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兵,徐婷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创新研究
刘继兵,徐婷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一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其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如文化产品的品牌化、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等。同时,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生产要素利用不合理、供给需求不匹配、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创新有必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加快文化产业的立法,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国,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实行差异化战略,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凸显区域特色;走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建设之路,改善文化产业的贸易结构。
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政策创新
文化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近年来学界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就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看,张潇扬(2006)将我国及世界各地的发展模式总结为以下三种:以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品牌产品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云南地区;以发挥创意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园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英国谢菲尔德市为代表;以发挥传媒产业优势制定有效发展策略的模式,以我国湖南省为代表。而目前我国学者主要认为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在于其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进一步来说,区域经济差导致了区域文化经济的差异,区域文化经济的先进性程度是由区域文化经济的先进性程度所决定的,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很难产生先进的区域文化经济(胡惠林,2006;张晓明,2006)。而由于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阶段不同,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政策也包含了不同的主要内容。就现在我国文化产业总体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和产业主体的问题。张晓明(2007)提出,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必须实现文化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统一。谢名家(2007)提出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产业规律的导向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建立调动文化产业大军积极性的动力机制。就针对文化产业的具体政策措施来看,祁述裕、董小宇(2004)提出要形成分类管理的文化投入和扶持政策、文化税收和价格政策、文化产业政策、社会捐助和社会保障政策。李宁(2006)认为,我国应当将文化产业政策的重心放在培育充分竞争、具有活力的国内文化市场上,而不是放在抵挡国外大型文化企业的“入侵”上。彭南林(2004)认为要构建多元化产业主体,应积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的促进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文化产业组织、鼓励创意企业的发展,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主导作用,从内涵提升文化产业集团,组建媒体创作与购买集团,形成新的产业组织模式,来构筑健全的文化产业主体结构等。
本文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作为研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创新的背景,分别从生产要素、供给与需求、地域等不同角度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目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及国内的发展探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文化产业增长势头强劲。
(一)文化产业市场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取得突破式增长,中国文化产业及相关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达到2.753%。201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3479亿元,比2010年增长21.96%,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8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提高。
图1 2004—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的比重
(二)结构和从业人员规模。
1.从机构规模上看,我国文化产业机构数量持续增长,2010年比2006年增长29.7%。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0.2万个,非法人单位3万余个,个体经营户55.3万户,到2011年11月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50.8万个。从分类构成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机构是我国文化产业机构构成的主体,占到78.2%。
图2 2006—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变化趋势
图3 我国文化产业法人机构分布图
2.从人员规模上看,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也快速增长:2010年比2006年增长11.1%,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258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85%,占城镇从业人员的4.5%。2011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上升为1280多万,其中主要分布在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领域。
3.从资产规模上看,我国文化产业资产规模逐年壮大,年均增长速度为8.4%,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拥有资产总计为30550亿元。
图4 2006—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变化趋势
表1 2006—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资产规模及增长率
(三)文化产业结构。
我国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核心层”由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四个类别组成,2010年全年营业收入8280亿元,实现增加值4362亿元;“外围层”由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等类别构成,2010年营业收入7360亿元,实现增加值3612亿元;至于文化用品及其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则属于“相关层”,2010年营业收入20290亿元,实现增加值3078亿元。从行业分布结构来看,内资企业占主导,在50.8万个法人单位中,内资单位49.25万个,占96.9%,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单位分别为8550个和5950个。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生产要素利用不合理、供给需求不匹配、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1.要素利用不合理。任何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要素的投入即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等。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主要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因而也离不开这些要素的投入。
资源。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产业强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却不够,也没有有效地将文化资源向产业化转化。例如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而端午节纪念屈原本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美国好莱坞利用中国元素拍摄的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在国内外电影市场也获得了很高的票房收入。至于已经被市场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也大部分是“产业”多于“文化”,“资源”多于“资本”,文化附加值和经济附加值不够。
资本。文化产业投资是文化产业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和长足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制度尚不完善,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资本具有逐利性,投资主体除了受主观意愿的影响外,会考虑投资的风险收益特征而进行投资决策,而文化产业投资较大以及收益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会使很多投资机构望而却步。比如一个电影大片的投入动辄几亿,但其收益却具有不确定性。北京银行开创性地为华谊兄弟公司提供了1.8亿元的版权质押贷款,就是对文化企业提供资本支持的创新。但众多的中小文化企业很难得到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本,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投融资机制。
人才。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健康稳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才。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但人才队伍还不强、专业拔尖的人才不足、文化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不多、创新型人才比重更低。人才的缺乏一方面使得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另一方面也会由于开发盲目混乱而使其受到破坏。探究人才缺乏的原因可能是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既使得人们的创新能力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我国很少能拍出像《盗梦空间》这种具有夸张大胆想象力的电影,又没有从实际出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这些都造成了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缺乏。
技术。文化产业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会给文化产业带来深刻的变化。我国文化产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很少,并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制造技术体系,这样就很难实现这些技术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扩散。如我国文化传播手段落后,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等诸多文化产品的传播,仍停留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创新不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文化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又比如,我国拥有很庞大的网络游戏市场,也有世界规模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但是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且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网络游戏却很少,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具备有吸引力的内涵是根本,而与时代同步的技术是手段。离开了技术支撑,文化产业不可能得到发展。
2.供需不匹配。
从文化产品的供给角度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消费品供给内容的市场取向与价值取向矛盾所造成的冲突。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了市场化的程度,能否提供健康积极、符合公众消费需求和审美的文化消费品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些企业和生产者为了获取利润而提供一些低俗的文化产品的现象并不少见。二是文化消费品供给主体的定位。改革开放以前,政府是文化产品的供给方,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品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即存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然而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施加的行政干预过多,忽视了市场“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从文化产品的需求角度而言,文化产品是人们精神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414美元,居民消费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对文化娱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我国由于人们收入水平、受教育的水平、个人偏好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对文化产品需求层次的多样性。这些一方面说明了我国文化产品消费市场的广阔性,也表明了消费产品和结构构成的复杂性。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
3.区域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迅速,占有绝对优势,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从201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东部地区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国的63%,从业人员占72%,营业收入占81%。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言,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的2.91%,中西部地区分别仅占1.88%和1.56%。二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前景,然而文化产品的供给却很贫乏。如何开拓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市场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三是我国文化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力度不够。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下,文化与经济已紧密结合在一起。我国加入WTO以后,文化产业政策并没有完全与WTO的协定接轨,在文化产业的开放方面采取保守和谨慎的态度,这使得在保护本国文化产业安全的同时也丧失了一些发展的机遇。四是我国文化产业对外贸易形势不容乐观,文化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文化产业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逆差。根据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不足4%,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可见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处于劣势。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文化产业在近些年的蓬勃发展中,呈现出几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产品的品牌化。文化产品的品牌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仅能给文化产品本身带来经济收益,而且能完善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例如由美国动画形象米老鼠、唐老鸭、小熊维尼等可以衍生出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这些产业链涵盖了人物、文具、玩具、游戏软件和服装等各个方面,由此带来了广阔的盈利空间。近年来,我国也在挖掘文化创意、塑造文化品牌上加大钻研力度。比如在我国原创系列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塑造出的“喜洋洋”、“灰太狼”等形象深入人心,迄今已推出玩偶、图书、舞台剧、手机游戏等相关衍生品,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要善于将这些资源进行挖掘和创新,只要具备创意理念的人才,相信我们能够将文化资源价值化、文化价值资本化、文化资本产品化、文化产品品牌化、文化品牌国际化融合起来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企业的集团化。企业的合并和兼并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文化产业的发展亦是如此,在文化市场上既有规模小的中小文化企业,也有随着自身实习不断壮大而逐渐发展成文化集团的大企业。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产业,缺一不可。从20世界90年代开始,大量资本开始进入文化领域,文化企业通过购并形成文化产业集团,它们引领产业发展潮流,进行全球化生产供给,推动全球文化产业每年都可以以15%~20%的速度发展。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可以预见,文化企业集团化、文化基地的积聚化、文化产业集群必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然趋势也必将带来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产品的国际化。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文化产品也在全球范围内互通有无。以电影为例,我国每年都会从国外引进大片,而我国优秀的国产电影也出口到其它国家。二是文化企业的国际化。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产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市场的开拓,按照美国专家的计算,到2010年全世界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将是2005年的三到四倍,全世界的总产值将会达到12000多亿美元。三是技术的国际化。知识和技术都具有外溢效应。任何一项新发明新技术的诞生,都将以很快的速度扩展开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使得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
(四)文化产业的数字化。现代科学技术的任何变化都会带来文化产业形态的深刻变化。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和阅读注意力都随着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和数字化的变化而变化。数字电视、3D电影、动漫游戏等依托现代数字技术的文化传播方式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偏爱,这昭示着新一代文化取向的转型。文化产业数字化在深刻改变传统文化产业增长的同时,构成了对传统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比如随着网上书店和电子书的兴起,传统的书店正面临着生存危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是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将继续引领中国文化产业技术革命的潮流.
(一)加快文化产业的立法,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法律的保护,由于我国文化领域长期由政府管办合一,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法律法规的建设滞后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有的也多是管理办法、通知等行政性文件,缺乏文化产业的法律。因而有必要通过建立诸如《文化产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我国的文化资源,一方面确保文化资源规范有序的开发,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文化遗产及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保护;要规范文化企业的准入以及退出程序,有效监督文化企业所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积极健康等等,这些都需要国家通过政策法规的形式予以完善。
(二)建立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投融资机制,而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因而要建立和完善多渠道投资文化产业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形成国家、集体、社会、个人广泛参与的综合性的投融资格局。鼓励社会力量以参股、购股、合伙经营等方式投资兴办中小型的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文化企业在创业板上市;鼓励外资投资我国文化产业。通过投融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争取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渠道的社会化、投资方式的多元化、项目建设的市场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大力实施人才强国,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坚持把人才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培养出一批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行业领头人。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国家要对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给予专项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确保文化产业教育的发展;二是学校要革新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理念,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如学校可以与文化产业进行对接,使学生能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文化类相关学科专业的试点等;三是文化企业要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投入,支持和鼓励创新,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学习:比如人才的输出学习和优秀人才的引进、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人才管理经验等。
(四)实行差异化战略,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凸显区域特色。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一方面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他们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将形成广阔的市场,而另一方面是我国对农村的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因而需要进行精细化的目标市场的定位,要以差异化的战略来进行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拓展。对农村和城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水平的受众提供不同的产品。此外,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最好,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注重文化创意;中部地区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西部地域要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
(五)走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建设之路,改善文化产业的贸易结构。文化品牌,对国家而言,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和民族形象,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对文化企业而言,是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要扭转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逆差地位,就要在立足本国实际的同时紧跟国际潮流创造出有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品,着力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开发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立足于把我国的文化产品做精、质量做优、品牌作响、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国际竞争。
[1]胡慧林.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开发研究,2006,(1).
[2]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J].山东社会科学,2006,(2).
[3]张晓明.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繁荣[N].人民日报,2007-11-29(9).
[4]陈显军,郑兴波,等.东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比较[J].改革与战略,2012,(7).
[5]吴隆杰.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8,(1).
[6]博赫,肖红叶.文化产业研究30年:现状与特点[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
[7]孙海鹄.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状况研究[J].经济纵横,2011,(8).
[8]王颖,王登凯.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改革与战略,2008,(1).
[9]马德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八大优势[J].生产力研究,2012,(4).
[10]欧阳友权.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四个拐点与两大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
[11]梅文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9,(2).
[12]林东生.论文化消费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J].东岳论丛,2011,(5).
责任编辑郁之行
G124
:A
:1003-8477(2013)07-0086-04
刘继兵(1973—),男,经济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徐婷(1988—),女,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湖北省统计科研计划项目“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创新研究”(HB1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