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四逆汤研究中的“同名异物”现象

2013-03-02 09:44:02董柳慧淤泽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6期
关键词:同名干姜组方

代 蓉 董柳慧 薜 婧 淤泽溥

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应重视四逆汤研究中的“同名异物”现象

代 蓉 董柳慧 薜 婧 淤泽溥△

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四逆汤组方在上千年的应用过程中发生了演变,出现了大量“同名异物”的情况,因此对该方剂在历史沿革演变中出现的主药组成、用量比例、炮制变化进行分析,旨在引起研究者对中药方剂研究中“同名异物”情况的重视,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

四逆汤;同名异物;方剂研究

四逆汤是出自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回阳救逆的名方,主治四肢厥逆、精神萎靡、冷汗自出、表热里寒、下寒上热、真寒假热、脉沉微、沉迟、微细、脉微欲绝等因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的里虚寒证。如少阴病之恶寒厥逆、脉微细、但欲寐;厥阴病之表热里寒、下利、大汗、手足厥冷等,均可使用四逆汤治疗[1,2]。组方由附子、干姜及甘草三味中药构成。卓越的疗效,严谨的组方,合理的配伍,使其在问世千余年间,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被称为“破阴回阳第一方”。众多学者从理论文献、方剂配伍、化学药理及临床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CNKI上四逆汤的研究论文已达2382篇,但由于其组方在上千年的应用过程中发生了演变,出现了大量“同名异物”的情况,即名虽同为四逆汤,仅是其组成药味相同,但其中组成药物的剂量和比例、组成药物是否经过炮炙等都有所不同。有的研究忽略了此“同名异物”现象,将实质内容不同的四逆汤研究进行比较,必然影响研究结论。本文对四逆汤研究中“同名异物”的情况及产生原因分析如下,以供四逆汤研究学者的参考。

1 四逆汤的原始组方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四逆汤原始组方为: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1,2]。

2 四逆汤“同名异物”演变的历史沿革

四逆汤为千古名方,由于历史的演变,历代医家在对张仲景原始组方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药量的调整、药物的炮炙,形成了实质内容不同的四逆汤。现将我们查阅了历代四逆汤的组方演变情况归纳为下表1[3-6]:

表1 四逆汤组方演变的历史沿革

年代 出处 组方清 《金匮玉函经二注》 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清 《伤寒瘟疫条辨》 附子[生]干姜[生]甘草炙各二钱2010年 《中国药典》 附子(制)300g,干姜200g,炙甘草300g

3 “同名异物”四逆汤的差异

3.1 组成药物的剂量和比例不同 从表1可知:甘草的用量多为一两至二两;附子的用量为一枚或两钱,现代药典的用量为300克;干姜的用量多为一两至一两半;少的三药均只用二钱,相差甚远。

药物用量大小对药效的影响已众所周知,方剂中药组成相同,若药物用量不同,则是不同的方剂,如四逆汤药味不变,加大姜附用量则为通脉四逆汤;桂枝汤重用桂枝则为桂枝加桂汤,虽药味不变,适应证已不同。

3.2 组成药物的比例不同 在《伤寒论》中,四逆汤方为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换算成现在的度量单位为炙甘草27.6g,干姜20.7g[7],附子15.03g[8],即附子与甘草的配比接近于1∶2,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6]中:淡附片300g,干姜200g,炙甘草300g,即附子:甘草等于1∶1。二者之间在配伍的剂量上相去甚远;附子、干姜、甘草的比例在《伤寒瘟疫条辨》为1∶∶1∶1;现代药典附子、干姜、甘草的比例为3∶2∶3;差异也很大。

组成药物的比例明显影响药物疗效,如四逆汤抗休克实验发现,干姜、甘草用量较小的组方药效最佳,三药用量为附子10.0g,干姜8.4g,甘草11.0g,而四逆汤抗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则认为附子10g,干姜4g,甘草6g为最佳配方[9]。

3.3 组成药物的制法不同 从表1可知:甘草多为炙甘草,清代以前历代文献四逆汤中的附子除宋《太平圣惠方》中用炮炙品外,均为生附子,而《中国药典》各版均为熟附子。干姜也有生熟之分,宋《太平圣惠方》用炮炙品,其它文献为生用。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主要是增效减毒,现代药典为安全起见,四逆汤中都是用制附子。但有学者用生、制附子组配四逆汤治疗肾阳虚证临床研究表明,生附子组疗效指标优于制附片组和常规四逆汤汤剂组[10]。

4 小结

中药同名异物,物多源的状况较普遍,近年来引起了广泛重视,已有不少对同名中药辨析的文章,而对方剂“同名异物”的现象还远关注不够。中药复方研究对方药原药材的基本要求是组方固定、基原清楚,若是制剂还应有规范的提取制备工艺,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不同实验室结果的可比性,并最终保证临床疗效。本文以四逆汤为例,分析了中药方剂研究中“同名异物”的情况,旨在引起研究者注意实验方药的制备,从药材基原、主药组成、用量比例、是否炮制等方面加以规范,在进行比较时要注意所比较的方药是否存在“同名异物”的情况,是否齐同可比,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

[1]李宇航.伤寒论“四逆辈”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1):9.

[2]徐润芝.四逆汤在《伤寒论》中应用的探讨 [J].桂林医学院学报,1997,10(1):87.

[3]刘世恩.张仲景全书上下[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

[4]李顺保.伤寒杂病论大全[M].学苑出版社,2000.

[5]于伯海.伤寒金匮温病名著集成[M].华夏出版社,1997.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7]程先宽.《伤寒杂病论》方剂剂量折算标准研究 [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8]刘敏.仲景方附子品种及用药剂量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3249-3250.

[9]廖晖.四逆汤中甘草作用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3):271-272.

[10]邹雁宁.生、制附子组配四逆汤治疗肾阳虚证临床研究 [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12):3.

R285

A

1007-8517(2013)06-0033-02

2013.01.18)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08CC151)。

代蓉(1976-),女,云南丽江人,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淤泽溥E-mail:Yuzepu@126.com。

猜你喜欢
同名干姜组方
Shunxin decoction (顺心组方) improves diastolic function in ra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duced by abdominal aorta constriction through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同名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2-21 06:34:14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中成药(2018年11期)2018-11-24 02:57:32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20:22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针灸联合中药组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探讨
三 人 行
连环画报(2016年10期)2016-12-16 05:13:34
集成成像同名像点三维形貌获取方法
中国光学(2015年1期)2015-06-06 18: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