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宏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210093)
近代以来,技术创新越来越快,生态危机愈演愈烈。若听任物欲恶性膨胀、技术畸形发展,这二者联手将对人类命运构成严重威胁。哲学工作者应本着对人类的责任心和学术良心对此进行理性思考,以弥补一些技术专家、经济学家与企业家对此的冷漠。哲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物欲是人的原始本性,人的物欲同技术、生态之间有密切关系。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人性弱点,这是哲学、伦理学(包括生态伦理学)的职责。
人是物质实体和精神主体的统一体。人的物质实体是动物体,人的物质生命是动物生命,这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先决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1]对衣、食、住的需要,就是人的物欲。凡人皆有物欲,物欲是人的原始需要、基础需要、生存需要。物欲的满足是人生的原始目标,是物质文明进步的原始动力。否定物欲,就是否定生命、否定人生、否定文明。禁欲主义不可取。
物欲如此重要,我们对它的本质应有理性认识。人最初的物欲是动物求生本能。物欲是人动物性的表现。人自始至终都具有一定的动物性,这是人非理性思维和非理性行为的本源。爱因斯坦说:“尽管我们的行为似乎同高等动物大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原始本能都很相像。”[2]154物欲常表现为生理渴求和心理冲动,是非理性意识。许多人为图一时痛快而不顾后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揠苗助长,饮鸩止渴,讲的就是这种情形。物欲的满足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感受,甚至身份与地位。所以,许多人都把能否满足自己的物欲当作行为指南。
物欲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其一,生存性物欲。这是指维持生物生命最起码的要求,属生理需要。“民以食为天”,我们尊重生命,尊重人,首先要尊重人的生存物欲。人们的生存物欲的满足标准大体相同,是共性的物欲。人的生命至高无价,能否满足以及怎样满足温饱需要,决定人们的处世原则和政治态度。需要强调的是,人生存物欲的满足并不需要占有和消费很多生活物质资料,过度消费反而成为人的生存负担。
其二,享乐性物欲。这是指人们追求美好生存状态、感受人生乐趣的物欲,如吃得好、穿得美、住得舒适。这种物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生理需要,更是心理需要,已超越动物本能。因为各人心理感受有别,所以这是个性鲜明的物欲。
人生追求不能停留在生存物欲层面上,应使公众获得享乐性物欲的满足。这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技术创新的基本任务。
其三,奢侈性物欲。这是畸形、变态的物欲。奢侈性物欲是享乐性物欲的极端化,它出自人的变态心理和畸形消费观念。奢侈性物欲有四个特点:过度的享乐性消费远远超出公众享乐性消费的水平;造成物质生活资料的巨大浪费;造成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引起公众不满,激化贫富矛盾。奢侈性消费同人的虚荣心和占有欲密切相关。如果说满足生存性物欲是为了再生产,满足享乐性物欲是为了更好地再生产,那满足奢侈性物欲则是对再生产的破坏。
从生存性物欲到享乐性物欲,再到奢侈性物欲,这是物欲膨胀的过程。人的物欲有自发膨胀的趋势,这是物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人本性的表现。物的消费一般遵循效益递减原则,随着同一种物重复消费次数的增加,其愉悦感受会逐步递减。于是人们就会自发寻求新刺激,消费新产品。原有物欲得到满足后,又会导致新物欲出现。贪婪是人性的一个弱点,自发追求物欲满足最大化就会导致人欲壑难填。物欲满足最大化以物质利益最大化为条件,物质利益最大化通常是为了实现物欲满足最大化。
认识到人的物欲的自发膨胀趋势有重要意义。它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不断创新,这是技术创新和技术加速发展的原始动力。但若纵容物欲不断膨胀,就会导致过度膨胀、畸形膨胀。不管条件是否允许,甚至不择手段疯狂地追求物欲的满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恶性膨胀。这会使利已主义泛滥,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从哲学角度看,纵欲是物本主义的一种表现。笔者曾提出要严格区分唯物主义和物本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本体论,物本主义是一种价值观。物本主义“只讲物质需要、物质生活、物质利益、物质刺激、物质享受、物欲,不讲精神需要、精神生活、理想、信仰、精神追求”[3]。
有人以为唯物主义就是物本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就是坚持物本主义。这完全是误解。由于物本主义貌似唯物主义,所以有人就把唯物主义歪曲为物本主义。恩格斯说:“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4]英语中的materialism是个多义词,有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艺术上的写实主义和注重物质利益的实利主义等含义[5]。有人把第三种含义译为物质主义,而笔者以为称物本主义较妥,内含“本”,有“根本”之意。“物质”是本体论概念,“物”则是价值论概念。物质的唯一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能满足我们物欲的不是抽象的客观实在,而是具体的物,如食物、衣物、器物。物本主义并无系统理论,但流行极广,被许多人奉为行为准则。
到目前为止,物本主义是一种公众哲学,而不是专家哲学。物本主义是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一种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它是公众生活体验的自发积累,而不是通过专门研究和系统学习获得的,所以它没有专门的学术概念和术语。它很少见之于文字,却在大众内心广为流传;它是无字哲学,其影响却往往超过哲学专业的鸿篇巨著。物本主义是当前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公众哲学。学界很少研究物本主义,这种状况应该改变。研究生存哲学、社会哲学,不应无视公众哲学的存在。
物本主义基本观点是以物为本,这是与以人为本相反的哲学倾向。物本主义只推崇物质需要、物质利益、物质享受、物欲,忽视甚至鄙视精神需要、精神生活、理想、信仰。它迷恋、迷信物的价值,贬低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只讲物的作用,否定人的精神作用;重视物质文明,轻视精神文明。它把社会的全面进步归结为技术物的进化。
物本主义有生存物本主义、经济物本主义、技术物本主义三种形式。物本主义物欲观的基本观点如下。
第一,所有物欲都天然合理,都应受到尊重,都应当得到满足,都是人性的要求。这隐含着一个更为基本的观点:人性天生完美、完善。物欲既然是人性的表现,那它也是天生完美、完善的。若提出物欲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则是对人性的侵犯。
第二,所有物欲都应尽量满足,力求最大限度的满足。既然人的物欲天然合理,那物欲的满足就要多多益善。已有物欲得到充分满足后,就应当寻求新的物欲满足。纵欲是人的天性,任何对物欲的约束和限制都是反人性的。
第三,人生的最高目的、最终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物欲的最大满足。幸福就是尽情地吃喝玩乐。
第四,无休止、无限制地追求物欲满足最大化,会使得GDP增长、市场繁荣、技术进步、人民幸福。即纵欲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有百利而无一害。
物本主义物欲观起源于人的动物性。物欲的自发膨胀是物本主义的生长点,物欲观是物本主义的基础,纵欲是物本主义的极端形态和归宿。
技术创新会使人的物欲加速膨胀。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制造物。天然自然物不能很好满足人的物欲,人们就用技术制造出技术物(人工自然物)。技术物一定具有新的属性和功能,能更好地满足人的物欲。新技术物出现又会诱发新物欲,所以技术是物欲的膨胀剂。
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在此驱动下,技术创新会尽量迎合消费者的物欲,并用新产品制造新物欲。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本身并不是创新,只有把它们用于生产,制造出新产品并占领市场获得高回报,这才是创新。欧美学界认为高技术最主要的特征是高效益,只有能赚更多钱的新技术才是高技术。如何赚钱?就是利用人的物欲。技术已成为尽可能满足人的物欲的最有效手段。
为此,技术创新必须同市场经营相结合。技术与市场是工业文明的两大推动器,二者本质相同,都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广告“拐卖”了人们多少时间?又编造了多少谎言?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设下了一个又一个陷阱。人的物欲被技术与市场激活,物欲横流,四处泛滥,吞噬着人的理性和信仰。
技术一个重要的负面效应就是使人的物欲加速膨胀,这点尚未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技术是双刃剑,技术创新也是。技术创造的“新”是指功能新,并不等于其效果的合理性,有时甚至同合理性相悖。
纵欲果真无弊端吗?回答是否定的,纵欲有损健康。一个人一生吃的食物有个定量。吃饭七八成饱,细水长流,才可延年益寿。若暴饮暴食,就会严重影响健康。为了吃反季节菜,白菜春种夏收,害虫、病菌特别多,就用大量杀虫剂;为多吃鸡肉,小鸡长成大鸡本需一年,现缩短为35天,并能长到四斤多;为了口感好,粮食精加工,使用各种添加剂。这些技术创新的恶劣后果无需赘言。
更严重的是,纵欲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危机。一切物欲的满足皆以物质资源消耗为前提,一切物质资源消耗皆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数据,每个美国人一生平均消耗15吨铁、1.5吨铝、700多公斤铜。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6%,其矿物资源消耗在全世界消耗总量中所占比例为:铝42%、铁28%、石油33%、煤22%、铜33%。CO2排放量的80%来自发达国家,其中70%是非生产性消费,大多数是奢侈性排放。
一位美国医生写道:“在15年急诊生涯中,我救治了成千上万的病人。我没有一天不在思索:为什么生病的人越来越多,即使我一天工作18个小时也还是有看不完的病人?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地球病了。”“我在书上看到一组数据,仅仅是修建一座小型发电厂,便会导致每年新增1 200名急诊病人、3 000名哮喘患者和110起死亡病例。”“我要问问自己,一家四口,需要325M2住房、4个浴室?”“车库里堆满了几乎没有用过的体育用具,衣橱里塞满了根本没穿过或只穿过一两次的衣服……”①马修·斯里特《地球医生》,《读者》2010年第22期。他说一个美国家庭平均每年消耗16 970升汽油,他呼吁不要用洗碗机、烘干机。的确,现在美国穷人都懒得用手洗碗。
就这样,技术创新不断使相对不可能变成可能,不断给人们新刺激、新诱惑。技术使人越来越舒适,也越来越贪,越来越懒,越来越虚弱。技术的辉煌成就常常掩盖了它的悲剧含义。爱因斯坦说:“透彻的研究和锐利的科学工作,对人类往往具有悲剧的含意。一方面,它们所产生的发明把人从精疲力竭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技术环境的奴隶,而最大的灾难是为自己创造了大规模毁灭自己的手段。这实在是难以忍受的令人心碎的悲剧。”[2]259-260
环境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其最深层根源在于人的劣根性。要保护生态,就必须节欲,节制生存性物欲和享乐性物欲,禁止奢侈性物欲。
CO2排放带来的危机早已降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帕乔里说,2050年海面将上升7米,21亿人将生活在洪水中。我们必须过低碳生活:我国3.5亿烟民,每人每天少抽一根烟,每年可减排13万吨;2亿酒民每人每年少喝0.5公斤酒,每年可减排20万吨;我国年产1 000多万辆车,每月少开一天车,每辆车每年减排98公斤。事情虽小,做起来却不容易。低碳生活是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革命,这要求人们克服自身弱点,超越人的动物性。
面对物欲横流的浪潮,我们应倡导理性节制,包括节欲、节物、节能、节技、节富。节欲指生存性物欲、享乐性物欲满足要适度,要有所克制,并制止奢侈性物欲滋生。只有这样才可以节约物源和能源消耗。为此,需要节制技术,特别是节制消费技术的发展。技术也有自发膨胀趋势,因为它适应了人物欲的自发膨胀。技术并不是发展越快越好,过度超前的发展乃是畸形发展。消费性技术创新的周期不宜过短,因为新产品一旦面世旧产品就会被遗弃,从而造成巨大浪费。技术创新者不应只把公众当作消费者,不能一味地刺激消费者的胃口。技术创新的目的既然是求利,那新产品占领市场就会引起大规模消费。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它必须尽量提高公众消费水平,并把更多目光投向富人,因为从他们那里可以赚更多钱。新消费技术往往是为富人服务的,这就使奢侈性消费病态增长。劫富济贫虽然不可取,但应节富济贫,即把富人的富裕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贫富差距加以控制。
保护生态应从源头做起,这个源头就是节欲。不节欲,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空话。我们应当努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但物质需求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但人是需要教育的。
物欲膨胀是自发过程,物欲节制则靠自觉。这是因为原始物欲是动物本能,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动物性。物欲满足能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快感,人的天性是避痛苦、寻快乐。社会上充满物的诱惑,令人难以抵制。如果人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跟着欲望走,一味寻欢作乐,那么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变。节欲如登,纵欲如崩。巴尔扎克说,膨胀自己的欲望,无异于把悬崖下的深谷挖得更深;泰戈尔说,欲望在腐蚀人的灵魂上有很难抗拒的力量;我国明儒吕坤说:“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呻吟语》)
人类在节欲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要战胜自我。危机重重,形势逼人,别无出路。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也要有乐观情怀。我们对人类的良知还抱有一线希望。我们相信,人类不会听任自己被毁灭,人类理性的复苏终究会到来。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
[2]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 林德宏.物本主义不是唯物主义[J].南京社会科学,2001(8):1- 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8.
[5] 《新英汉词典》编写组.新英汉词典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790.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