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边疆村落的经济社会变迁及未来发展问题分析
——以阿勒泰地区一个哈萨克族边境村庄十年变迁个案调查为例

2013-02-24 02:22:53阿依登
昌吉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吉木乃县哈萨克族农牧民

阿依登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哈萨克族边疆村落的经济社会变迁及未来发展问题分析
——以阿勒泰地区一个哈萨克族边境村庄十年变迁个案调查为例

阿依登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边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以新疆边境地区的哈萨克族聚居村落作为个案调研点,以村庄十年的经济社会变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十年变革的梳理,对当前我区的农牧区发展问题提出个人的理论思考,希望对推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所帮助。

哈萨克族;变迁;贫困;发展;农牧民

2003年与2013年笔者先后两次来到位于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的巴扎尔胡勒村(以下简称巴村)。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①、贫困地区②之一,十年时间巴村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巴村的变化是新疆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巴村的发展变迁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同时巴村现存的一系列问题也反映出,为促进哈萨克族农牧民在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早日实现小康梦,我们还有更多工作要去做。

一、十年前后巴村的经济社会变迁

(一)经济发展快速,但仍滞后于全区平均水平

1.村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

2002年巴村人均年收入1402元。2012年巴村人均年收入为2608元。十年时间里巴村村民收入增长接近一番。根据巴村所属吉木乃县托斯特乡的农牧民人均收入统计表③也可以反映出十年间农民收入在稳步增加

2002年全疆农民人均收入是1863元[1],2012年是6394元[2]。可见,由于巴村历史欠帐多,经济基础弱,发展速度仍然相对迟缓,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仍然缓慢,与全区平均水平相比,发展差距仍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边境地区农村的生产力、文化发展、群众生活的低水平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贫困形势依然严峻。

吉木乃县托斯特乡农牧民人均收入统计表(2001-2012)

2.混合经济模式取得显著发展

混合经济模式取得发展最显著的变化是外出务工的人数增多。2003年巴村只有一位维吾尔族妇女长期在外以打工为生。其他外出打工的是十来个年轻男子,利用农闲外出打工2到3个月,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其余的村民大都守着自家仅有的一些牲畜和田地。

2013年巴村外出务工的36位青年,第一次领取乡政府发放的“2012年度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奖”奖金,每人1000元。2012年外出打工者仍以男性为主,女性较少。其中利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较多,没有一年四季长期外出务工者。外出务工的地域主要集中在离巴村较近的吉木乃县,最远在国内乌昌地区,也有去哈方边境打工。外出打工的类型仍以体力劳动为主。

3.妇女就业人数增加

妇女就业人数增加,主要受益于无息小额创业贷款和政府鼓励妇女从事刺绣手工业这两项制度。

首先,2013年巴村妇女主任、党支部委员革某在采访中,介绍,巴村2012年有20位妇女获得妇女无息小额创业贷款(2万-8万)。通过获得妇女专项贷款来致富的方式是近几年的新气象,过去是不存在的。

此外,政府还出资帮助乡村妇女购置绣花机。每买一台绣花机政府补贴1000元,个人出资700元左右,并且县及乡都组织过乡村妇女接受免费技术培训。现在经过培训学习的妇女有些开始动工挣钱。她们有些参加了县刺绣合作社,不定期地向合作社提供顾客订购的商品。

相比之下,2003年全村只有1户人家在小规模经营刺绣,每件作品按照面积大小、工艺复杂程度,售价在200-300元,一年收入约2000元。当时全村妇女基本都会刺绣,但都是自制自用,很少有对外销售的意识。

(二)乡村医疗与社会保障体系获得初步建立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

十年前巴村村民还在为看病难、看病贵而发愁,同时因病致贫的家庭也存在。当时全村16户贫困家庭中有8户人家贫困原因之一都是因家里有病人。但自2005年8月正式推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以来,农民医疗负担减轻了很多,医疗报销的种类与比例都正朝着有利于村民的方向变化。例如巴村68岁村民努某,提到2013年年初因结肠手术住院花去3万元,其80%都由政府报销。2007年吉木乃县率先推行“新农合+商业补充保险”制度,农牧民单笔最高补偿可达到5万元。

2.农村养老金从无到有

十年前在与巴村村民交流时,他们就很羡慕我们在城里工作的职工,退休后能够领取退休金。现在巴村村民也能享受到城里老人领取养老金的待遇了。阿勒泰地区2010年7月1日起实现农村适龄村民养老保险全覆盖。预计到2020年新疆新农保能够提前实现全面覆盖。

据了解,2012年吉木乃县县财政在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补贴的基础上给予20元的缴费补贴。截止2011年12月,参保率与续保率均达到99%,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100%。

3.扶贫济困资金数额增加

吉木乃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巴村又是吉木乃县13个贫困村之一,2002年村里年均人收入为1404元。当时全村有16户属于贫困户,其中有县级贫困户8家,乡级贫困户8家,每月政府救济150-300元不等。

2013年调研时,村里的低保家庭反映这几年低保金有所增加。例如巴村68岁农民努某,在1997年就和小儿子领取低保,现在低保每两个月领取一次500元。帮扶资金的稳步提高,也在改变着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教育文化方面的极大进步

1.村小学的搬迁和双语幼儿园的建立

回顾巴村教育十年的发展,真可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村小学的搬迁和双语幼儿园的建立。

2003年村小学只有美术、音乐和汉语由专业教师上课,其它课程都是一位非专业教师同时教授。学校硬件设施简陋且破损严重。

根据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村小学2009年3月搬迁至村里,实行集中办学以后,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都较以前有大幅提高,教学设施实现了现代化。小学生还可以每天在学校享用免费的午餐和可口营养的加餐。

十年前村子里没有幼儿园,2009年村幼儿园建立在村小学院子里,目前幼儿园共有10多个5至6岁的孩子,由一个非幼师专业的教师负责管理。

2.文化通信设施的更新换代

大众传播媒介的改变主要表现在通讯设施更加便利,接通有线电视网络。

十年前,382口人的巴村,共有2部座机和2部手机,没有电脑。1999年村里才有了第一部电话。

十年后家家都有固定电话,每户至少拥有一部手机,巴村的部分中学生都配备上一部手机。十余户人家有电脑可上网。

巴村卫星接收邻频道站于1998年11月建成,2000年正式投入使用。每户每月交纳使用费1元,能收到3个频道。1996年巴村购置第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机。至2003年7月,全村共有黑白电视机52台,彩色电视机17台。十年后以往的卫星接收器已经被有线广播电视所代替,2008年7月村民家里都免费安装了有线电视机顶盒。收看到的节目数量从最初的三四、个增加到三、四十个。质优价高的彩色电视的数量也在稳步增长。

(四)环境卫生逐渐获得改善

环境卫生的改善主要表现在村民家家都通上自来水,使用卫生厕所,村容整洁度有所改观。如2003年用扁担挑水的一些人家,现在都通上了自来水。2009年开始,全村每家都建起简易的旱厕,如厕环境改善许多。现在除冬季因有冰雪,其它季节每户负责自家门前卫生,村里有一个垃圾场,每3天被清理一次。十年前没有统一的生活垃圾处理点。

(五)跨国流动性的增强

跨国流动性的增强主要表现在向哈萨克斯坦移民的村民从无到有,而同时往返于中哈两国的村民数量有所增加。

十年前没有移民哈国的村民。截止到2013年2月,巴村先后移居哈国的有4户人家,24人。巴村部分村民近几年因探亲、打工、上学、做生意等原因穿梭于中哈两国之间,另有村民正在办理护照,这将进一步增加出国人口的数量。

(六)其他方面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婚姻家庭更加稳定。其二,喜庆宴点从以往的自家院落到村里私人承办的宴会场所。其三,村委会服务职能有所增强。主要是得益于目前增加大学生村官为农村服务。

二、十年间巴村变迁的原因

(一)内在原因

老百姓自身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是巴村发生巨变的内在动力,其根源也是多方面的。尤其通信设施的便捷化,使原本信息闭塞的村民有了更多直接或间接接触外界的机会,村民通过对比,不再满足于现状,有了发展的紧迫感。

调研中村书记自豪地讲到,在托斯特乡所辖8个行政村中,巴村经济是名列前茅的,其内在因素是百姓追求发展的觉悟不断提高,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勤奋努力的成果。如现在村里没有酗酒荒废时日的村民,群众都盼望着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二)外在原因

国家的民族政策好是巴村获得发展的主要外在环境和条件。

进入新世纪,中央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陆续出台了以“四取消”(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四补贴”(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

综合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2005年,国家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真正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落在了实处。2013年年初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全国农民迎来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的新机遇。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重点解决民生领域里的问题放在首位。同时明确提出: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010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和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召开“新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制定出两个重要文件。2011年制定《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对不同类型贫困地区给予不同的政策措施。2012年召开的新疆扶贫工作开发会议指出,要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提高扶贫工作水平。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在加大,广大农民为此欢欣鼓舞。

上述政策决策对巴村所在的边境农牧区发展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如在2013年2月,吉木乃县召开一户一策”促农牧民增收工作动员大会,各级乡政府也在当月相继召开会议“,对“一户一策”促进农牧民增收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

三、相关思考和建议

纵观巴村十年的村民生活,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是横向或纵向与全国其他同类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尽快解决此类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理顺问题,提高办事效率

事关农牧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众多,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有限的条件下,若要尽快解决好,就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巴村村民所反映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早在十年前就存在,如村级卫生室建设;一些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巴村面临的出行难(无公共出行工具)、民居新建、清洁能源(天然气、沼气等)使用难、乡村道路绿化和亮化建设等。

问题的轻重、矛盾的主次、问题关联度及影响面大小、受益人群的数量及其可持续性等被理顺,合理安排有待解决问题的先后,必然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

(二)加快解决农牧民在生产生活领域突出问题

在继续改善、尽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逐步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的综合投入,不断拓宽致富渠道。

例如巴村书记提到巴村作为农业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却是畜牧,名不符其实。当地村民说自己也算是半个牧民。从十年前开始至今,都有老百姓因各种原因将自家土地对外承包,其中主要原因是务农收入低于从事畜牧业的收入,这足以说明当地村民在务农方面还有很多困难。如农民反映的贷款问题、市场供需信息问题、缺水问题、大棚蔬菜种植、牲畜集中养殖、庭院建设、农牧业生产技术提高难、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只有使农民在务农中体会到收获的快乐,才能令其安心于农业生产。没有贫困地区农牧民的富裕,就不会有全区农牧民的共同富裕。

正如当地村民所言,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要实事求是。一是利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二是利用好对口援疆的资源,三是当地为官者要多积极主动与百姓沟通,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难题。

(三)进一步发挥百姓的主动性

在当前农村发展稳步提高之际,始终要关注老百姓的思想动态。让老百姓积极主动的参政议政。笔者在调研中深刻地感受到基层群众对祖国的认同,对家乡的热爱。调研时一位村民提到现在大家都很关心时政,政府部门也组织我们学习中央精神,以往开会请不来;现在正好相反,大家都意识到上级的工作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和福祉,自觉地积极参与。

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要将中央直至地方政府所做出的每一项决定、取得的成绩、所遇到的困

难都告知百姓,让老百姓有知情权,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主动商讨参与国家大小事,提高老百姓当家作主的意识。

(四)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除了官方的宣传工作,每一个在国外活动的中国人就是一张鲜活的宣传名片。要让外界正确地认识中国,首先是中国百姓自身对国家、民族、家乡的正确认识。要增强百姓对国家的认同感,前提是只有当百姓自觉地视自己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时,才会更加增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国兴则家兴,国衰则家败。巴村村民也开始走出村庄,奔向城市,走出国门,了解世界,他们自己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直接决定他们对家乡及国家的认同。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是长期的、复杂的和多样的,所以在对敌斗争中,我方应该掌握主动权,积极对内、对外宣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注释:

①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阿勒泰地区的常住人口是603283人,哈萨克族人口是328153人,占54%。巴村所属的吉木乃县常住人口为35365人,其中哈萨克族人口24101人,占总人口的68.15%。可见,巴村位于全疆哈萨克族人口聚居的地区。

②新疆有32个边境县(市),其中吉木乃县就是2011年新确定的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之一。

③根据吉木乃县农经局提供的数据整理,个别年份数据缺失。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疆统计信息网,2010-11-27.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疆统计信息网,2013-03-01.

D562

:A

:1671-6469(2013)04-0037-05

2013-05-01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西部项目)(12XMZ06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阿依登(1977-),女,哈萨克族,新疆阿勒泰市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学。

猜你喜欢
吉木乃县哈萨克族农牧民
新疆吉木乃县:县总工会推进普惠服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新疆吉木乃:萨吾尔冬牧文化旅游节开幕
检察风云(2020年2期)2020-03-20 10:00:11
神秘的草原石城
科学导报(2019年72期)2019-12-17 07:16:12
吉木乃县萨吾尔山区设置地面烟炉的可行性及布设位置研究
农业与技术(2018年4期)2018-06-23 09:16:56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敦煌学辑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16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06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6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地理教学(2015年20期)2015-12-17 15: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