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爱香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兴趣是开启宏观经济学大门的钥匙
康爱香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大量的公式和图形面前感到枯燥和乏味,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习的兴趣随之降低,使得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文章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出发,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兴趣带动学习,引导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前提下,将宏观经济学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从而做到在知识约束条件下实现教与学的快乐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和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它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运用经济学基础原理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深刻理解现实社会经济和世界事务。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学生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缺乏对这门课程的感性认识,从而进入了这样的一种认识误区,即这门课程只是纯理论学习,距离现实生活很远,最终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如何通过抽象的理论模型让现实经济世界在学生面前生动地展现出来?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把宏观经济学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复杂的内容通俗化,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从国民收入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总体经济运行的现象和规律,研究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对总体经济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揭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学包括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两部分。理论分析就是研究各经济总量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政策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的,用来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适用条件及作用特点。理论分析是政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政策研究则是理论分析成果的具体运用。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对整体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研究现实生活中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各种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是,宏观经济学因其独特的特点导致学生的兴趣点比较低。
(一)研究内容的复杂性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和实践依据,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整个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丰富的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研究内容既涉及到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理论分析,又涉及到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政策研究。同时,整个内容还涉及到大量图形、表格、数学模型和专业术语,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才能基本把握宏观经济的本质和特征。所以,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庞杂的内容和结构,并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现象,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方法的抽象性
宏观经济学虽然源于现实的经济生活,但与一些应用性学科相比,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它的研究方法具有抽象性的显著特点。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以解释原理为主要任务,而理论本身的任务就是抽象。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决定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不但离不开抽象的思维方法,而且在分析过程中经常采用抽象分析法,即在一系列前提假设的条件下,舍去部分在现实中存在但不影响主要结论的因素,从而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这种分析方法虽然有利于宏观经济学整体架构的梳理,使得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和严密,但对于那些社会阅历简单、社会实践经验有限的学生来说,感到这门课程都是空洞的理论,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理解起来就会出现很多的误解和困惑。
(三)众多理论学派的并存性
宏观经济学是由众多经济思想流派的学术观点和经济理论构成的,具体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多个派系。这些派系由于假设前提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因而在理论表述和政策主张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流派在丰富和完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过多的学术排斥和对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四)有较强的现实性
一般来说,认识事物要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从而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宏观经济学也一样,它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同时又会指导现实经济生活。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宏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和理解当今国家的经济现象,同时也只有与经济现象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理论。
(一)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宏观经济学课程,使用的教材国内外版本众多。有一部分高校直接采用曼昆、多恩布什、萨缪尔森等人编写的不同版本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另一部分高校则采用的是国内学者根据国外教材重新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教材。这些教材大多都是根据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编写的,其主要目的是分析这些国家的经济问题,因此教材内的案例也都出自于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教材中涉及到的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涉及我国的实际案例非常少。有的教材虽然有少量涉及我国国民经济现实的内容,却是利用国外的经济理论硬套我国的现实情况,所得结论或者不正确或者不能自圆其说。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理解的程度,对教学内容难以掌握,很难将所学原理具体应用到我国的经济实践中去,使得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论教学比重偏大
宏观经济学是将现实的经济问题利用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浓缩,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理论知识,过多的利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验证和分析,大多数学生在大量的公式和图形面前感到枯燥和乏味,学习的兴趣随之降低。再加上课本中都是经济原理的分析推导和归纳,缺乏实际案例,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时不能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对理论的理解不深入、不透彻,使得在课堂学习中,对于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理解的程度。
(三)教学方式单一
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较少而内容较多,目前仍然主要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传统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照本宣科,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大量的数学推导和图表分析来讲述经济原理,使得原本艰涩难懂的推导变得更加无趣,课堂枯燥无味,一定程度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从而出现了学生为应对考试而学习、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讲解的非良性教学现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媒体的应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得到了完善,多媒体教学可以承载更多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安排有限,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就会加快幻灯的放映速度,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学生被动的去接受所学的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时间,尤其对复杂的理论推导过程缺乏深入的理解,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教学”包含“教”与“学”两层含义,它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填鸭式”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依旧遵循“上课老师讲学生听,下课等老师布置作业”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满足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出现了“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学生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课外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更谈不上应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这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差。
(一)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提升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学习一门新的课程,首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对这门课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知,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随后,学生才循序渐进地了解和认知新课程的内容,慢慢步入新课程学习的殿堂。很多学生在接触宏观经济学之前,就已经认为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课,而且非常枯燥,有的学生是带着厌烦甚至是畏惧心理来上课的。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除了“开端引趣”的方式外,还有“图片引趣”、“新闻引趣”、“视频引趣”等,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探讨现实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模型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同,每年宏观经济的热点都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每年的情况调整实践环节的设计重点。例如,2011年通货膨胀是当年的热点问题,通过“新闻引趣”和“视频引趣”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目前我们所处的经济大环境,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给我们带来什么?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进行治理?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银行利率的提高,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什么?经济增长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就业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波动?由于物价和就业历来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一般学生都已或多或少的了解到物价和就业的一些情况,学生对这些问题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讲述通货膨胀的成因,提出这些问题,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回到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上来。教师在讲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和通货膨胀的克服方法,以及学生在回答教师的各种提问时,就已经开始涉及到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通过对现实经济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达到共同参与的目的。这时,就可以给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布局和基本内容,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要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要通过学到的东西,对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利用模型进行分析。
(二)理论体系框架的搭建是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核心
激发了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之后,必须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很清晰的理论体系框架,用一条明确的主线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联系在一起,将课程的完整逻辑体系介绍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然而目前,国内本科生使用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大多数呈现给读者的是多个理论的堆砌,缺乏主线,导致学生掌握的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很难真正理解相关理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这条贯穿宏观经济学各理论的逻辑主线讲出来。
事实上,宏观经济学的每一个章节之间都有着很强的逻辑关系,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特别清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围绕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这条主线,寻找每一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和先后顺序。宏观经济学整个体系框架由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收入的决定以及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影响三部分内容组成(图1)。
图1 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的手段,引导学生对整个宏观经济学框架的掌握。首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关心的事情——收入,通过收入这个话题引入“国民收入”来说明“国富则民富”。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国民收入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在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的时候恰当的切入国民收入的核算这个主题,让学生明白学习核算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自己对现实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以导入式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如何能够使国民收入增加?这样会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国民收入决定这一内容。在这一部分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来分析不同的经济(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变化情况?先从最简单的封闭条件下来研究国民收入决定,在学生感觉和自己的生活贴近的同时,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来说明作为工具的三大模型(简单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是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有用吗?以边设疑边让学生找答案然后去检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在简单模型中,假定投资需求为常数或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只分析产品市场均衡问题,仅涉及到消费需求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在IS-LM模型中,则引入投资变动分析,因为总支出中的投资支出决定于利率,从而又引入另一个市场——货币市场。这样,IS-LM模型就是考虑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国民收入。接着进一步分析引入总供给后的模型即AD-AS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也包含了非凯恩斯的观点。三大模型间的关系是逐步放松假定,使之更接近于现实。
以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资料来对国民收入影响这一部分进行阐述。这部分内容因为更接近现实,可以引导学生以研究的形式来分析通货膨胀和失业对国民收入和整个经济的影响,国家政策又会对国民收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在思考和研究中来学习宏观经济学。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放松各个变量,以自己的思维对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将整个宏观经济学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思路逐步给学生交代清楚,学生只有理解了整个理论的逻辑体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兴趣。
对于宏观经济学各个流派之间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的学习,如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教师应放弃传统的讲授形式,组织学生对各个流派进行分组,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去明白各个流派之间不同的观点和理论,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些流派之间的对立和联系,进而增强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充分条件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应由过去的注重“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注重“教”与“学”的结合;由过去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由过去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转变为注重教学信息的多重传递和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所以,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利用最新的财经新闻,对所讲的内容向学生提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习,通过观点的碰撞提高他们独立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这样,既能紧扣课本深入浅出地掌握所学知识点,又能从这些抽象的理论中体会到其内在的精髓。例如,在设计国民收入核算这一章的课堂教学内容时,通过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搜集我国近十年的GDP变化情况,利用GDP指标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进行纵向或横向分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GDP?如何计算GDP?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及变化情况。通过给学生布置题目,让学生主动思考GDP的变化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其次,要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合理搭配使用。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与框架结构确定后,对每一种分析方法与知识点,需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转化为学生所掌握的内容,教与学之间的通道才能顺畅。在宏观经济学的授课中,现在大多数教师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多媒体课件可以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体现教学内容,但它在提供大量课程信息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如不能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不能充分展现数学论证的全过程,难以启发学生对过程的理解,等等。另外,多媒体课件的放映速度比较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授速度,所以在上课时一方面需要使用PPT课件使课本上的内容能以图形、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重要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尤其是模型的推导分析,应在黑板上逐步演示,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思维。
再次,通过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理论讲授是“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基本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案例分析就是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是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实际经济问题为题材,让学生站在客观的、当事人的角度,身临其境的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以深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在教学组织上,应该将启发式教学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看、听、说、思考联动,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最后,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找出宏观经济发展的某些热点、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题讲授,如从加息到减息、从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到面临升值压力等。在宏观经济政策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如果一直从图形分析的角度给学生介绍IS-LM模型中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可以结合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来进行实例分析。在这里,教师可以相应的给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说扩张性的或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那条曲线移动,如何移动?扩张性的或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那条曲线移动,如何移动?在学生正确回答出问题之后,再辅之以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练习,使学生最终掌握这一宏观经济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四)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是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从小到大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复制性的,即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以过去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选择自以为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法,而排除其他一切方法。这种复制性思维方法方式会使思想僵化。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通过复制国外的案例来套用中国现实的经济问题,让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只是为考试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教为导,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进行研究,从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就会运用创新性思维找到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还可以通过结合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进行辩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可以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力、思维逻辑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冯霞]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Macroeconomics ----Interest is the Key of Macroeconomics
KANG Ai-xiang
(School of Economics,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Macroeconomics is a strong theoretical&abstract discipline,and therefore students considered to be a relatively boring subject,most of the students feel dull and boring when they are meet a lot of formula and graphics under?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It is difficult to apply the knowledge to further improv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n practice,and decreased interest in learning,so that the course of teaching effect is greatly reduced.So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is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economics,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terest to stimulate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translate the rational knowledge to the perceptual knowledge of macroeconomic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macroeconomic theory.Realize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pleasur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knowledge constraints.
Macroeconomics;learners’interest;teachingeffect;teachingmethods
G640
A
2095-106X(2013)02-0014-05
2013-04-28
康爱香(197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