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智慧与池田大作人本教育思想探讨

2013-02-18 22:23陈志兴
关键词:池田师弟众生

陈志兴

(南昌大学政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池田大作先生不仅是享誉世界的宗教思想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推动和平、文化与教育事业。追根溯源,池田先生的教育思想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他的恩师、作为创价学会创始人之一的户田城圣先生。户田本身就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与他的导师牧口常三郎共同创办了创价教育学会。池田大作在19岁到30岁这长达11年时间里,都一直跟随着户田学习,他将户田誉为“人生教育的导师”、“第一流的人生的指导者”。户田的教育理念以及这段特殊的亲身教育经历,无疑对池田大作后来的教育思想形成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对池田大作教育思想影响最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池田大作所信奉的日莲佛法,特别是日莲正宗所尊崇的天台宗经典《法华经》的智慧。池田大作不仅有专门的论著谈论《法华经》智慧,而且在与很多有识之士的对谈以及演讲中都多次引用《法华经》中的经典语句、譬喻和故事。

一、被誉为“经中之王”的佛教重要典籍:《法华经》

《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宣示了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等内容,为天台宗等据以立说的主要典籍。由于明示了“不分高低贵贱、不论身份和地位,人人都能成佛”这一崭新的学说思想,《法华经》成为大乘佛教的集大成,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经中之王”。《法华经》的版本很多,池田大作在与印度宗教学家钱德拉博士的对谈中提到:“实际上,《法华经》总共有六种汉译版本,现在仅存三种译本,所以称为‘六译三存’。”[1](P101)这六种汉译本依年代先后分别是:(1)《法经三昧经》;(2)《萨芸芬陀利经》;(3)《正法华经》;(4)《方等法华经》;(5)《妙法莲华经》;(6)《添品法华经》。 其中, 现仅存《正法华经》、《妙法莲华经》和《添品法华经》等三种译本。《正法华经》为第一部汉译《法华经》,是竺法护于公元286年所翻译的。但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法华经》汉译本是东晋龟兹人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全书分为7卷28品,共6万9千余字。天台大师把《法华经》前14品称为迹门,后14品部分称为本门。“妙法”意指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在佛教中比喻“智慧”,莲华出淤泥而不染,则象征所说教法清净无垢。《法华经》围绕“人人皆能成佛”这一宗旨,方便开示,共使用了七个譬喻,也就是著名的“法华七喻”。“法华七喻”包括:三车火宅喻、长者穷子喻、三草二木喻、化城宝处喻、贫人系珠喻、髻中明珠喻以及良医病子喻。关于譬喻的作用,池田大作先生曾谈到:“佛所悟得的甚深法理,本来就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但是,如果将所悟得的法理只藏心中,便会封闭了众生的成佛之道。佛举出譬喻来说法,完全都是为了开示众生心中的佛道。 ”[2](P5)池田大作和他领导的创价学会信奉日莲佛法,从而继承了佛教大乘派的传统。从源流上看,释迦牟尼以降,从龙树、智顗,到最澄、日莲,再到池田大作,是一脉相承的,在教义上,他们都将《法华经》奉为最主要的佛教经典。[3](P154)

二、人本主义:池田大作教育思想与《法华经》智慧的一脉相承

可以说,人本主义是《法华经》的根本精神。《法华经·方便品》有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即要使一切人打开、示现、悟达、进入佛的智慧。“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4]佛陀在这里教导弟子的真理就是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如此。并且,佛陀也明确地告诉弟子,过去诸佛曾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向众生演说“二乘”、“三乘”诸法,实则是一种善巧方便,最终目的还是把众生引入“一佛乘”,使他们悟入佛之知见。释迦牟尼打破了声闻、缘觉“二乘”人对佛这一境界的偏狭化理解,使人们对“佛”的认识不被神话或人格化。这样,便为其他“九界”众生打开了一条通往更高境界的上升之路,使他们都能同等沐浴佛之光辉。为了让人们明白“一切人都有佛性”、“一切人都能成佛”这一道理,《法华经》里还使用了“三车火宅”、“三草二木”等诸多譬喻,“龙女成佛”、“恶人成佛”和“常不轻菩萨”等故事,以及佛陀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在场的和不在场的人确保他们成佛的“授记”。一切人,不论其身份、地位、财富、性别、根基如何,也不论他们过去的所作所为如何,都平等具备“成为佛一样”的资格和可能性。“任何人都能平等地拥有成佛的可能,谁都一定可以饱尝绝对的幸福境涯,这就是《法华经》的教示。 ”[5](P43-44)从这里,可以深切地感知释迦牟尼的智慧和慈悲之心,也可以感受到佛陀对众生的平等之心。可见,《法华经》的精神是一种根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它认识到每个人所潜藏的佛性,体认到每个生命本有的尊严,要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对此,池田大作曾谈到,以往的一些意识形态“一直都是以人为手段,但‘经王’《法华经》里有根本的人本主义——以人为目的,以人为主人,以人为王者”。[5](P14)

人本主义也是池田大作教育思想的核心和基石。在池田大作看来,真正的教育精神与《法华经》精神是表里如一的,都是为了打开和提升生命本有的智慧 (佛性)。“人性教育与佛法是表里如一的。牧口先生由教育出发至最终达到了《法华经》。而我也是一向以《法华经》为根柢,不断在扩展教育、文化运动。 ”[5](P116)美国哥伦比亚瑟曼博士认为,佛教本来不是属于宗教传道的运动,应该是一项富有宗教性的教育运动。对此,池田大作深表认同。在池田看来,佛陀自从菩提树下悟道以来,为了帮助烦恼众生得到解脱,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一生孜孜不倦,以平等和慈悲之心,方便说法49年,自身就是一个伟大的人本主义教育家。1995年11月2日,他在尼泊尔特里布文国立大学以《瞻仰人本主义的最高峰——活在现代的释尊》为题的演讲中就曾谈到:“我认为释尊正是无与伦比的‘人本教育的大家’。 ”[6]

《法华经》宣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何为“佛”?二战时期户田城圣曾因反对日本军国主义而被迫害入狱,在狱中他潜心诵读《法华经》,反复思考,终于达到了忘我境界,获得“悟达体验”。这一悟达体验就是“佛即生命”。池田高度评价了恩师户田“佛即生命”这一认识,认为户田“慧眼洞察了《法华经》的真理和宇宙生命”[7](P160)。 他进一步指出:“佛法所谓的‘佛’,是意味着生命的内在的尊严;所谓佛法,可以说就是生命内在的法则。 ”[8](P101)所谓“佛性”,就是开发自身生命尊严和潜能的可能性、形成理想健全人格的“种子”、智慧的本性。在这一意义上,池田反对将“佛”神话或人格化,认为佛灭度后众多部派佛教将“佛”视为理论分析和阐释的对象,从而将佛的境界加以实体化、固定化和僵化。池田大作深刻领会到《法华经》的现实关照和理想情怀。他认为,《法华经》既不追随现实,也不完全否定现实,更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实现“成佛”的理想,正视现实,并通过努力去改变现实。“《法华经》的诸法实相是‘改变现实’的哲学。它不向命运论、绝望感低头。它反而是摒除这些无力感的‘反弹力’,不仅可以引发人‘所以要改变它’的斗志,而且能唤起人不断地自问‘现在自己应该做什么’的责任感。 ”[5](P165)要改变现实,绝不能把目光聚集在外界事物,而必须将注意力放在自身上,通过发动每一个人生命最底层的革命才能最终达成。发动每个人生命最底层的革命,也就是池田大作所称的“人性革命”或“人间革命”。人性革命就是每个人始终都视自己为“变革的主体”,努力开发和提升自我的生命潜能,并与其他生命积极地建立起和谐统一的关系,最终强而有力地带动环境和社会的变革。发动人性革命,开发生命内在的可能性,关键还必须依靠教育。池田在各大学的演讲中反复提到这一观点,他说:“开发生命的钥匙正是‘教育’”[6],“可以说,开拓未来,维护未来,其主体在于‘人’,而造就‘人’的事业正是教育。启发、锻炼‘人’内在的无限潜能,把它导向创造价值的方向,就是教育”[9]。池田大作敏锐地觉察到教育的人本性,即教育是为人服务的,以开发人的生命、启迪人的智慧、实现人的幸福为目的。他非常赞成哥伦比亚大学罗伯·撒曼博士受到“人生最初的教师”之一释迦牟尼很大程度影响而提出的“为教育的社会”思考模式,反对“为社会的教育”将教育一味看作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手段。池田认为,将教育作为手段,就是将人作为手段,因为教育始终是以人的生命为目的。他指出,21世纪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把“为社会的教育体系”转换成“为教育的社会体系”。[10]由此可见,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蕴涵着深厚的人本主义精神,这种人本主义精神与《法华经》的精神和智慧是一脉相承的。

三、“师弟不二”精神:池田大作人本教育思想的根本精神

池田大作认为,在“经王”《法华经》中,佛陀教导弟子所体现的根本精神是一种“师弟不二”、“师弟一体”的精神。《法华经·方便品》里有一句“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这句话表示佛立誓将一切众生的境界提高到与自己一样,凸显了佛的平等、慈悲之心。“师匠使用各种方法教导、启发弟子,让他知道师匠和弟子原本在生命的潜能上是没有差别的,弟子也可以获得与师匠同样的智慧和力量。 ”[11]池田深刻地洞悉到,“于此怀有培育人才、‘人本教育’精神的根本,也就是‘师弟’精神”[5](P117)。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师弟不二”精神,意指身为教师的人,希望通过教育,使学生变成与自己一样,甚至超越自己的人,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时,这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自己的精神和人生境界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成长,教师与学生一起获得了共同进步。“师弟不二”精神,深切地意识到其他个体生命的多样性,尊重每一个生命独一无二的尊严,无差别地对待每一个体。《法华经》第五章《药草喻品》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譬喻“三草二木喻”,就充分体现了“师弟不二”精神。三千大千世界(全宇宙)的花卉树木和药草,种类不同,形状、颜色各异。药草有上、中、下(大、中、小),树木有大小之分,故称之为“三草二木”。大云遍布整个世界,化作雨水普遍滋润树木和药草。雨水虽平等落下,而草木却只能随其性质不同程度地吸收,开出来的花、长出来的果实也各不相同。也就是说,“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12]。 在这个譬喻里,密云象征“佛”,平等降雨比喻“佛的说法”(法雨),而“三草二木”则比喻不同根机和个性的众生。虽然佛的说法是“一相一味”,但由于众生的根性各异,理解和接受的能力、层次和程度也不一样,因此,佛只好使用种种方便譬喻为声闻、缘觉和菩萨众分别演说“三乘”法,目的是最终将众生导入“一佛乘”。池田将之称为“开三显一”,即“开示三乘,显示一佛乘”。“三草二木”譬喻象征着作为伟大的“人本教育家”的佛陀注意到教育对象先天禀赋、个性和能力的不同,承认每一个体生命的差异和多样性,却又能平等对待每一个体,并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虽然方便、权宜说法,不过最终都是为了每一个体经过教育都能成长为与自己一样的人。

承认生命的多样性,爱惜每一个人,这才是真正的“师弟不二”精神。池田大作高度评价这一精神,认为恩师户田身上正体现了这一精神,而池田以及其领导的创价学会、创办的创价教育也正在努力践行这一“师弟不二”精神。在池田看来,“师弟不二”精神,不仅是佛教导众生所显现的精神,也是人本教育的根本精神。池田大作经常提到“樱梅桃李”的比喻,提醒教育者要注意到教育对象个性的差异。“佛法主张‘樱、梅、桃、李’争艳。真正的平等就是‘樱、梅、桃、李’。能够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个性就是平等。为此而给予平等的机会就是民主”,“樱花有樱花的美,梅花有梅花的香,桃花有桃花的光彩,李花有李花的风趣。这就是百花争艳”。[13](P45)教育者作为掌握权力的一方,不应该歧视教育对象,要能欣赏和尊重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并尽力为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个性和潜能创造民主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教育对象才会感受到自身的生命尊严,并推己及人,意识到其他生命与自己一样的权利和尊严,从而舍弃“对差异的执著”,彼此形成一种人际间的和谐友好关系。师生之间的“遇合”并不是来自教师单方面的权威,而是通过爱和良知所建立起来的彼此间的牢固情谊。“因权威结成的师生,在现实中已坠入来自儒教思想单纯的礼节,变成徒具形式的过去的遗物。……也就是说,当意识到彼此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这种深刻的人与人的关系来相互接触时,友好也会结出极为丰硕的果实。没有人在一切方面都是老师,也没有人在一切方面都必须作为学生来学习。在这里会无意识地出现彼此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人与人的关系。 ”[8](P141)意识到彼此之间处于一种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正是“师弟不二”精神的最好体现。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有一个关于常不轻菩萨的故事非常有名,池田大作先生在阐释真正教育的精神时经常提及这一故事。该菩萨礼拜、赞叹所有的人,对他们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有些人不理解他的话,认为这个人是疯子,并不断用语言谩骂,甚至用石块、瓦片投掷他,用木杖殴打他,但是,该菩萨并没有停止礼拜,并继续高声唱言那句话:“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于是,众人为他起名“常不轻”。[14]常不轻菩萨不轻视任何人,是因为觉察到每一个生命内在本具的佛性,对每一个人生命内在不可替代的尊严表示敬意。由于他认识到每一生命所拥有的平等无二的尊严,对其他的生命表示敬意,也就是向自己内在的生命表示敬意。在礼拜、赞美他人的同时,他自己的生命尊严和潜能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这种不轻的精神,也就是“师弟不二”精神。正因为此,池田认为佛教不轻菩萨的精神应当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根本精神,“不论是任何时代,优秀的教师都会以这种不轻的精神来对待学生。我觉得东方和西方这一点都是同样的。我要强调的是,在教育制度的体系、教育机构和教育理念的基本上都应当贯彻这样的精神。教育如果能进行这样根本的变革,我认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和人们的生活态度也会发生变化的”。[15](P142)不轻视任何人,不以“对差异的执著”之心对待任何人,发现每个生命内在的尊严,始终贯穿整部《法华经》。《法华经》里诸多譬喻和故事,如长者穷子喻、“恶人成佛”和“龙女成佛”的故事,无一不宣示了这一“真理”。不歧视资质平庸的人,不放弃犯过错误的人,对男女都能平等相待,这也正是人本教育的根本精神。

总之,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目的,以开发每一个生命内在的尊严和可能性,实现自他两利的幸福为旨归,这是佛教《法华经》所彰显的真理和智慧,也是池田大作教育思想所遵循的根本精神。池田大作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菩萨的事业。纵观池田大作一生为和平、文化和教育事业奔走所作出的贡献,可以说,他本人正一直践行培养人这一“菩萨道”,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本教育大家”。

[1] [日]池田大作,[印]洛克什·钱德拉.畅谈东方哲学[M].日本创价学会 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2] [日]池田大作,等.法华经的慈光[M].日本创价学会 译.香港:明报出版社,1998.

[3] 张可喜.佛教历史上杰出的一代宗师——浅析池田大作的宗教观[M].贾蕙萱,张可喜.池田大作研究论文集[C].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4] 法华经·方便品[Z].

[5] [日]池田大作,等.法华经的智慧[M].日本创价学会 译.香港:明报出版社,1997.

[6] 池田大作.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演讲:瞻仰人本主义的最高峰──活在现代的释尊[EB/OL].1995-11-02.http://www.daisakuikeda.org/chs/lecture-21.html,2012-08-25.

[7] [日]池田大作,季羡林,蒋忠新.畅谈东方智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8] [日]池田大作.人生箴言[M].卞立强 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9] 池田大作.北京大学演讲:教育之道、文化之桥(1990 年 5 月 28 日)[EB/OL].http://www.daisakuikeda.org/chs/lecture-08.html,2012-08-25.

[10] [日]池田大作.21 世纪:建设“为教育的社会”[J].学术研究,2001(7).

[11] [日]池田大作.美国创价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演讲:二十一世纪的大学——世界市民的摇篮(2005年5月22日)[EB/OL].http://www.daisakuikeda.org/chs/lecture-27.html,2012-08-25.

[12] 法华经·药草喻品[Z].

[13] [日]池田大作.孩子们是“未来的宝贝”[M].卞立强 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14]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Z].

[15] [日]池田大作,[法]路奈·尤伊古.黑夜寻求黎明[M].卞立强 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池田师弟众生
猎物
全世界我只为你倾倒
手艺人
写在六合金光寺
油服回暖下的众生象
慈怀众生
独尊宝典
王家卫妙解“一代宗师”
九师弟的礼物
纵横交错与造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