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90后”大学生核心素质胜任力模型研究

2013-02-28 02:35赵友元
关键词:胜任一致性编码

黄 艳,赵友元

(1.武汉工程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4;2.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关于大学生素质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界提出大学生素质这一概念以来,学者们就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从大学生的特征、能力、评价与素质拓展等角度进行了探讨[1],而站在新时期的起跑线上展开“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的专门研究却很少。“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是指在“90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能将绩效表现优异的学生与绩效表现一般的学生区分开来的个体特有的和内在的特征。“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模型是指“90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需要具备的素质胜任力特征总和,它是“90后”大学生的表现和新时期赋予“90后”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构成的一组特征。我们结合素质胜任力的概念与内涵以及“90后”大学生的特质,应用管理学领域的胜任力建模方法,探讨“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项目,分析优秀“90后”大学生与一般“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的差异,建构“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模型。

一、“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研究过程

(一)被试对象的选取

1.我们抽取了286名被试对象参加了开放性问卷调查,其中“90后”大学生195人,非“90后”大学生52人,大学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27人,教育行政机构管理者12人,并抽取了162名“90后”大学生填写了胜任力特征核检表。

2.我们在开展的行为事件访谈中,选取了20名“90后”大学生作为预访谈被试对象。其中“90后”男性大学生12人、“90后”女性大学生8人;表现优秀“90后”大学生10人(全国三好学生、省级三好学生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奖学金获得者)、表现一般“90后”大学生10人。另外,选取32名“90后”大学生作为正式访谈对象,其中16名优秀“90后”大学生、16名一般“90后”大学生,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男生15人,女生17人;“90后”大学一年级与大学二年级学生20人,“90后”大学三年级与大学四年级学生12人。

(二)方法选取

首先,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核验法分别获取了“90后”大学生、非“90后”大学生、大学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教育行政机构管理者等群体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及其相关信息;其次,我们使用了行为事件访谈技术(BEI),按照《行为事件访谈提纲》[2],对 32名被试“90后”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录音,访谈时我们要求被试“90后”大学生讲述自己成长经历中三个最成功的和最不成功的事件以及他们当时的内心感受、行为表现及行为结果;最后,我们对录音加以了整理,分析了事件主题,并进行了编码的归类。

(三)研究步骤

1.开放性问卷、一般访谈和“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核检表调查

我们要求286名“90后”大学生、非“90后”大学生、大学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教育行政机构管理者分别填写了开放性问卷,并另选取了162名“90后”大学生填写了胜任力特征核检表。我们对所有资料信息进行了概括、分析与归纳,整合了部分表意重复或类似的条目,并按照主题词出现的频率来确定是否将其作为胜任力特征,即出现频率超过50%的主题词,我们就挑选出来作为“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然后,我们根据“90后”大学生、非“90后”大学生、大学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教育行政机构管理者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资料整理、归纳和语词的组织,从而建立了“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的构想维度。

2.行为事件访谈

(1)确定效标样本的标准。绩效表现优异组由教育行政机构管理者、校长、教务处长、院长、系主任、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以及研究人员共同组成专家组确定,取样标准为:获得全国三好学生、省级三好学生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奖学金,且得到专家组认可的“90后”大学生。绩效表现一与组取样标准为同类学科学业排名与综合排名中等的“90后”大学生。

(2)预研究。我们进一步展开了行为事件访谈和编码练习,随机选取了20名“90后”大学生实施了访谈,并把访谈结果整理打印成文本,然后参照基本胜任力特征编码词典,同时结合“90后”大学生、非“90后”大学生、大学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教育行政机构管理者等提出的优秀“90后”大学生应具备的品质和要求,形成了《“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编码词典》初稿。

(3)进行正式访谈。我们对32名被试“90后”大学生分别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进行了访谈。访谈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打乱了两组被试学生的顺序,使被试学生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组别,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访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胜任力特征编码

我们对访谈录音进行了整理和文本的录入工作,并进一步对录音文本进行了内容主题分析,抽取了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指标,获取了“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的最原始数据。然后,针对文本的内容,通过商讨、补充、修正等程序对“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进行了编码,并对编码结果的一致性做了初步统计、分析与再次商讨,以提高编码归类的一致性,最终确定了“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

4.“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模型的建构

我们根据独立编码所得数据的处理结果以及绩效表现优秀的“90后”大学生与绩效表现一般的“90后”大学生在每项胜任力特征出现的频次、等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的结果,找出了两组被试“90后”大学生的共性和差异,并根据绩效表现优秀的“90后”大学生和绩效表现一般的“90后”大学生的胜任力特征,构建了“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构想维度及内容,经专家组的评价、审议与核查,列举出了每项素质胜任力特征的行为指标,最后形成了“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结构模型。

二、“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研究结果

(一)行为事件访谈的长度分析

我们展开了访谈字数和时间数据的方差齐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原始数据符合方差齐性假设。绩效表现优秀的“90后”大学生组和绩效表现一般的“90后”大学生组在访谈的字数和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异(见表1:绩效优秀组与绩效一般组访谈长度的比较)。同时,我们在访谈中发现,被试“90后”大学生访谈的时间和内容与被试者是否绩效表现优秀及被试者的专业方向和学习成绩等并无关系,而与被试者的性格、经历、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有关联。

表1:绩效优秀组与绩效一般组访谈长度(字数和时间)的比较

我们对“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发生的频次、平均等级分数与访谈长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16项素质胜任力特征的频次总分与访谈长度显著相关,有12项素质胜任力特征平均等级分数与访谈长度显著相关 (见表2)。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的平均等级分数是进行统计分析的最优指标。

(二)“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评价信度检验

影响“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评价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两个编码者对相同文本材料独立编码结果的一致性程度。通过编码归类一致性信度检验得出,归类一致性的值为0.394~0.653,总的归类一致性为0.622。编码信度总体系数为0.673,信度系数为0.524~0.774。

我们采用相关系数法进一步考察了两个评分者之间编码的一致性程度,结果表明,两个评分者在36项“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的编码频次、平均等级分数之间绝大多数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ρ<0.01)。在频次维度上的专业知识与和自律特质以及在平均等级维度上的持续学习力与沟通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进一步说明两个编码者的编码一致性程度很高。

表2:“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频次、平均等级分数与访谈长度的相关性分析

(三)“90后”大学生绩效优秀组和绩效一般组素质胜任力的差异性检验

为了建立“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模型,我们对绩效表现优秀的“90后”大学生组和绩效表现一般的“90后”大学生组素质胜任力特征的差异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其方法是以平均等级分数为指标,计算出两个编码者素质胜任力特征的平均值,并转化为标准分数进行计算。

我们对36项“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的平均等级分数进行了t检验(见表3),结果显示,绩效表现优秀的“90后”大学生组和绩效表现一般的“90后”大学生组在16项素质胜任力特征的平均等级分数上存在差异,并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ρ<0.01)。我们进一步对两组胜任力特征总和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绩效表现优秀的“90后”大学生组的均值显著高于绩效表现一般的“90后”大学生组的均值。

表3:绩效优秀组与绩效一般组素质胜任力特征平均等级分数的差异比较

(四)“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模型的建立

我们根据访谈数据的t检验结果,找出了差异显著的“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并对个别项目进行了合并和归类,最后从36项素质胜任力特征中确定了28项胜任力特征。我们对这28项素质胜任力特征的平均等级分数进行了检验,得出了优秀素质胜任力特征10项和一般素质胜任力特征16项。

我们进一步根据标准化转换后的平均等级分数对这28项素质胜任力特征采用了组间联接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类别的数量根据输出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确定,类别间的距离则采用平方欧式距离进行计算。然后,我们参照聚类分析的结果、“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核检表的频次分析结果以及Spencer关于胜任力特征的分类,将“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模型中所包含的素质胜任力特征划分为9个素质胜任力特征因素群,并最终由9个素质胜任力特征因素群和28项具体的素质胜任力特征共同构成了完整的“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模型。(详见表4)

三、分析与讨论

“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与“90后”大学生个体的未来成长有着直接的关系。Spencer曾指出,“胜任力模型描绘了能够鉴别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的动机、特质、技能和能力,以及特定工作岗位或层级所要求的一组行为特征”。[3]

(一)模型中的“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项目

“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模型以促进“90后”大学生个体成长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问卷与访谈,获取了“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从研究结果看,“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的维度和层次较细化,素质胜任力特征数量充实。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有些特征虽然看上去接近,但是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比如“运动能力”与“身体机能”。因此,我们根据数据统计结果,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删除了一些少见或不相关的素质胜任力特征及层级,并经过反复斟酌和语词的研究,选取了28项素质胜任力特征作为胜任力模型的参考项目,综合考虑后再次整合,确定了10项核心素质胜任力特征和16项基本素质胜任力特征,共同构成了“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模型。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理论模型,我们还编制了《“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测评问卷》,并通过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结构良好,维度有效。

表4:“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模型

(二)访谈实施和编码一致性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参与访谈的“90后”大学生的数量略显不足,而在有限的调研样本中所获取的数据可能会造成取样偏差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另外,样本的选取是由研究人员和“90后”大学生严格按照绩效标准与事先设定的条件来确定的,所以样本抽取的非随机性很大,这也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此外,行为事件访谈法最关键的环节是编码的一致性问题,在编码过程中,既要记录“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的频次,还要分出“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特征的具体等级,归类的难度较大。但是,我们的编码归类一致性为0.425~0.638,总归类一致性为0.592,说明一致性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信度也是可以接受的。

(三)模型维度的划分

“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模型以胜任力的冰山模型理论[4]和Urie Bronfenbrenner教授关于教育生态学理论为依据[5],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征和具体情境,由外向内,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形成了由9个素质胜任力特征因素群和28项具体的素质胜任力特征组成的“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结构模型。

我们构建的“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模型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点,如人际理解、信息获取能力、国际视野等是该模型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其他研究中不曾提到。此外,在该模型中,有8个因素群是基于“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个体特征及其内涵划分的,只有“外界支持”与个体素质胜任力本身看似关系不大。但是,我们认为,由人际理解与信息获取能力这两个特征组成的外界支持因素群在现实中越来越成为衡量“90后”大学生素质胜任力的一组重要指标。[6]因为在对被试“90后”大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几乎所有被试对象都多次提到该项,而且都把它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来评判个人素质的成熟度。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C880052)

[1]侯步云.大学生素质教育系统化研究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9):71-72.

[2]Mc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6.

[3]Spencer L.M,Spencer S.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3.

[4]McClelland DC.Identifying Competencies with 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s[J].Psychological Science,1998,(9):331-339.

[5]Bronfenbrenner,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2.

[6]李彬.教育环境与大学生素质发展[J].江苏高教,2005,(6):35-38.

猜你喜欢
胜任一致性编码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