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更要强调语文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个性。而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都体现在操作技能上,即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技能。本文将从阅读和朗读两方面探讨阅读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阅读;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而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交流思想的工作,又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读写听说,输入输出,吸收表达,都是用语言交流思想。因此,语文课要训练学生熟练地掌握运用语文工具,并不是只讲内容,只记知识,也不是只去学习语言的形式和规则,而是要使学生善读、善写、善听、善说,具有较强的、够用的语文能力。读是写、听、说的基础。“读”包括阅读和朗读。
一、阅读
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息的一种最重要的途径。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造就品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什么是习惯呢?心理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就是习惯。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做好以下几点:①阅读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因为将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积极、紧张的思维连在一起,阅读才有效率。②强调“多读”。课外知识面广,我强调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在教阅读课时,我强调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阅读来理解问题。这就是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③阅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同时要做到边读、边想、边动笔。因为阅读目的明确,对重要语言信息的搜索和选择才能准确而迅速。在阅读中,有些文章常常会使我们陷入沉思,而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又往往会转瞬即逝。因此,在阅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资料,要及时作摘记,作索引。
(二)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鉴赏是阅读主体在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审美感受。它不仅是人的大脑对作品冷静而客观的理解和认识,而且是对作品的一种情感体验。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呢?①从语言的形象和感性中感知美。感知美也称审美感知,是“由感官直接反映审美对象个别特征和整体面貌的审美活动。”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是一种间接活动,即并不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而是以语言为媒介。作者借助于语言描叙,能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品其香,如尝其味,读者才会对具体事物产生美的感受。如教《社戏》中“夏夜行船”部分的景色描写。教师可抓住“发散”、“扑面”、“连山”、“听到”等词语让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和听觉等几个角度感知“夏夜行船”时的气味美、声音美和景色美。②培养形象思想能力,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意象美。首先,要让学生区别物象和意象。物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意象则是诗人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融入了主观情趣和美学理想的客观物象的映象。比如,自然界的“山”、“林”、“鱼”和“石”等都是物象,而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它们则成了寄寓作者情感的意象。因为这些客观的物象已寄托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的革命豪情和追求自由、奋发向上的理想。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情与景的引导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体会字面外的景象。如“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李白把友人送上小船后,一直在目送远去的船只,帆影渐渐模糊,渐渐消失,李白却在楼头翘首凝望。这美好的形象中不正凝聚着诗人对故友的一片深情吗?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即语文学科是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拿初中第二册语文教科书来说吧。第一单元的文章让学生看看别人怎样生活,听听别人对人生的思考,进而丰富自己的社会生活。第二单元是反映革命生活的文章,如《纪念白求恩》中白求恩那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誓死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二、朗读
什么是朗读呢?在对书面语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这就是朗读。新教材推荐初中阶段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20篇文言文,28首古诗词。这充分表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鉴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组织学生认真听朗读
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教师范读和放录音带。听朗读训练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如重点是听正音,是对通篇内容的大致印象,是对重点句、段或某些相关内容的理解、记忆,还是学生生动的口头表达。教师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以便让他们注意力相对集中。听优秀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听出兴趣,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二)注重课堂的朗读指导
师生朗读或说话必须用普通话。教师在课上进行朗读指导应包括三方面内容:吐字发音指导、理解内容指导、表达技巧的指导。朗读时的吐字发音,应正确、规范、清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理解内容的指导越具体效果越好,理解内容的指导往往与表达技巧(重音、停顿、语气)的指导相结合。例如:《分马》一课,可以安排学生朗读。当第一位同学刚读到“别吵吵,分马了”的时候,全班都笑起来了,因为他太“蛮横”了。于是教师启发大家:要考虑郭全海的身份——一个农民出身的新干部,想一想他和群众的密切关系;还要考虑说话的环境,当时是一个几百口人在大场院里分胜利果实的热闹场面。经过老师的具体指导,学生再朗读时,态度和语气的表达就比较准确了。
(三)朗读与背诵相互结合
常言说:“记得旧句子,便是新文章。”通过背诵名篇佳作,深谙其意,付诸笔端,便会文思泉涌。因此,教师要在学生中提倡多朗读,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