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君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吉林市 132000)
幼儿期的孩子处在心理养成的初始阶段,可谓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即是俗语所讲“守着什么人学什么人”,这时的孩子的心灵恍如一页白纸,外界条件给予什么,就会印记上什么,所以,幼儿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修为阶段,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并最后成才,幼儿期的培养教育质量很关键,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其中的关键之关键,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幼儿健康成长打基础的认识必须端正。实践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的心理与生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应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实施的,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
我国心理学专家对衡量幼儿心理健康提出了以下参考标准:
智力是幼儿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由幼儿智商支配和显现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以思维能力为核心,还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能力。判断幼儿智力是否正常可以对其进行智力测验来判定。
心理健康的幼儿不仅情绪稳定,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愉快、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易出现焦虑、沮丧、紧张、不安等消极情绪,而且对他人会表现出爱与同情心。
幼儿的健康心理状态主要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和谐、融洽、愉悦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健康心态的重要途径。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虽然还很差,但是心理健康的幼儿会很合群,乐于与人交往,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向善并友善。
心理健康的幼儿行为表现适当、稳定,面对新环境或新情境能够做出合理反应,既不过分敏感,也不过分迟钝,与相同年龄的大多数幼儿具有基本相符的行为特征。
心理健康的幼儿具有活泼、开朗、乐观、自信、诚实、勇敢等良好的性格特征,而且遇事积极主动、独立性强。
心理健康的幼儿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肯定的自我观念,能够了解自己,体验到存在的价值,不仅自尊、自爱,而且关心、同情、尊重和信任他人。
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和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是朝夕相伴的,孩子最初的心理感应是从家庭和父母那里取得的。因此,父母自身素质和家庭环境的不同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家长虽然爱孩子,但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不懂得孩子们对他们究竟更需要什么,他们常常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但对孩子的自私、任性却不以为然,甚至于认为这样的表现是孩子天真可爱的表现,为此,对孩子这样的表现总是一味地放纵,造成孩子只在乎自己,不懂得尊重别人,而且缺乏独立自主性;有些家长忙于自身的事业或经常外出,常常把孩子独自关在家中或交给别人照看,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护与关注,甚至疏远、冷淡、厌倦孩子,使得孩子缺少亲情,极易造成孩子孤独、冷漠、自闭的情感;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压力大,往往将家庭当作宣泄的工具,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简单粗暴,甚至经常呵斥或打骂孩子,让孩子与他们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孩子的身心发展异常,偏离正确的方向,容易出现病态人格和行为。
幼儿园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教育体系,不仅没有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大纲,而且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分散、零乱、片面。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心理治疗,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只有在幼儿产生心理障碍问题时,才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归纳为思想品德教育,用德育工作简单地替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适宜地等同于成人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简单地借鉴、搬移中小学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或模式来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幼儿园,尚处于看护孩子阶段,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没有纳入到保教工作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没有内容,甚至于幼儿教师根本不具备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幼儿是在周围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下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风貌、治安状况、文明程度都将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不良的社会环境会促使幼儿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如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拐卖儿童、扒窃、抢劫等不良社会问题都会造成幼儿的胆怯、紧张、焦虑、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而且恐怖电影、伪劣食品、被污染的自然环境、网络和公开媒介的低劣内容等也都会对幼儿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因为社会环境中包含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幼儿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也是自然的,从范围和内容上说来是包罗万象的。
父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责任,应当知道幼儿喜欢模仿、容易受到感染和暗示的年龄特点,应当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用乐观、自信、进取的生活态度与文雅、得体的言谈举止为孩子树立起一个正面的形象与榜样,将身教胜于言教的哲理时刻记在脑海中,落实到行动上。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得到足够的母爱和父爱的温暖,还要适当给予孩子自主权和选择权,既不能搞权威专制的高压教育,也不能溺爱、宠惯孩子,更不能放任、听由孩子任意发展,而是要采用科学、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养成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家长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比如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保证孩子的充足睡眠,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做运动,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等等,这样可以保证幼儿的愉快、饱满情绪;家长也要善于拒绝并劝导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即便孩子有再过激的反应也不能心软而对其迁就,不要让孩子形成只要哭闹就会得到满足的想法,让他们能够鲜明的感受到家长是以对和错来要求他们的,能够将他们的不良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面对情绪低落或处于不良情绪之中的幼儿,家长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帮助其忘掉不愉快的事情,而且在幼儿受到委屈或心中有气的时候,还要帮助其通过合理的方法宣泄出来,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使其获得平衡的心态,不至于在心理上或身体发育上形成障碍。
幼儿缺少基本的生活技能,家长还应提供正确的指导,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其善于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帮助幼儿掌握穿衣、吃饭、整理自己的物品、独自入睡、知道并能够躲避危险等能力。另外,幼儿还缺少必要的交际技能,家长应鼓励其多接触家庭以外的环境,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懂得礼貌热情的接人待物,如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多关系、爱护、帮助别人,有同情心和是非观,知道分享和谦让,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克服自私和自弱心理,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修养过程中的不良倾向,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身心平衡的状态下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是幼儿接触到的除家庭之外的第一个集体环境,这个环境中有着和他们同年龄的孩子相互影响,幼儿园的教育氛围非常重要,因为在家庭中家庭教育影响的是一个孩子,而幼儿园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自然也要影响到一群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中,不仅应帮助幼儿实现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还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要有一个绿化、净化和美化的物质环境,还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愉悦的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
幼儿处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时期,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幼儿教师应帮助幼儿适应新的环境,用爱心、耐心和细心滋润孩子的心灵,给孩子以温暖,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给予孩子的真诚微笑、体贴话语和温柔爱抚都可以使孩子产生亲切感,愿意生活在这个群体中,逐渐摆脱在幼儿园生活的焦虑情绪,尽快走出焦虑期,在感受到幼儿园大家庭温暖情感的同时,乐于接受幼儿园的熏陶和教育。
幼儿教师不仅要关爱孩子,还要不断完善自身,因为幼儿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性很强,幼儿教师的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状况和教育方式方法会对孩子产生很深的影响,甚至超过幼儿的父母,幼儿教师应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幼儿做好表率作用。幼儿的普遍心态是将教师当作母亲来看待,那么,幼儿教师的关爱和影响对于孩子们说来是权威性的。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应多组织孩子喜欢的游戏,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相互配合与协作的游戏活动中对幼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团结友爱、合作礼让的乐趣,在游戏化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走上社会。幼儿时期,良好的社区环境为幼儿的健康心理状态提供着重要的社会环境保障。社区应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利用文明的社区文化背景与和谐、民主的社区群体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然、规范的社会环境,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可以组织学雷锋做好事,帮助幼儿树立起助人为乐的观念,也可以开展社会模拟活动,组织小区内的中小学生和幼儿们一起游戏活动,帮助孩子克服自闭、任性、不合群等心理障碍。
[1]汪建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老区建设,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