[3]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杜栋.协同、协同管理、协同管理系统[J].现代管理科学,2008(2):92-94.

[5]潘开灵,白烈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6]杜栋.协同管理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高巍]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of Academic Degree Graduate

DU Dong,HU Hui-ling,LEI Kai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Hohai University,Changzhou 213022,China)

Based on synergetics and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theory and method,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academic degree graduate student,and establishes a theory model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bout academic degree graduat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so as to giv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of promoting academic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under the newsitu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academic degrees;graduate education

G643.7

A

2095-106X(2013)02-0086-04

2013-05-05

2012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ZZ12_018)

杜栋(1964-),男,陕西户县人,河海大学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是协同创新、协同管理。

猜你喜欢
协同学参量学位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太阳黑子自动识别与特征参量自动提取
含参量瑕积分的相关性质
基于含时分步积分算法反演单体MgO:APLN多光参量振荡能量场*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宁波市土地利用结构协调性评价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自然条件下猪只运动参量提取算法
聚合物熔体脉振传递过程的协同学研究
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协同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