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黄黄”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2013-03-11 04:59申文徐章一杨刚强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鄂东黄黄黄冈

申文,徐章一,杨刚强

(1.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2.武汉理工大学区域流通经济与服务业发展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63;3.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2)

湖北省“鄂黄黄”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申文1,2,徐章一1,杨刚强3

(1.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2.武汉理工大学区域流通经济与服务业发展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63;3.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2)

将湖北省鄂州市、黄冈市、黄石市进行整合,实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即实施鄂黄黄一体化战略对于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武汉城市圈建设具有深远意义。通过鄂黄黄”一体化发展战略,在湖北及武汉东部形成一个新的、与武汉并驾齐驱的大型城市,将有力提升湖北省城市化水平,推动武汉城市圈和鄂东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城市化;鄂黄黄一体化;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武汉城市圈

一、引言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作为现代经济重要载体的城市也掀起了新一轮大发展,城市群、城市圈、城市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从中部地区豫鄂湘三省城市化格局来看,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一体化都获得国家战略层面的认可。研究认为,湖北省至少可以建立2—3个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城市群,这样才能更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p69-p73)。目前,湖北城市化发展进程相对滞后,城市化发展格局存在明显缺陷,武汉一角独大的局面没有改变,省内其他城市规模明显不足,不利于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2](p10-11)[3](p52-55)。

武汉城市圈战略的提出虽然提升了湖北的国家战略层级,但是同中原城市群与长株潭一体化相比,武汉城市圈仍停留在构想阶段,亟须从理论概念到实际操作的破局之策[4](p40-41)。鄂州、黄冈和黄石是湖北省东部和武汉城市圈的重要城市,通过率先实施“鄂黄黄”一体化发展战略,在湖北及武汉东部形成一个新的、与武汉并驾齐驱的大型城市,将有力提升湖北省城市化水平,推动武汉城市圈和鄂东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二、鄂黄黄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和发展优势

(一)空间距离和地理地貌条件。

鄂黄黄三市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具有一体化的良好现实条件,从交通、区域规划、城市群各方面看又有一体化趋势,随着武汉城市圈战略实施,三市一体化之势会快速推进。目前,黄石市与黄冈市城市中心距离30公里,黄石市和鄂州市之间26公里,鄂州到黄冈直线间距15公里,鄂城区和黄州区之间实际仅有一江之隔,两区隔江相望,鄂黄长江大桥连通两岸。与长株潭一体化地理位置相比,长沙市到株洲市直线距离48公里,长沙到湘潭实际距离45公里,株洲与湘潭之间则相距18公里,鄂黄黄总体距离比长株潭一体化近很多。与武汉市相比,鄂黄黄城市之间的最远距离是黄冈市(黄州区)与黄石市,达30多公里,大约与武汉市三环线的直径距离相当。而黄州区和黄石市距离浠水县城的直线距离均为35公里左右,如以鄂黄黄三市的城区外围画一条线,把大冶市、浠水县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循环,也大致相当于武汉市外环线的周长。

考察鄂黄黄地区的地势地貌条件,也非常适合进行城市一体化布局和建设。从鄂黄黄未来城市发展布局来看,长江从西北向东南蜿蜒流经鄂黄黄城区,沿长江两岸有众多支流、湖泊和山脉,然而在山脉和河流湖泊之间有大量的平坦开阔地带,有充足的土地可供城市未来发展之用。这些区域分布在长江南北两岸,主要集中于四块:鄂城区和黄州区,黄石市和大冶市,浠水县城附近,蕲春县城西北区域。各区域相连形成一个大环形开阔地带。目前江南区域城市基础较好,而江北区域可开发利用土地前景更广阔、更优良。这个环形带以内的中心区域山脉湖泊较多,这对城市来说实为十分珍贵难得的景观区带,应将城市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一并考虑;这个环形区域的外围超出了城市发展的可能空间规模,其西部是梁子湖区,属生态保护控制性地带,而向北、东、南延伸皆为连绵高山丘陵,受其局限,也不适合城市建设发展。

(二)历史文化渊源。

鄂州市、黄冈市和黄石市是鄂东地区的兄弟城市,三市地理位置接近,地域文化相似,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就是鄂东地区不可分割的整体。

鄂州是鄂东地区新兴工业城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是鄂东“冶金走廊”、“服装走廊”,钢铁工业较发达。公元1949年5月,鄂城解放。6月,鄂城县成立,隶属大冶专区。1952年,撤销大冶专区,鄂城县属黄冈专区。1960年,撤销鄂城县,设立鄂城市。次年恢复鄂城县。1965年,鄂城县划属咸宁地区。1979年,鄂城县、市分设,同属黄冈地区,1983年,撤销鄂城市、鄂城县,将黄冈县黄州镇并入,合并成立省辖鄂州市。下设鄂城、黄州两个直辖区和华容、长港、程潮、梁子湖四个派出区。1987年,黄州区划归黄冈县,撤销四个派出区,设立鄂城、华容、梁子湖三个市辖区。

黄冈是鄂东革命老区,工业基础相对稍差,但腹地辽阔,市场广大,人口较多,发展后劲无量。1951年5月,新成立的黄冈区专署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6月,分黄冈县置新洲县。1952年,大冶、阳新、鄂城、红安四县划归黄冈专署管辖。1955年5月,专署更名为黄冈专员公署,10月,黄冈县驻地由团风迁黄州。1959年1月,大冶划属黄石市,1965年9月,鄂城、阳新两县划属咸宁专区。1978年11月,设黄冈地区行政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1979年12月,鄂城县划归黄冈地区,并建置鄂城市。1983年10月,划鄂城县、市及黄冈县的黄州镇,建地级鄂州市,直属省政府管辖,同时,划新洲县属武汉市。1986年7月撤销麻城县,设麻城市。1987年12月,撤销广济县,设武穴市。1990年12月,撤销黄冈县,设黄州市。黄冈地区行署辖黄州、麻城、武穴三市和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六县。1995年12月,撤销黄冈地区和黄州市,设立地级黄冈市,治所驻黄州,并建置团风县和黄州区。

黄石市是鄂东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之一,重工业发达,发展潜力巨大。1949年5月,石黄镇获得解放,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将石黄镇和铁麓、申五、长乐和下章乡从大冶县划出,设置石灰窑工矿特区办事处。同年10月,设立湖北省石黄工矿特区人民政府,属大冶专署。1950年8月,石黄工矿特区升为省辖市,定名“黄石市”。1959年1月,大冶县从黄冈地区划出,归黄石市管辖。1994年2月,大冶撤县建市,定名“大冶市”,仍属黄石市。1996年12月,阳新县从咸宁地区划出归黄石市管辖。

综上所述,鄂黄黄三城本是鄂东地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同源同根的三座兄弟城市,但是,多少年来,黄石、黄冈、鄂州三足鼎立,各自为阵。黄石、鄂州都要发展重工业,都在争建港口中心,虽然鄂州体量不及黄石,但个别优势项目上不甘示弱。而黄冈乃鄂豫皖赣四省交汇之地,区位优势突出,地域幅员广阔,物产丰富,生态旅游资源极具优势,却在经济上贫穷孱弱,因为受长江阻隔,与黄石、鄂州相互疏离。长期以来,黄石、鄂州不能向江北辐射发展,黄冈的触角也无法向江南伸展,红安、麻城、罗田、英山、浠水、黄梅、蕲春、武穴更是被撇在一边,鄂东地区实际上是一盘散沙的局面。如今,三市因武汉城市圈而获得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长江黄金水道、武黄高速、大广高速、武英高速、京九铁路、武九铁路等纵横贯通鄂东地区,也有力促进了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连接和彼此融合发展的机会,一种新的区域城市和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指日可待,有望使鄂东地区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城市格局和经济发展现状。

鄂州、黄冈和黄石均为湖北省地级市,但目前三座城市的体量规模偏小,经济总量也不大。鄂州市仅有3个市辖区,面积狭小,发展规模受到自身地理条件的极大局限;黄冈市包括2个县级市、7个县和1个市辖区,大部分地区为县域经济体,仅有黄州区可算作城区,其城市基础和经济基础都很薄弱;黄石是区域内最发达的城市,现辖4个区、1个县和1个县级市,但受行政区划限制,只能沿长江南岸向西发展,无法越过长江向东扩展,黄石就像断掉了东边的翅膀,无法展翅飞翔,这些年黄石城市化进程一再滑落,原有的资源性经济特色面临枯竭转型,在湖北省已经失去其原有的“湖北第二市”的优势地位。

鄂黄黄一体化将彻底改变三市单打独斗的局面,打破原有城市之间的种种地理限制和行政壁垒,给鄂东城市发展和经济联系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比分析,鄂黄黄地区土地总面积和总人口数与武汉市和长株潭城市群不相上下,这为三城融合发展提供了充足优良的基础条件,但是在城区建成面积、城区人口数和地区生产总值(GDP)上比武汉市和长株潭要小很多,因此,对鄂东地区的经济辐射和影响力还很有限。只有通过推行城市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才能逐步缩小与武汉市、长株潭城市群的差距(参见表1)。

表1 武汉市、鄂黄黄、长株潭城市群2010年主要城市指标对比情况

三、鄂黄黄一体化发展思路和实施重点

近年来,湖北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一主两副”省域中心城市发展格局、“两圈一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地区发展战略,实施“鄂黄黄”一体化战略可在上述战略框架下作为创新性举措加以推进。

首先要科学规划,重视城市建设管理,主要有五个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规模;2.确定城市总体格局,包括城市总体方位朝向、主干道路规划、城市主体框架设计;3.确定城市区域布局和功能分区、多层次城镇体系协同发展格局;4.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布局,以及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大型单位的选址和布局;5.城市空间规划、城市建筑风格和地标性建筑管理。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规模。

未来鄂黄黄一体化发展的结果将在武汉旁边形成一个新的超级性城市,其规模定位将是比武汉略次,但是也可以与武汉比肩的重量级特大型城市。新的“武——鄂黄黄”格局(城市中心距离60公里)类似于国内“香港——深圳”格局(城市中心距离50公里)、“广——深”格局(城市中心距离100公里)、“京——津”格局(城市中心距离110公里),而比“沪——宁”格局(城市中心距离270公里)、“成——渝”格局(城市中心距离270公里)联系更紧密。其行政区域包括现有三市行政区划范围,但是城市建成区面积则会有较大扩展。以深圳市30年发展经验作为参照,鄂黄黄城市建设和发展规模可分为三个阶段目标(参见表2):

第一阶段,即鄂黄黄一体化初期阶段(2013——2020年,8年),新城市发展规划框架基本确定,城市规模在现有基础上略有增加,表现为:城区建成面积达到250km2;城区人口规模达到250万人;城区GDP达到1000亿元;

第二阶段,即鄂黄黄一体化形成阶段(2021——2030年,10年),城市主体框架基本建成,城市体量和质量提档升级,城市规模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再扩展一倍以上,表现为:城区建成面积达到500km2;城区人口达到500万人;城区GDP达到2000亿元;

第三阶段,即鄂黄黄一体化完成阶段(2031—2040年,10年),一座新型特大城市基本形成,城市规模再翻一番,约等于武汉市当前规模,表现为:城区建成面积达到800km2;城区人口达到800万人;城区GDP达到4000亿元。

(二)城市布局和建设架构。

从地图来看,应确立一些重要的原则事项:一是武汉市与鄂黄黄之间的梁子湖区应该划定范围作为水资源和湿地生态保护区,严格进行生态控制、土地开发控制、企业和居民区控制。武汉市和鄂黄黄新城市,以及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连线都不要污染破坏梁子湖区原生态风貌。二是未来长江两岸的开发和保护。新城市沿长江两岸发展,要与长江沿岸自然景象匹配,兼顾对长江河道、岸基、湖泊、山林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三是城市整体坐标朝向取正南正北之势,同时也要利用现有道路交通基础,局部可考虑顺江沿湖,因地制宜。

如果在地图上标出几个正方形环路作为架构基础,可大致划定城市基本格局如下(参见图1所示)。

图1 鄂黄黄一体化城市基本格局架构

表2 鄂黄黄一体化发展阶段及规模指标

第一圈层:内环线,周长=(16+10)×2=52公里,现有黄石长江大桥或鄂东长江大桥(即黄石长江一桥、二桥)可作为下游过江通道,拟规划建设的长江公铁大桥(选址鄂州燕矶镇)可作为上游过江联通线;内环城区面积约160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湖泊、山地占二分之一。

第二圈层:二环线,周长=(26+28)×2=108公里,通过两条过江桥梁联通,上游现有鄂黄长江大桥,拟规划建设另一座跨江公路大桥作为下游过江联通线;城区面积约568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湖泊和山地约占三分之一。

第三圈层:三环线,周长=(38+38)×2=152公里,正在规划建设的黄石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可作为贯通三环线的下游主桥。城区面积约716平方公里,河流、湖泊和山地所占比例较小。

第四圈层:外环线,周长=(50+50)×2=200公里,正在规划建设的黄冈长江公铁两用大桥可作为外环线上游联通线。城区土地范围约1056平方公里。外环线为外埠车辆过城通道,原则上也是主城区空间发展边界控制线。

据此来看,现有的鄂城区和黄州区位于西北区域内环线与三环线之间,黄石市和大冶市城区在西南区二环线两侧,是目前城市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东北区域城市化很薄弱,仅有浠水县城作为基础;东南区域则更薄弱,距离蕲春县城尚有一定距离。因此,城市未来的建设发展时序应遵循以下几点:一是超前规划,按照四条环线布局,严格依据城市规划设计来发展;二是以现有城市为基础,优先发展城建基础较好的江南区域,多点建设,以点带面,逐步向江北、江东扩展;三是城市建设中规模扩展与品质提升并重,重视保护区域内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原貌。目前,可在省级政府的支持下,作为省级战略部署,具体执行则由黄石、黄冈、鄂州三市政府主导,自行协商进行前期战略布局,对于这样一项事关三城市前途的战略谋划,地方政府必定具有更大的积极性。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

鄂黄黄三市目前行政区划包括8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8个县。随着未来城市一体化进程,必将推动鄂东地区更大的变革,城市布局和行政区划可进行适当合并调整,比如对原有城区可重新划分,适当归并缩减;大冶市、浠水县、蕲春县可转为市辖区;城市边缘区仍为各市县,但是随着鄂黄黄新城市中心的形成,周边各县市应适当加以整合,可分别以麻城市和武穴市为区域次中心,形成南、北区域新组团。

城市经济和产业布局方面,应该基于现有产业分布情况,大手笔勾画新城市产业大格局。总体上,内环为商务金融业和行政文化中心区;中环为制造、冶金、服装等工业区;外环为绿色环保特色观光农业、林业区,形成产业经济体相对聚集,多个城市商务中心分散布局,山水绿化带和公园景观休闲区合理匹配的城市格局。

城市规模和经济扩张都有赖于具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大型公用设施、大型厂矿企业、大型居民社区、主要政府行政机构和大学科研院所要合理规划布局。比如,城市体育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大型公用文化设施应有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家市级行政领导机构可集中于一条街道上,各级行政部门和区级行政机构也可相对集中布置。大型厂矿企业根据其原有状况和城市布局要求,合理选择厂址,或迁或留,或拆或建,重新谋划确定,要预留足够土地,确保企业未来发展所需。扩建、新建和升级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如湖北师范大学、黄石大学、黄石理工大学、黄冈大学、黄冈师范大学、鄂州大学、时珍(医科)大学等,根据城建规划选择校址,并为这些学校扩大发展预留空间,学校校园建设和建筑风格要纳入城市规划系统,既要形成自身风格,又要为城市建设提档升级做出贡献。鄂黄黄融合为新城市后,为了保留当地原有历史文化印记,可以通过道路、街区、社区、大学机构命名等方式保留文化印象遗迹。

四、效果预测与影响力评价

(一)“鄂黄黄”新城市发展前景和影响力预测。

根据城市基础、行政区划和历史渊源,同时考虑基本的历史文化传承问题,可以将鄂黄黄一体化的新城市命名为新的“黄冈市”或“黄石市”。可以预见,未来鄂黄黄城市规模和经济规模将获得快速增长,鄂黄黄一体化的前景是十分值得期待的。目前,鄂州与黄石无论在湖北省还是城市圈,都属比较发达的城市,城市化率高,工业基础好,外贸出口相对较高,交通条件优越。在冶金、建材、服装、机电等产业有着自己相对雄厚的基础实力,不仅是湖北省内除武汉、宜昌外人均排名最靠前的两个城市,在中部地区经济指标也比较靠前,已经初步具备了城市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础。鄂黄黄三市联合,原有的城市间的行政桎梏和经济壁垒就会自然而然消除,城市向北、向东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必将带来“1+1+1>3”的综合效应。鄂州不再因为与黄石争夺港口主导权而互生嫌隙,黄石也不会因为花湖开发区建在城边而与鄂州交恶,黄石最发达的黄石港区不再为寻找向江东发展的空间而苦恼。京九铁路和武九铁路两条大动脉实现在一个城市内的对接,浠水火车站和黄石火车站变为同城车站。依托京九、武九、大广、沪蓉、武英、长江水道等优越的交通条件,建设鄂东物流基地和区域物流枢纽将成为现实。

鄂东地区处在鄂豫皖赣四省交汇之地,地理区位优势重要且突出,区域内温泉资源、生态旅游、矿产资源和土特产十分丰富。但是鄂东地区特别是黄冈市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本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力过弱,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城市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并逐渐被边缘化。鄂黄黄一体化把城市扩展到沿江两岸,并且将大冶、蕲春、浠水局部重点县市连成一体,有利于发挥经济的联动和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周边县市加速变革和重组,资源加速聚集、流通,将有力带动鄂东县域经济腾飞。若干年后,这样一个新的大黄冈市或大黄石市就会浮出水面,随着东西两翼的发展而展翅高飞。黄冈地区重新规范行政区划,原有县市区进行重新拆分或合并,借助于新的发展模式,富裕的土地和人口就成为巨大的财富优势,地域经济结构将变得更为合理、更有竞争力。

(二)对武汉市和武汉城市圈的战略影响研究。

目前,武汉市在湖北省是一枝独秀,这对武汉的发展其实是不利的。武汉城市圈因为周边城市太弱,使其影响力大大降低。武汉作为一个中部特大城市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和体现出来,武汉没有成为龙头型的贸易金融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就在于武汉一角独大,孤立无援,和周边城市关联度不够紧密,缺乏周边大城市的相互配合。武汉的经济只有向周边地区扩展才能够真正起到辐射的作用,自身的发展和影响力才会更大。如果鄂黄黄一体化战略得以实现,武汉与“鄂黄黄”新城同为兄弟之城,必能相互抬举,相互提升,每遇大型活动可协调行动,共同承办,无异于缔造内陆“广——深”大格局,而且比广州深圳联系更加紧密,成为湖北城市“双雄”和经济“龙头引擎”,对两个城市的战略发展和城市格局会起到重要提升作用,更进一步奠定武汉在中部的中心战略地位。湖北省如能科学谋划、认真谱写表演好这曲内陆“双城记”,必能在荆楚大地、长江两岸上演一曲精彩的城市传奇。参见图2所示。

图2 武汉市与鄂黄黄“双城”格局对比图

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有人提出过率先实施“武鄂黄”一体化、“武鄂黄黄”一体化,这两种模式实际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这两种模式与“郑洛汴一体化”、“长株潭一体化”思路一样,都是单一性城市发展格局。这样的格局无非是武汉市摊大饼式发展方式的一种延伸,这种发展模式既不利于鄂黄黄等城市的发展,也不足以提升武汉市的地位。另外,与长株潭一体化不同的是,鄂州、黄冈、黄石距武汉市城市中心直线距离分别达到60公里、70公里和85公里,距离相对较远,区域范围太大,将“鄂黄黄”融于武汉市的策略操作难度大,根本是不现实的。目前,武汉还是中部第一城,但成长壮大起来的郑州、长沙都想乘武汉发展缓慢之际,超越武汉,成为中部最强的城市,从而取得龙头地位。武汉市当前城市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不是规模扩张问题,而是品质提升问题,应该从做强经济实体、做实城市内涵、做优城市品牌上强化武汉的核心角色。因此,武汉城市圈也好,“武鄂黄黄一体化”也好,如果仍然是摊大饼的思路,对双方有害无益。而“鄂黄黄”一体化与武汉市联动发展的“双雄并举”模式比单一的“武鄂黄黄”一体化模式则更具有可行性,战略利益更为突出。鄂黄黄一体化发展思路,就是在武汉附近再形成一座新的大型城市,与武汉市相互照应,必将更容易实现,效果会更好,思路上更具有创新性。因此,可以说鄂黄黄融合不仅为鄂东城市提供再生的发展机遇,也将是武汉市实现复兴的必由之路!

鄂黄黄一体化也是武汉城市圈战略实施的破局之策,通过鄂黄黄一体化将使武汉城市圈建设取得突破,并建立与长株潭一体化、中原城市群的比较优势。目前,中部地区竞相发展的城市群中,真正开始落实或能落到实处的还是长株潭一体化、中原城市群,它们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武汉城市圈在与“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竞争中未显示出优势,其关键的原因就是,湖北是武汉一枝独秀,余为陪衬,河南、湖南则是百花齐放、竞相争鸣。河南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南阳和郑州的差距并不大,湖南长沙也没有对其它省域城市形成压倒性的优势。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不是城市一体化,也不是典型的城市群,而是核心城市与卫星城的格局。武汉是城市圈的核心,其他八个城市在武汉东西南北构成四个卫星城群带。湖北武汉和武汉周边城市的差距太大,现在缩小这个差距乃当务之急。黄石、鄂州、黄冈的融合,将彻底改变武汉城市圈的格局,使武汉城市圈拥有了与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抗衡的二级城市!而且武汉市与鄂黄黄并进发展的“二元格局”,既优于长株潭一体化,也优于中原城市群。因为长株潭融合发展的结果最终将走向单一化城市,份量自不能与湖北“双巨头”相抗衡,而中原城市群众多旗鼓相当的城市相互竞争的结果仍然是各不相让,难分高下,区域首位城市仍然不明显。

(三)对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的意义。

2004年,国家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规划,中部地区六省都在积极寻求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发展和合作机遇。湖北省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提出“把湖北建设成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北省先后提出了“武汉城市圈”战略、“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战略、“两圈一带”经济发展战略,力图在中部崛起中发挥实质性领头羊作用。

对中部崛起战略最关心、积极性最高的应该说是河南和湖北,两省对中部崛起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均寄予厚望!实际上中部六省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反而是分化严重。北方三省中,山西企图融入京津冀地区,长江下游的安徽有意向长三角靠拢,而河南大力发展中原城市群,力图在中部崛起中发挥领导角色,同时也积极沿黄淮流域发展经济协作。就长江中游经济带来说,华中地区鄂、湘、赣三省围绕长江中游的“四大湖地区”(洞庭湖、洪湖、梁子湖和鄱阳湖),基本形成了一个经济协作区,通称“中三角”经济区。从目前和未来发展前景来看,“中三角”经济区很有希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中国经济第四极。

中部崛起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第四极能否真正实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三角”城市群的成熟和发展。目前,长沙、武汉、南昌三个省会城市为中三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纵观整个区域的城市能级还不能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相比拟,加快发展一批重量级大城市和大城市群是当务之急。从湖北省来看,武汉目前在中三角中仍然可担当领头羊的角色。此外,湖北进一步提出发展宜荆荆城市群、襄十随城市带,与武汉城市圈协调发展,共同组成中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核心节点。在这样一种背景和需求情况下,鄂黄黄城市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努力构造区域重量级特大城市,必将增强区域经济体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为中三角经济区的成功增添制胜的砝码,其重要意义是十分突出的!

五、研究结论

加速推进湖北城市化建设是21世纪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本文通过对湖北省鄂州、黄石、黄冈一体化的城市战略研究,得出了一些基本认识:

(一)在湖北省城镇化和武汉城市圈战略实施过程中,率先推行鄂黄黄一体化进程很必要;鄂州、黄冈、黄石市地理位置接近,历史文化相通,城市基础和经济基础条件具备,实行一体化可行性理由充分。

(二)鄂黄黄一体化可以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支撑战略,也可作为湖北城市化发展的独立战略加以推行,战略实施的关键是要做好城市规划,明确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确立城市整体格局和长远规划,有步骤分阶段有序推进和稳步实施。

(三)鄂黄黄一体化新城市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对鄂东地区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战略影响,对提升武汉市的战略地位和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也具有积极影响,对湖北实行中部崛起战略和华中经济区的形成也具有实际意义。

[1]熊文斌,等.关于构筑宜荆荆城市群的调查报告[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

[2]陈文科.加快武汉城市群一体化进程[J].学习与实践,2002,(05).

[3]范兴元,刘宗发,等.湖北省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3,(12).

[4]凡蓉蓉.武汉城市圈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04,(20).

责任编辑郁之行

F127(263)

:A

:1003-8477(2013)07-0062-05

申文(1966—),男,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徐章一(1966—),男,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教授,博士。杨刚强(1979—),男,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鄂东黄黄黄冈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鄂东地区一次系统性暴雨成因分析及数值检验
明朝耿氏家族与湖北黄安地区的文教发展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内心的角落里
小狗
鄂东民间体育游戏在教学中运用的探究
鄂东谣(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