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热敏化在艾灸抗运动疲劳中的应用

2013-02-20 09:21孔叶平张宏如顾一煌
吉林中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施灸腧穴艾灸

孔叶平,张宏如,顾一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运动疲劳是运动过程中常见的生理现象,是限制继续训练的因素之一,因此尽快消除疲劳成为运动训练中的重要问题[1]。运动疲劳既可看作是机体超量恢复、提高运动能力的前提,又被视为限制继续训练的因素,因此如何尽快消除运动疲劳成为体育界、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1 目前对运动疲劳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运动疲劳的认识 运动疲劳(exercise-induced fatigue)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运动能力或者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的生理过程。运动疲劳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运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经过适当恢复期、恢复方法可以自我恢复。进一步阐述,运动疲劳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一次强有力的负荷或持续运动负荷后,靠应力集中的运动器官(关节、韧带、骨骼、肌肉)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脏器和调节功能下降、能量不足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性、功能性的变化为特点的导致运动负荷器官功能下降、感觉不适、能量缺乏和代谢产物堆积等现象[2]。根据超量恢复理论、应激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这样的一个超量恢复的良性过程。故而一般的运动疲劳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运动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或者发生运动疲劳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这都会使运动疲劳变成一种病理观象,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1.2 中医对运动疲劳的认识 运动疲劳属于中医学“虚症”的范畴,与脏腑器官虚损、功能失调关系密切。疲劳一词的提出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其它古籍中对疲劳的病因也有一定的认识,如《素问·宣明五气》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素问·经脉别论篇》中“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3-4]由此看出,中医把苦力、劳役、强力举重、持重运行、疾走等劳动或运动都称为“劳”,而竞技运动可视为一种比劳动强度更大的剧烈活动,由于活动强度大,对筋骨肌肉和脏腑功能的影响以及精气和能量的耗损更大,更易引起疲劳。

2 艾灸在抗运动疲劳中的应用

2.1 艾灸的地位与发展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外治法之一,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医学入门·针灸》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久之。”艾灸在我国古今防病治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5]。近年来相关研究[6-9]表明,艾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逐渐被用于运动疲劳的缓解,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艾灸在抗运动疲劳方面的疗效?《灵枢·刺节真邪》云:“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针刺治疗疾病是通过调气而达到目的。《灵枢·终始》则云:“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九针十二原》亦指出:“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顺逆出入之会。”而调气取效的关键,则在于气至。故《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10]针刺可以通过“调气”并取得“气至”而达到提高针刺治疗疾病的效果,灸之亦然。

2.2 腧穴热敏化的应用 结合《内经》中关于“气至”提高疗效的观点,以及笔者在当今众多的灸疗研究文献中的发现,腧穴热敏化理论的临床应用可能是提高艾灸抗运动疲劳疗效的有效方法之一。腧穴热敏化[11]是指人体腧穴对艾灸热力反应的一种表现,可呈现为喜热、透热、扩热、传热和非热觉等感觉,即相关腧穴对灸热异常敏感。它是近年来灸法临床应用领域的一个应用性突破和创新。陈日新等[12]从《内经》对腧穴内涵的原始定义及临床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热敏灸感的出现部位与《内经》腧穴概念的关系,得出如下结果:1)腧穴的原始内涵是指动态的、敏化态、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部位与针灸治疗部位;2)产生热敏灸感的部位是热敏态穴位,是灸疗的最佳选穴,也是施灸的准确部位。陈日新等[11,13]20年的灸疗临床研究发现: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穴位会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热敏化是一种新类型;热敏化的特征是,当受到艾热刺激时呈现6类奇异的灸感现象(称热敏灸感),只要出现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现象就表明该穴位已发生热敏:1)透热:灸热从施灸穴位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2)扩热:灸热以施灸穴位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3)传热:灸热从施灸穴位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6)非热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 、重 、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根据“疾病反应点是针灸最佳治疗点”的针灸选穴规律,艾灸热敏化腧穴应能提高疗效。临床研究表明,热敏化腧穴灸疗能提高20种疾病的疗效[14],如杨思奇[15]通过观察46例门诊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运用热敏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结果表明热敏灸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肩部疼痛、手肿胀,促进上肢肩手功能的恢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脾虚型胃电节律紊乱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优于辨证选穴悬灸[16]。

腧穴热敏化的发现,给我们在艾灸抗运动疲劳方面的研究提高一个新思路。根据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确定灸位、选择灸法及控制灸量:1)灸位是指艾灸施术部位,机体在运动疲劳的状态下,其相关体表部位的腧穴会发生热敏化,热敏化腧穴是开通经络艾灸疗法的最佳施灸部位。在众多艾灸抗运动疲劳的研究中发现,足三里被选腧穴频率较高的[17-21],肾腧、关元报道次之[8-9,22-25]。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足阳明胃经与脏腑属络关系为属胃络脾,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相合”关系;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清气升降出入之枢纽,且脾主肌肉,脾气耗伤,则全身精疲力竭;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属络关系为属膀胱络肾,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关元穴属任脉,为小肠募穴,也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交汇穴之一,任脉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关元穴是固本培元的首穴;针刺肾俞、关元穴有补肾填精、强筋壮骨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调理脾胃、补肾填精消除运动性疲劳。因此,我们目前将足三里、肾腧、关元考虑为艾灸抗运动疲劳的热敏化腧穴,在之后实际运用中,我们将进一步探寻更多热敏化腧穴,明确运动疲劳艾灸热敏化腧穴的分布规律。2)灸法有多种,探寻最佳灸法,并运用这种灸法能充分激发经气运行,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目的。我们运用腧穴热敏化规律,探查最佳的灸法,使艾灸抗运动疲劳的效果得以充分发挥。3)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有效作用剂量,适当的灸量更有利于艾灸抗运动疲劳研究的进行。顾一煌等研究表明,艾灸时不同灸量在能有效降低运动疲劳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的产生并存在差异[6]。

3 结语

运动疲劳属祖国传统医学“虚症”的范畴,艾灸经过千万年历史的锤炼已明确其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地位,艾灸抗运动疲劳的研究时日虽短,但其作用机理日益清晰。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均可运用热敏化灸疗,运动疲劳辨证为“虚证”,运用艾灸热敏化腧穴作为切入点,使艾灸治疗运动疲劳的作用效果充分发挥,为运动和医学“抗运动疲劳”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1]王勇,胡柏平,吴鹤群.运动性疲劳与运动性力竭现象与本质的对比性分析[J].菏泽学院学报,2007,29(2):100-103.

[2]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21.

[3]周宝宽.中医对疲劳的认识[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385-2387.

[4]李术钗,王松,钱宁.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探析[J].中医研究,2008,21(12):6-10.

[5]唐晖.艾灸疗法的临床研究及发展趋势[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235-237.

[6]顾一煌,金宏柱,吴云川,等.不同艾灸量对运动后血清肌酸激酶影响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6):373-375.

[7]贾天奇,常立云,宋佳霖,等.中医艾灸疗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529-1531.

[8]顾一煌,金宏柱,史曙生.艾灸对小鼠抗运动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28):42-43.

[9]顾一煌,金宏柱,任建宁,等.艾灸对力竭运动小鼠肌糖原、肝糖原影响的研究[J].江西中医药,2008,39(11):61-62.

[10]王洪图.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62.

[11]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21.

[12]陈日新,康明非,陈明人.《内经》腧穴概念在热敏灸中的重要指导作用[J].江西中医药学报,2010,22(3):36-38.

[13]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

[14]张波,陈日新.“开通经络”艾灸疗法[J].江西中医药,2006,37(1):7-8.

[15]杨思奇.热敏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6例[J].吉林中医药,2011,31(9):887-888.

[16]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医杂志,2006,47(12):905-906.

[17]吴立红,方剑乔,邵晓梅,等.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对抗大鼠运动性疲劳[J].中国临床康复,2005,40(9):114-117.

[18]刘晓锋,王蕴红,洪峰,等.针刺足三里对运动大鼠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793-798.

[19]张玉丽,白妍,东贵荣.阴阳气血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36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22-23.

[20]诸毅晖,梁繁荣,成词松,等.电针肾俞、足三里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0):48-50.

[21]陈永珍,许易,杨威斌,等.穴位埋线治疗运动性疲劳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J].中国针灸,2008,28(9):656-657.

[22]王禾,王国祥.针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性激素水平和性腺结构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631-632.

[23]于浩.电针肾俞、足三里穴防治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9,41(5):69-70.

[24]陶胜国.无创痛艾灸缓解和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6):74-76.

[25]项丽静.灸足三里、关元穴对运动大鼠肝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73-75.

猜你喜欢
施灸腧穴艾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暑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夏天怎么做艾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