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明,黄路明,李谊滨,蔡立丰,严壮锋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530004)
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构建
曾志明,黄路明,李谊滨,蔡立丰,严壮锋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530004)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分析高校就业工作对信息化的需求,结合高校实际,提出了构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个性化、自助式的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员化、全程化、系统化、实时化的多用户分级管理模式,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增强了互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经过高校就业工作实践检验,对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严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国家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中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直接、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的要求。
2005年底,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高校就业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就业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以及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需要的和拥有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来提高高校就业服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改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全方位地向大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限制的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1]
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调节结构性矛盾;有利于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利于降低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和高校就业管理成本;有利于高校就业数据统计与数据挖掘,为高校制定招生计划、编订教学培养方案等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教育部已将“高等学校信息化应用程度”列入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条件建设的指标之一。近些年,高校在就业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结构性、区域性不平衡的现象。
首先,不同层次高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就业信息化建设进度不一,如重点高校优于普通高校,理工类、应用型高校好于文史艺术类高校。其次,高校所处地域的不同、信息化环境不同,就业信息化发展也就不平衡,如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相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省会城市高校相对地市州高校在就业信息化建设上发展较快。[1]
2.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缺乏统一规范。
目前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就业网站,但仅限于信息发布,功能单一,无法实现对数据的实时统计和管理,不能有效减轻就业工作的信息管理工作量。另外,高校就业包括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基本信息、毕业生就业派遣等方面的数据管理,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且易出错,故需对信息进行标准化的编码处理,提高高校就业信息化管理效能。
3.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与就业工作管理结合度不够、互动性不强。
高校就业工作管理包括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求职、就业通知发布、毕业生签约信息录入、毕业生就业摸底追踪、毕业生就业派遣等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仅实现了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求职、就业通知发布的信息化,其他就业管理环节信息化有待加强。另外,很多高校的就业管理信息系统仅提供信息查看功能,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三者之间不能在信息系统中进行信息交流,交互性差。
4.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专业开发人员缺乏。
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投入,项目复杂繁琐,由于许多高校就业工作经费有限,以至于许多高校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此外,大多数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属行政服务部门,实行岗位竞聘轮岗制,人员流动周期短,既懂技术又懂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稳定性,如果培养成熟的业务骨干或管理干部转岗到其它工作岗位就更增加了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难度。
针对目前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高校就业管理的实际需求,为充分发挥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构建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需要的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各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1.管理信息系统概念与特性.。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MIS)是一个由人、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演用的系统,它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行为,帮助其实现长远的规划目标。简言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工具,具有数据处理、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功能的信息系统。[2]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性有:实现信息的共享性、准确性、时效性、可存储性、可传输性、有序性、可再生性、适用性;实现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实现组织管理扁平化,工作位置的分散化。
管理信息系统优势和特性决定了,构建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将会使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事务记录、局部业务的自动化处理、为单个业务部门服务的单纯的业务工具,而是向复杂的决策支持、系统级的信息系统、为整个组织服务的集成应用战略管理手段演变。
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图1 模型驱动开发方法的示意图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有多种。针对高校就业工作管理特点,构建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可采取常用的模型驱动开发(Model-Driven Development,MDD)方法。[3]
模型驱动开发方法是一个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和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具有最小化计划费用、需求分析透彻、对于所有可行的候选方案分析完整、系统设计相对简单和稳定、适应性强且更加灵活、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和提高信息系统的质量等优点。
模型驱动开发方法包括:项目确认阶段、准备和调查阶段、问题分析阶段、需求分析阶段、决策分析阶段、设计阶段、系统构造阶段、系统实现阶段、运行维护阶段等9个阶段,这些阶段采取了瀑布的形式,因此也把这种方法称为瀑布法。这些阶段必须严格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模型驱动开发方法强调采用各种模型来可视化表示和分析问题,定义各种业务需求以及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型驱动开发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一)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构建思路。
1.构建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应做到“四个结合”。
(1)与上级就业主管要求相结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社会及高校自身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各类就业率等是重要的被关注指标。高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直接管理单位,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直接收集、整理负责单位,相关的就业数据还必须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按照国家教育部及各省级教育厅就业主管部门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统计及就业方案数据库有固定的数据库结构,对各阶段的设置也有严格的要求,同时还需要使用一系列就业统计相关代码表,所以高校的构建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时应与上级就业主管单位要求相结合。
(2)与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相结合。
首先,各高校在院系、专业、学历层次、学科门类等方面各不相同,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所处的行业、性质、所在区域也有自己的特点,高校在就业信息化建设时应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另外,各高校在学校的发展战略上需要各种数据分析做为科学决策的依据,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应与之相结合,设置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功能模块,以便能作为学校招生、教学等方案科学决策的有力数据支撑。
(3)与高校就业管理工作需要相结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服务,其开发设计应与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开展相适应。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应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不断探索、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以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实际需要为切入点,实现毕业生就业派遣资格审查、毕业生就业推荐、毕业生就业状况摸底追踪、毕业生就业派遣、毕业生调整改派等业务的网络服务模块,建立起以毕业生个性化就业服务为核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网络体系,实时动态的了解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
(4)与毕业生、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招聘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其中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主要服务对象。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应了解毕业生求聘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人性化网络信息服务功能,提高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的机率。
2.构建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应实现“四化”。
(1)面向用户全员化。
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应将所有与就业相关的人员纳入为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让其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开设的用户涉及有: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院系分管就业的院领导、研究生导师、就业指导教师、就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学校领导等。
(2)信息管理全程化。
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应覆盖就业管理工作全过程,应实现就业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就业派遣资格审核、毕业生就业状况摸底追踪、毕业生户口档案托管、毕业生就业派遣信息核对、往届毕业生就业调整改派、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等工作环节。
(3)管理模块系统化。
高校应根据就业工作需要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并对整个就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系统化统筹构建,探索将手机信息报、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引入到就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共享机制。与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管理模块有:就业信息公共服务模块、毕业生就业推荐模块、用人单位招聘模功、毕业生就业派遣资格审核模块、毕业生就业信息录入审核模块、毕业生就业状况名册模块、毕业生户口和档案托管申请审核模块、毕业生就业派遣信息核对模块、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电子模拟件核对模块、往届毕业生就业派遣调整改派手续办理模块等。
(4)数据统计实时化。
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就业数据实时统计分析功能。一方面,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就业信息管理全程化之后,应具备实时统计监测就业工作完成进展情况的功能,例如实时统计毕业生网上核对就业派遣资格审核和网上填写电子推荐表的人数、比例,从而为下一步的就业工作安排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实时就业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例如能实时统计全校、分院系、分学历层次、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能统计毕业生就业流向等,并能生成相关分析报表、柱状图、饼状图,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决策分析依据。
(二)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的系统设计。
根据高校就业管理工作需求,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可设计为就业公共信息服务子系统、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求职招聘子系统、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子系统、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具体结构框图如图2。相关子系统说明如下:
图2 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结构框图
1.就业公共信息服务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就业工作人员提供相关就业公共信息服务,信息由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用户在后台进行管理和发布。其具体模块主要包括:就业资讯、就业通知、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在线答疑、友情链接等模块。
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求职招聘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三者之间建立求职招聘的信息交互平台,是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子系统之一,主要面向毕业生用户、用人单位用户和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用户。毕业生用户主要是管理和发布本人就业电子推荐表和求职信。用人单位用户主要是管理本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和发布招聘岗位信息。毕业生用户和用人单位用户可通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信息交互平台”实现求职和招聘的信息交流,增强系统的互动性。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用户主要是审核毕业生推荐信息、审核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资质和审核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向毕业生发布来校招聘的专场招聘会信息、举办的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信息等。其具体模块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推荐、用人单位信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信息交互平台、专场招聘会信息、各地招聘会信息和各地合作人才市场共享的招聘信息等发布管理模块。[4]
3.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主要信息服务平台,主要面向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用户,如应届毕业生、班主任、院系辅导员、院系分管就业工作的院领导、学校就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校领导等。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子系统实现“毕业生—院系—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即毕业生个性化、自助式管理本人就业信息、院系负责具体审核及监督毕业生就业状况、学校负责宏观把握全校就业动态并将毕业生就业信息列入毕业生就业派遣计划,将毕业生的主动性引入到就业管理工作中来,增强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互动性、就业工作的全员参与性,加强就业工作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一对一”就业指导和重点帮扶,减轻就业管理工作总量。其具体模块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就业派遣资格审核、签约信息录入及审核、就业状况摸底追踪、户口和档案托管申请办理、就业派遣信息核对、就业报到证电子模拟件核对、就业调整改派办理和就业数据统计分析等模块。
4.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为高校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提供了网络教学辅助手段,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面向全校在校学生用户和担任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用户。全校在校学生用户可通过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子系统,在课余时间进行职业测评,加强自我认知,有利于开展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校学生也可利用此子系统在网络上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教学视频进行观看学习,拓展了课外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手段。担任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用户可相互间利用此子系统交流教学心得与经验,共享上课使用的电子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其具体模块主要包括:职前网络学堂、职业测评系统、就业指导网络教学视频、就业指导教师课表、教学经验交流平台、教学资料下载等模块。
(三)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与运行维护。
对比现有的网络开发语言和数据库接口技术的优缺点,在开发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时可考虑选用ASP或ASP. NET动态网页编辑语言作为网页开发语言,Windows Server 2003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平台,SQL Server 2005作为数据库管理软件,Macromedia Dreamweaver 8.0作为软件开发编辑工具。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网页界面设计应简洁美观,必要的地方可配以中文提示说明,便于用户直观正确操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掌握和应用。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完成后可结合使用黑盒测试技术和白盒测试技术进行系统测试,确保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后能稳定运行。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中,还应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定期升级,提高系统的可拓展性。
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应按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构建成为基于WEB平台的个性化、自助式信息管理系统,创新传统就业信息化建设理念,实现就业工作全程化信息管理,增强互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一条方便、快捷的信息管理服务渠道,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优化整合高校就业管理资源。本文在广西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网(http://job.gxu. edu.cn)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定实操经验,得到了用人单位、毕业生、院系就业工作人员和就业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好评,在此也希望能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祝治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2010,(4).
[2]林小兰.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 2006,(11).
[3]罗超理,封宏观,杨强.管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8.
[4]曾志明,蔡立丰.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招聘模块信息化的建设与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11,(24).
责任编辑周刚
G642
:A
:1003-8477(2013)07-0168-04
曾志明(1982—),男,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讲师。黄路明(1973—),女,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讲师。李谊滨(1972—),女,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讲师。蔡立丰(1977—),女,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助理研究员。严壮锋(1972—),男,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程师。
广西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构建”(XGW09004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