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泽慧 王素珍
(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4)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保证农民健康、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然而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匮乏和乡村医生整体学历层次偏低,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卫生工作的开展。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应将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提高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素质。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虽总体数量有所增加,但明显还存在不足,不能满足基层医疗需求。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总数105万人,与2008年94万人相比,增加11万人,增长11%。但2009年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仍仅有1.75个,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仅有1.19人,明显低于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6.03人,农村卫生人力总体数量仍然不足。
虽然国家针对农村卫生一直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引进人才的措施,但是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仍然普遍偏低。从学历构成来看,我国乡级卫生机构仍以中专学历人员占主导地位,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占2.2%,大专学历占20.3%,中专学历占58.7%,高中学历占10.3%,初中及以下学历占8.4%。而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素质更加薄弱,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4.5%,中专学历及中专学历水平人员占73.7%,在职培训合格人数占20.7%。从职称构成来看,我国乡级卫生机构主要以师级/助理和士级职称人员组成。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称结构中,副高以上占0.9%,中级占14.2%,师级/助理占36.6%,士级占38.25%。显然,目前我国农村卫生人力学历和职称结构的现状离《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中提到2015年医生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及专业人员职称结构达到合理比例的目标相差甚远。
目前我国乡村医护比和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结构仍然呈现不合理的现象。数据显示,2009年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的比例为1:0.48,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的比例为1:0.13,这与卫生部要求的医护比例1:2以及国际上的l:3的水平相差较远,大大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医疗护理质量。且护理人员大部分以中专学历、初级职称为主,理论和实践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医生专业结构中,公共卫生、预防、妇幼卫生人员较少,说明卫生院仍然存在重医疗、轻预防保健的现象。
我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较大,仍存在着东多西少的现象。数据显示,2009年,东部地区每千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为1.49,其中江苏省最高,达2.11;西部地区每千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为1.05,其中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宁夏5个省均在1.0以下。村卫生室也一样,东部地区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为1.35,西部地区为1.01。
政府主导的财政投入是改变农村卫生院落后面貌的根本措施,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卫生事业经费中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的比重,尤其是对医疗卫生人员经费的投入。财政投入要以卫生人才教育为主,硬件投入为辅,要加大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费用的投入,为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政府应以“打包”的形式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强化公共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重新建立体现政府买单、农民受益的新型农村公共卫生防护网络。
政府应积极营造关注城乡差距、关注卫生事业发展的氛围,引导社会其他力量和保险机制填补卫生支出的空缺,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方向,千方百计扩大农村卫生经费的来源渠道。要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支持的多元化卫生投资体制,在政府根据财力状况逐年增加卫生经费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卫生事业,建立卫生事业发展基金,拓宽卫生事业经费的筹资渠道,把卫生经费使用的重点放在农村卫生工作,着力构建好基层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目前,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和农村卫生人才短缺间的矛盾,己成为农民就医难的严重制约因素。有关文献资料表明,92.2%的高校医学毕业生倾向于在地市级以上的大中型医院选择就业岗位,14.6%的高校医学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就业,仅有6.1%的高校医学毕业有意向到乡村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可见,高校医学毕业生选择就业方向与人才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业倾向错位现象严重。基层医院医学卫生人才缺乏与高校医学毕业生就业难、不愿选择基层就业的窘迫现状并存。“低待遇、低效益、低功能”与卫生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提不高”是我国基层医院所普遍面临的基本情况。毕业生普遍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其中主要因素是基层医院有岗无编、工资福利待遇较低、工作条件差、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未来发展方向渺茫。
我国应采取激励措施,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如给到农村工作的毕业生提供正式的编制,提高工资标准或实行定额生活补助,适当放宽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标准,每间隔几年免费到二、三级医院进修一次,改善工作环境,同时解决农村医疗工作者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前途和发展,这也是医学生不愿下基层的原因之一。还有职工的养老问题、配偶的工作问题等等。
201 0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意见》指出,中医学、临床医学专业为主要培养专业。要求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在相关政策倾斜与支持下,各高校农村卫生人才定向招生与免费培养试点工程等相继启动,效果如何还有待研究。
构建免费培养定向生到乡镇卫生院就业的循环机制能够有效地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供给。“规范毕业生岗前培训,为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临床执业医师。坚持订单(定向)培训、持证上岗、政府资助、促进就业的指导原则,招聘自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毕业生,进行临床能力1-2年培训,使之具备在乡镇卫生院独立承担临床医疗工作的能力,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学习培训期间生活补助费由政府资助。”此外,还建议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鼓励医学类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专项卫生基金”,减免志愿到西部地区和困难地区工作的医学类毕业生的培训费、定向培养费、住宿费等,保障医学类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定向招生应以农村生源为主,因为农村的学生较之城市的学生更能适应农村的工作环境和风俗人情,更容易与当地农民交流,也更愿意为广大农民服务。因此生源的限定有利于今后工作的进行,减少农村卫生人才的过度流动。如美国的伊利诺斯大学的农村医学教育项目和日本在农村地区开办的自治医科大学,都是从农村地区招收定向生,毕业回农村服务,并制定了专门的教学计划与经费以及毕业后的教育等,值得我们借鉴。
医学院校是培养卫生人才的摇篮,我国医学教育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增添培养适宜农村卫生工作的人才体系并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医学院校培养和造就适应于农村卫生工作的人才是保证农村卫生人力质量和数量的重要前提和途径。我国医学教育应针对农村社会特点、农民健康需求、农村卫生工作和人才现状等进行教育改革,增添针对农村特点的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全科医学、预防保健、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农村护理及中医等专业,提升医学卫生人才的培养水平以满足广大基层医院对人才的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建议采用校地共育方式增强教学环节的实践性,以使毕业生能够很快地适应基层的工作岗位;在培养内容方面,突出面向基层的特色,开设与农村医学教育的相关课程,增强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认识与了解。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医学毕业生更切合实际地感受基层工作情况,进一步强化其对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认识,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S].
[2]陈俊星.中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7):505-507.
[3]梁忆非,姚庆梅,高春英.对我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10):755-757.
[4]吕兆丰,王增权.为郊区农村定向培养医生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10):674-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