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
山西省阳泉市阳煤总院二矿医院,山西 阳泉 045008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合并症之一,有研究表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合并高血压[1],糖尿病患者中患高血压的高峰年龄比正常人提前10年,而高血压和糖尿病作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正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高血压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防治糖尿病的同时,积极治疗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选取我院132例门诊和住院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现将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至2012年度门诊及住院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32例,血压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2],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1997年糖尿病协会 (ADA)糖尿病诊断标准[3]。其中男性59例,女性73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 (53.6± 7.8)岁,糖尿病病程3~15年,平均 (7.8±2.5)年,高血压病程2~9年,平均 (5.6±2.4)年。所选患者均为Ⅱ型糖尿病,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血糖升高,排除具有胰腺炎和胰腺切除病史及哺乳期和妊娠期的女性患者,高血压1~2级,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内分泌疾病引起的高血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合理饮食及服用降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降压药物,一般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如依那普利,极少部分1级高血压患者可暂不服用降压药,但要改变生活方式,避免吸烟、饮酒、大量高脂饮食、过度肥胖等危险因素。4周后观察血糖与血压的相关性。
1.3 治疗原则 降糖目标:空腹血糖控制在4.0~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0~7.8mmol/L。降压目标:血压应降到<130/80mmHg。
1.4 疗效判定 ①有效:患者收缩压或者舒张压下降10~20mmHg,或降至正常范围;②无效:治疗后血压无变化或未达到上述水平者。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两组数据比较用t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 治疗后患者血压降低,有效为94.3%(124/132),无效为5.7%(8/13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血糖与血压的变化 治疗前后血糖的控制与血压的降低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以空腹血糖为标准,控制达标者,血压下降明显,而血糖控制不达标者,血压降低亦不明显,见表2。
表1 132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s)
表1 132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s)
注:治疗后各项指标优于治疗前 (P<0.05)。
?
表2 132例患者血糖、血压治疗情况相关性比较 (±s)
表2 132例患者血糖、血压治疗情况相关性比较 (±s)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
?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轻微咳嗽3例,间断心悸2例,头晕3例,不影响治疗及观察。2.4大血管事件发生率 治疗期间132例患者中发生脑梗死5例,脑出血1例,心肌缺血3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8%。
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而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代谢紊乱及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的糖尿病患者。临床相关研究表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的35%~40%,心肌梗死发生率的20% ~25%,心衰发生率的50%[4]。根据美国高血压防治委员会第7次报告认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药物治疗的强制性适应症,对于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5]。
治疗糖尿病合并的高血压应该选择对于患者血糖、血脂及并发症影响较小的药物,通过单一或者联合用药,使患者达到目标血压,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如果持续的高血压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会引起其他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ACEI类药物通过减低血管紧张素的生成,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而且通过改善入球小动脉的阻力,扩张肾小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血管压力,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延缓并发症的发生[6]。
本次研究证实,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早期的检测、早诊断、早干预可以很好得起到预防的作用,并且要对部分患者进行合理用药的指导,尤其是对新发的糖尿病或者1级高血压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可有效的逆转疾病的转归,部分血糖控制达标的1级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改善生活、行为方式达到目标血压。对于病程较长而血糖、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要严密监测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给予更加强化有效的治疗,如联合应用降压药及胰岛素强化治疗,并教育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配合治疗。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很多合并脑供血不足、脂质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微量蛋白尿、心室肥厚等,在降糖降压的基础上,要及早干预相关的病变,延长患者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1]陈德才,卢春燕,田浩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J].四川医学,2005; 26(5):578-82.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2000;8(1):94-102.
[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4):511.
[4]王先令,陆菊明.血糖波动对糖尿病预后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影响[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5;25(3):169-73.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在心血管病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98.
[6]朱巧红.洛汀新与代文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