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及宗教信仰地理分布研究

2013-02-24 02:22刘向权
昌吉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城隍庙神庙汉族

刘向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宗教局)民族宗教政策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晚清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及宗教信仰地理分布研究

刘向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宗教局)民族宗教政策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晚清民国时期,内地大量汉族移民来到新疆,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将原籍的民间信仰移植到了新疆。新疆建省之后,地方政府为了加强对汉族移民的社会控制,一方面积极重建官方祀典,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引导民间社会的宗教信仰复兴。于是在清末民初的新疆汉族移民社区便出现了寺庙林立的奇观,依附于民间信仰的各种庙会游艺、戏剧表演、物资交流等活动异常频繁,这为我们从宗教信仰入手考察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新疆汉族移民社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在翻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晚清民国时期汉族移民概况、分布及宗教信仰的空间地理分布进行了搜集梳理,以期为今后研究新疆汉族移民社会及民间信仰奠定一定的史料基础。

晚清民国时期;汉族移民;民间信仰

一、晚清至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概况

(一)晚清时期新疆汉族移民概况与分布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随之开始了清王朝的二百多年的统治。晚清这一时期新疆汉族移民的分布承前启后,基本沿袭了清朝早期、中期的分布,后因左宗棠大军西征分布略有变化,但总体分布趋势没有太大改变,汉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北疆、东疆各路,南疆各路分布较少,民国时期也基本是此分布格局。据《新疆通志·民族志》记载:

有清一季,人口迅速增长。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汉族军民大量涌入新疆,18世纪六七十年代,南疆调进5000名绿营换防军,北疆有1万余携带家眷的绿营驻防军。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新疆人口增加到126万人,汉族军民约有20万。其中,汉族屯兵人数有2.2万多,连同家属至少有5万人。他们遍布新疆各地,主要分布在北疆,其中伊犁有屯兵3000人,连同家属有1.07万人;乌鲁木齐有屯兵3600人,阿尔泰(今阿勒泰)、昌吉各2000人,巴里坤有1500人,玛纳斯1400人,乌什和巴楚各1000人,济木萨(今吉木萨尔)755人,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吐鲁番各700人,阜康600人,哈密、呼图壁各560人,木垒、奇台、喀什噶尔各500人,喀喇沙尔(今焉耆)320人,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250人,晶河(今精河)160人,阿克苏15人。

咸丰九年(1859)后,清政府在天山南北大规模屯田,有组织地从甘肃、宁夏等地移民。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五年(1861-1879)先后移往乌鲁木齐的内地农户达11854户;同治六年至八年先后三次移往木垒的农户450户,约有2000人;同治六年至光绪元年,奇台移民1894户,6824人;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吉木萨尔移民400户,2430人;阜康、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等地都吸纳了大量的移民。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新疆汉族屯民有3.75万户,如果每户平均4人计算,应有15万人。他们在新疆各地参加民屯,主要分布在天

山北麓,其中乌鲁木齐6670户,阜康6000户,昌吉5500户,玛纳斯3851户,巴里坤3400户,吉木萨尔3100户,呼图壁1700户等等。喀什噶尔、巴楚、喀喇沙尔等地都有屯田户。

清朝时期,清政府还把内地大批罪犯发配到新疆,让他们在屯兵监督下参加犯屯。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先后在北疆和东疆安置9200多名犯人。[1]

同治年间,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新疆变乱,新疆屯垦遭到极大的破坏,汉族在新疆的人口也急剧减少,南疆汉族大部分遇难,全疆汉族死亡过半。光绪二年(1876),清军收复新疆。左宗棠西征大军中的湖湘子弟,在战争结束后很多都留在了新疆各地,一时间“湖湘子弟遍天山”,[2]新疆遂有“小湖南”之称,[3]可见湖湘子弟之多,分布之广。

经商也是新疆汉族移民来源之一,早在康雍对准格尔用兵时期,就有很多汉族商人组办军粮,随军经商。后来形成了“燕帮、晋帮、湘帮、秦帮、豫帮、川帮、鄂帮、陇帮”八大商帮。他们以迪化为中心,营销遍及新疆各地。在新疆立足后,不少商帮携带家眷,招引同乡移民新疆。左宗棠西征时,随军西进的还有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等地的商人,俗称“赶西大营”。

清代新疆汉族移民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来自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云南等地,其中尤以陕、甘两省最多。清代入疆汉族还有按籍贯分帮的习惯,有两湖帮、陕西帮、甘肃帮、天津帮、四川帮、云南帮、山西帮等,各有会馆。晚清时期新疆汉族移民多聚居新疆北路以迪化为中心,分布在伊犁、塔城、昌吉、绥来、呼图壁、阜康、奇台、孚远、哈密、镇西等地。宣统三年(1911),新疆人口达到216.2万人,汉族有十多万人。据《新疆图志·民政志》统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新疆人口为2069901人。[4]

民国初年成书的谢晓钟《新疆游记》中记载,民国六年(1917年)“新疆全省人民二百万余,汉民仅二十之一,缠民居十之七"。[5]可见新疆汉族人口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至清末新疆汉族人口约有十万余人,约占全疆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北路伊犁、塔城、迪化、阜康、孚远、奇台、昌吉、绥来、哈密、库尔喀喇乌苏、宁远、精河、哈密、镇西等地,南路分布在温宿府、和阗直隶州、拜城县、焉耆府、乌什直隶厅、莎车、蒲犁、巴楚、英吉沙城等地。

(二)民国时期的新疆汉族移民的概况与分布

1912年,新疆的总人口为2085340人。[6]苗普生先生认为,清末维吾尔族人口达到了157万多人,占到全疆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据此推算,清末新疆总人口约为210万左右。[7]民国时期新疆的汉族究竟有多少?据民国五年(1916年)内政部人口统计,是年新疆总人口为2278727人。[8]谢晓钟《新疆游记》记载:“民国六年(1917年),新疆全省人民二百万余,汉民仅二十之一,缠民居十之七”。[9]如此,则当时新疆汉族人口应有十万余人。一般认为民国初年新疆的汉族人口有十万余人,约占全疆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民国中后期,有不少汉民到新疆为官经商,甘肃、陕西、河南等省灾民入新垦殖,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后,新疆人口总数约300万左右,“汉人52.5万,占百分之十五”。[10]截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入疆汉族移民累计20万人。[11]另有谭惕吾《新疆之民族及人口》记有当时“新省汉人约四十万以上”。[12]1940年伊犁里克在《漫谈新疆各民族》一文中谈及“新疆有四百多万人口,汉人占全人口的十分之一还多些”。[13]因此,估计民国中期新疆的汉族人口在五十万左右,约占全疆人口的百分之十五。

民国后期,由于连年战事不断,新疆总人口减少,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据新疆各省警务处统计,新疆各民族人口总计3730051人,其中汉族共约202239人。[14]1944年,根据新疆省警务处统计,新疆总人口为401万人,其中汉族人口22.2万人。[15]梁瓯第《新疆民族与苏联亚洲的关系》一文中也记载汉族人口为22.2万人”。[16]由以上分析,在民国后期,汉族人口约20万人,占全疆人口的比例又恢复至民国初期的水平。民国36年(1947)全疆人口达到409.11万人,汉族人口(不含军队)22.24万人,其中迪化区136808人,伊犁区27661人,塔城地区26229人,哈密区20251人,阿山区4104人,喀什区2731人,焉耆区1682人,

阿克苏区1325人,和阗区996人,莎车区654人,如果再加上13万至14万国民党军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新疆汉人人数已增到34万至35万左右。到1949年,新疆人口为433.34万人,汉族为29.1万人(不含军队)。[17]其分布区域与晚清大致相同。

二、晚清至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空间地理分布

晚清至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的民间信仰主要来源于道教、佛教和西进军民带来的各地方信仰,使得汉族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并存的局面。晚清至民国时期,新疆各地凡有汉族移民群居的地方,一般都建有各种各样的作为汉族移民宗教信仰象征的神祠庙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神祠庙宇恰是汉族移民在新疆各地分布和定居的外在表征,神祠庙宇与移民定居在空间上分布的复合,正是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社会的重要特点。依上述思路,笔者参阅《新疆图志》《新疆乡土志稿二十九种》和新疆各市、县的文史资料,对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的神灵庙宇进行搜集整理,就其地理空间的分布整理成表格如下。

分布区域北疆和东疆一带地点惠远城古城奇台阜康绥来县镇西(巴里坤)民间信仰社稷坛、先农坛、风神庙、火神庙、文昌宫、魁星阁、城隍庙、龙王庙、八腊庙、刘猛将军庙、节孝祠、子孙圣母庙、财神庙、老君庙、关帝庙、娘娘庙、孔子庙、祠堂、万寿宫城隍庙、文庙、关帝庙、万寿宫、玉皇阁、文昌宫、火神庙、药王庙、财神庙、吕祖庙、太阳宫、老君庙、定湘王庙、娘娘庙、马王庙、龙王庙、七星庙、无量庙、三教庙、将军庙、三忠祠(祭祀平瑞、保恒、惠庆)、刘氏节孝坊、土地庙、鲁班庙、三官庙、北斗宫、萧曹祠、观音阁、三清宫、仙姑庙、山神庙、菩萨庙、树神庙、牛王宫、石人子庙福寿寺(通天教主、元始天尊、老祖)、三皇殿(伏羲、神农、轩辕)、三官殿(尧、舜、禹)、龙王宫、东岳庙、玉皇阁、土地祠、关帝庙、城隍庙、娘娘庙、财神庙、武庙、文庙、武庙、玉皇阁、土地庙、大佛寺、娘娘庙、关煞洞、王爷庙(定湘王庙)、城隍庙、红山庙、虫王庙、财神庙、火神庙、五圣宫、祖师庙、老君庙、马王庙、昭忠祠、刘猛将军庙、魁星楼关圣帝君庙、文昌宫、凉州庙、马王庙、秦州庙、鲁北庙、东关大庙、昭忠祠、文庙、城隍庙、牛王宫、羊会、雷祖庙、龙君娘娘庙、土神祠、廒神庙、赞化帝君庙、萧曹庙、五凉庙、三官庙、甘州庙、地藏寺、老君庙、财神庙、海神祠、驼会、南山庙、南园子庙、花庄子苗、奎素庙、大黑沟庙、沙山子庙、李家沟庙、武威户庙、二道河庙、东西敦煌庙、玉门县庙、石佛爷庙、三塘湖庙、柳沟庙、头渠庙、二渠庙、三渠庙、源泉庙、海城庙、苏武庙、钟馗庙、左文襄公祠、孙膑庙、仙姑庙、娘娘庙、万寿宫、文昌宫、药王庙、虫王庙、风神庙、观音殿、观音阁、定湘王爷庙、漯祖庙迪化城(今乌鲁木齐)玉皇阁、地藏寺、大佛寺、风神庙、雷神、雨神、电神、万寿宫、关帝庙、城隍庙、真武庙、魁星阁、文昌庙、财神庙、三官庙、娘娘庙、仙女庙、龙王庙、罗真人庙、药王庙、火神庙、定湘王庙、文襄祠、刘襄勤祠、平襄祠、金忠介祠、昭忠祠、北斗宫、红山庙、财神庙

巩宁城万寿宫、城隍庙、关帝庙、文昌宫、昭君祠、文庙、社稷坛、无量庙、菩萨庙、虫王庙、先农坛、龙王庙、八腊庙、娘娘庙、赤帝宫、神龙祠、三皇庙、玉皇庙、地藏庙、五圣宫、牛王庙、罗真人庙、老君庙、财神庙、火神庙北疆和东疆一带昌吉县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塔城直隶厅土地神、文昌宫、魁星阁、城隍庙、廒神庙、关帝庙、先农坛、观音菩萨庙、眼光文殊菩萨庙、普贤地藏菩萨庙、文庙、五圣庙、无量庙、龙王庙、财神庙、三圣庙、牛王宫、娘娘庙文庙一、文昌阁一、武庙四、龙王庙一、城隍庙一、火神庙一、方神庙一、社稷坛一、老君庙一、承化寺一、昭忠祠一关帝庙二、方神庙、万寿宫、城隍庙、昭忠祠、娘娘庙、山神庙各一精河直隶厅武庙三、娘娘庙二,文庙、文昌庙、东岳庙、万寿宫、仙姑庙、观音庙、城隍庙、老君庙、万寿宫、龙神祠、药王庙、财神庙、马王庙、土地祠、昭君祠、刘猛将军祠各一南疆一带温宿府拜城县焉耆府乌什直隶厅莎车蒲犁巴楚州和阗州英吉沙城万寿宫、文庙、社稷坛、神祇坛、武庙、城隍庙、龙神祠、刘猛将军庙、方神祠(定湘王庙)各一万寿宫、文武庙、龙王庙、城隍庙、社稷神祇坛、昭君祠、方神祠各一万寿宫、文庙、社稷坛、神祇坛、武庙、城隍庙、龙神祠、刘猛将军庙各一万寿宫、文庙、武庙、忠义祠、方神庙、观音阁、刘襄勤祠各一万寿宫、武庙、火神庙、龙神祠、昭君祠、城隍庙和方神庙各一城隍庙、武庙、风神庙和龙神祠各一龙神庙、城隍庙、火神庙、文武庙、昭忠祠各一文武庙、文昌宫、社稷坛、神祇坛、龙神祠、昭君祠、刘猛将军庙各一关圣庙、龙王庙、万寿宫、城隍庙、方神庙和托公祠各一

晚清至民国时期时期新疆汉族的民间信仰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疆建省后,郡县制度不断完善,带来了汉族移民在新疆地理空间分布的不断扩展,随之而来的一个文化现象就是新疆汉族的民间宗教较之于以前,在地理空间上大大扩展。即便在南疆维吾尔族传统聚居区,也有大量的汉族神祠庙宇的出现。由上表可以得知,北疆和东疆一带由于汉族移民分布比较多,因而使得这些地区的庙宇兴建之多、分布之广大大超过南疆地区。其中城隍庙、文庙、关帝庙、万寿宫、玉皇阁、文昌宫、定湘王庙、将军庙、三忠祠(祭祀平瑞、保恒、惠庆)、萧曹祠、观音阁、老君庙、娘娘

庙、财神庙、风神庙在新疆分布比较广泛,是民众的普遍信仰。这其中庙宇一部分是官府主修,一部分是商户和民众自发修建的。无论官府主修的,还是民众商户自建的都以汉族群众的信仰为基础。官府主修的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体现了国家意志。民众自建的当时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如马神庙、风神庙、雨神庙、财神庙、娘娘庙等,对汉族民众的心理和社会生产生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新疆通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民族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248.

[2]吴霭宸.历代西域诗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314.

[3]吴霭宸.新疆纪游[M].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载于:中国边疆史志集成·中国史志,188;189.

[4]袁大化.新疆图志·民政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谢晓钟.新疆游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00.

[6]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1934[A].转引白袁祖亮主编.丝绸之路人口问题研究[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272.

[7]苗普生.清代维吾尔族人口考述[J].新疆社会科学,1988,(1).

[8]陈长蘅.中国人口论[Z].载于民国丛书第三编,商务印书馆,1928:23.

[9]谢晓钟.新疆游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00.

[10]孙翰文.新疆民族之鸟瞰[Z].1936:34.

[11]新疆通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民族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248.

[12]谭惕吾.新疆之民族与人口[J].载于:西北论衡,第4卷第7期,1936。

[13]伊犁里克.漫淡新疆各民族[J].载于:西北论衡,第8卷第2l、22、24期,1940.

[14]傅希若.对新疆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M].兰州:甘肃省图书馆出版社,1989:17.

[15]李洁.变迁、互动与交融——新疆阿克苏地区汉族移民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

[16]梁瓯第.新疆民族与苏联亚洲的关系[J].载于:历史社会集刊,1947,l(2).

[17]新疆通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民族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249.

K890

:A

:1671-6469(2013)04-0007-05

2013-07-15

刘向权(1985—),男,河南商丘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宗教局)民族宗教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与宗教问题。

猜你喜欢
城隍庙神庙汉族
神秘的神庙
平遥城隍庙,中秋之月
逛镇江城隍庙街
书之帕特农神庙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城隍庙里红红的年味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牛河梁神庙漫议
国家视野中的河湟汉族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