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永 丽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03)
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本人及其作品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1938年,她因创作的中国题材小说《大地》三部曲“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史诗般的描述”,“勾画出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运行轨迹及上升曲线”[1]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地时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大厅举办的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上她应邀发表答谢致辞,后被译为《我的两个祖国》。在这篇演说中赛珍珠真诚地表达了对评委的感谢和对获奖的认识,畅谈了作为女性作家获奖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同时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表达了同情,赞颂中国人为自由而抗争的精神。赛珍珠的这篇答谢辞行文简洁,语言平白而朴实,结构层次清楚[2],是英语学习者值得背诵的经典美文之一。现阶段,国内学者对赛珍珠作品的研究大都从文学或文艺评论角度探讨她的写作风格或小说观,但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其获诺贝尔奖晚宴答谢辞语言风格的研究颇为少见。王佐良、丁往道等学者认为文体学的任务是研究语音、句法、词汇与篇章的特点[3]。笔者拟采取统计文体学分析方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深层次地剖析《我的两个祖国》演说语篇的语言特征和语境因素,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展开,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赛珍珠的独特语言魅力。
语言是为了达到一定交际目的而在不同交际场合使用的。语域不同,语篇的选词也会随之变化,因此词汇分析主要是统计选定文本的词汇使用特点,包括正式或非正式,复杂或简单,单音节或多音节,抽象名词或具体名词,动态动词或静态动词等等[4]17。本篇答谢辞共由461个单词组成,其中6个字母以上的单词有52个(不含专有名词和因语态、时态和数而演变来的派生词),占总数的11.28%。英语中6个字母以上或3个音节以上的词常被看成大词。这些词往往来自于拉丁语、希腊语或法语,或者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大词在正式书面体中出现较多。在日常谈话、即席演说中六个字母以上词的百分比都没有超过20%[4]108。赛珍珠的演说使用接近口语化的简单词与演说的内容、功能和发表方式相吻合。该演说是答谢致辞,表达演讲者的获奖感受,发表场合较正式但不严肃,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演讲者口语体的随意性。根据难度指数统计,该篇演讲辞的难度指数是9.75。
难度指数(fog index)=0.4(H+L)
其中,H=难词比例,L=平均句长
本演讲的难度指数为0.4(52/461+461/19)=9.75。
根据《新编英语文体学教程》中注释,难易指数在10左右的语篇属于容易类,指数越低语篇越容易,反之则越难[4]68。因此,本篇演讲从难易指数来看接近容易类。
但答谢致辞毕竟是事先准备的演讲辞,演讲者不可避免地使用一些具有明显书面语体特征的抽象名词。根据英语词汇学的理论,一般来说以后缀“-tion”“-ment”构成的抽象名词能使演讲听起来严肃、正式。如演讲中使用的“appreciation”“conviction”“recognition”“determination”“acknowledgment”等词为演讲增添了几分书面语特征,使演讲语言并不失正式、庄重,符合交际语境的需要。
答谢致辞具有明显的情感表达文本功能,演讲者为实现情感表达需要常常借助表主观判断和感情色彩的形容词达到渲染情感、引起听众共鸣的效果。在演说中,赛珍珠适当地使用了此类形容词,尤其是在演讲第三段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抒发其对自由的赞颂时,她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中国人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支持,在世界范围内大大地鼓舞了处于抗战中的中国人。当描述中国人民正在从事的革命斗争时,她使用了“greatest”;当谈及中国人追求自由的决心时,她认为在“profound” 意义上是中国人天生具有的“essential”美德;在预测中国人抗战结果时,她坚定地认为中国是“unconquerable”,向世界传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演讲的最后,她更是使用了“the most precious human possession” 这一形容词最高级短语形式来强调自由抗争的重要意义,表达出她对自由的赞颂,以此来鼓励处于抗战中的中国人,唤起世界人民对追求自由国家的同情、理解和支持。
演说辞另一个典型的词汇特征是大量使用人称代词。演讲中使用最多的是第一人称,第二和第三人称使用不多。这与演讲的形式和内容相关。第一人称单数“I”(20次)及变体形式“my”(10次)和“me”(2次)使用频率最高。本演说是演讲者表达个人获奖感想的致谢演讲,属于个人行为,正如赛珍珠所说“I accept, for myself”。演讲中第一人称复数“we”和变体“our”共出现了8次,其中在第二段“we” 出现了5次,用以指代演讲者包括在内的美国人,借此抒发她对祖国——美国的热爱,畅谈作为女性作家获奖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第一人称复数及其变体也出现在最后一段,如“We-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we have it still”[注]1938年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上赛珍珠的答谢致辞,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1938/buck-speech.html,用以指瑞典人和美国人,这里她特别用破折号加以解释说明,一是为了区分跟上段的所指不同,二是起到强调说明的作用,这样显得亲切可以更容易赢得听众的赞同和支持,洋溢着炽烈而真挚的感情。第二人称代词“you”和变体“your”共出现了4次,指称演讲现场的观众和瑞典人民。第三人称代词“she”和“her” 出现在演讲的第三段用来指代中国,如“I have never admired China more than I do now, when I see her uniting as she has never before, against the enemy who threatens her freedom”[注]同①。在赛珍珠的眼里,中国就像一位胸怀博大、抚养她长大的母亲,是一位慈爱的女性形象,因此她使用“she”和“her” 来指代中国母亲。相比之下,美国在她眼里似乎仅是一个给她身份、赋予她国籍的国体而已。譬如,在演讲的最后一句“My country is young-but it greets you with a peculiar fellowship, you whose earth is ancient and free”[注]同①,此处的第三人称代词“it”的前指是“My country”,即美国,冷冰冰的“it”不具有“she”所传递出的亲切感。
演讲辞中情态动词的使用可以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赛珍珠的致谢演说中运用了“can”(3次)、“cannot”(1次)、“should”(2次)、“must”(2次)、“will”(1次)这五个情态动词。“can”出现在演讲的第一段,当提及此次获奖对未来写作的意义时,赛珍珠3次使用了“can”用以表示获奖将激励自己写出更好、更有价值作品的可能性,表现了演讲者的谦虚。“cannot”出现在演讲的第二段,她推测自己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获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是其他人不能完全理解的。“Should”在演讲中出现两次,传递两种不同的含义。在“I should like to say”中,“should”同“would”用以提出客气的请求。另一处在“I should not be truly myself if I did not…”[注]同①中,用虚拟语气表达假定的结果,这里赛珍珠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责任提到中国人民,可见赛珍珠对中国感情之深厚已铭刻到骨子里了。“must”出现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用来表示肯定的猜测。在“Whatever I write in the future must, I think, be always benefited”[注]1938年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上赛珍珠的答谢致辞,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1938/buck-speech.html中,她断定此次获奖“总会” 使她获益匪浅。而在最后一段“must always be a part of my life”[注]同①中,赛珍珠用“must”来强调自己和中国人的深厚感情渊源,中国人的生活“始终”是她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对文本的句法分析主要关注句子长度、句子复杂程度、从句类型、名词短语、时态、语态以及定语的类型等等。
从句子长度方面来看,赛珍珠的答谢致辞总字数为461字,总句数为19句,平均句长为24.26字。其中,含10-19个单词的句子有4句,占总数的21%;含20-29个单词的句子有12个,占总数的63%;含30-39个单词的句子有2个,占总数11%;含40个单词以上的句子有1个,占总数的5%。这些数据表明,赛珍珠演说辞的平均句长较长,明显超过了各类文体的平均句长17.6字[5],而且63%的句子的含词量都在20到29个词之间。全文最短的句子只有11个词,出现在第二段的第一句“I accept, too, for my country,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注]同①。短句的使用言简意赅地传递出演讲者的演讲内容,使得演讲富有节奏感。而演讲中最长的句子出现在第三段的第一句,她运用了45个词来解释与中国的渊源,与中国人民的关系:“I should not be truly myself if I did not, in my own wholly unofficial way, speak also of the people of China, whose life has for so many years been my life also, whose life, indeed, must always be a part of my life.”[注]同①复杂的长句完全表达出在美国出生中国长大的赛珍珠对中国的真实认识——真切、真诚和真挚的热爱之情,让听众感受到她与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她与中国的感情渊源不是三言两语即可表达出来的。
按照语法结构划分句子,可以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赛珍珠的答谢致辞随着句子长度的增加句子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篇演讲辞中有15个复合句或并列复合句,占所有句子的79%,其中有些句子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从句。简单句使用3句,占总数的16%;并列句使用较少,仅有1句,占总数的5%。以上数据显示:赛珍珠演说辞以主从复合句为主,以简单句为辅。
演讲文体属于正式文体,在这种正式文体中,复合结构使得句子复杂,句子长度得到充分扩展,传递的信息量相应增多,也体现出演讲者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如上文所引赛珍珠在演讲中解释为什么要提到中国人民时所用的复杂长句,她先用非真实条件从句“假如我不按自己完全非正式的方式也提到中国人民,我就不是真正的我了” 表明在这样的场合她必须要谈到中国人民,接下来她用了两个“whose”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用来补充说明这么做是因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年来也就是我的生活,确实,他们的生活始终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可见,在演说中使用主从复合句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容,增强演讲的气势,传递出复杂而深厚的感情。而简单句与复合句搭配使用能使句型分布合理,使语言表达强略得当,舒展自如,避免了单调乏味。演说辞中使用了3个简单句:1)“I accept, too, for my country,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 Freedom-it is today more than ever the most precious human possession”;3)“We-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we have it still”。这3个简单句结构简单,是SVO或SVC结构,用同位语对易产生误解或歧义的用词进行补充说明,如1)中我的国家(my country)指的是美利坚合众国,2)中自由(Freedom)是最宝贵的人类财富,3)中我们(we)指的是瑞典和美国。简单句中使用同位语使得表意明确,语言表达有明显的强调功能。另外,答谢辞中简单句和复合句交叉使用也体现出答谢致辞既有书面语特征又不乏口语交际的特点。
演讲语篇的结构与听众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密切相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演讲的质量,影响听众对演讲者的可信度判定。因此,演讲的组篇应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自然反应及思维模式进行。一篇好的演讲必需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工整。
赛珍珠的演讲辞共分三个段落。第一段主要表达作者对评委的真诚感谢和对获奖的认识。第二段是前段内容的拓展,既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又畅谈女性作家获奖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第三段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表达了同情和支持,歌颂了中国人民为自由而抗争的精神。我们可以发现每段阐述一个中心问题,但合起来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演讲显得线索分明、层次清晰,便于演讲者记忆和演讲,听众也更易接受,听得出头绪来。
语言总是在情景中运用的,并在情景中起一定作用。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分析情景语境包括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三部分。语场指发生了什么事,所发生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参与者所从事的活动等。语旨是指谁是参与者,参与者的特点、性质、地位和角色,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临时性的交流角色关系和长期的社会角色关系。语式指语言在情景中所起的作用,语篇的符号组织方式及在情景中的地位和功能,包括渠道和修辞方式,如劝告、说明等[6]。本篇演讲的语境构成可以描述为:
语场:1938年12月10日,因《大地》三部曲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诺贝尔晚宴上发表的答谢致辞。在表达对评委的感谢同时,她畅谈了在根深蒂固的男性占主导的世界里作为美国首位女性作家获奖的重要意义:标志着世界对妇女地位的认可,这对于美国及全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颁奖之时,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正经历着一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伟大战争。生于美国长于中国的赛珍珠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表示了赞赏,向全世界传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语旨:有演讲者赛珍珠和听众,由演讲者主导。演讲者生于美国长在中国,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特征和教育背景,是一位因创作中国题材小说《大地》三部曲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第一位女性作家。听众是诺贝尔晚宴的瑞典王室成员、各种诺贝尔奖项得主及其家人、各国优秀学者、政界要人及嘉宾等。演讲者和听众之间是平等关系。
语式:由于是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因此句子较长,多用复合句;传播途径是声音,演讲者通过说、听众通过听来进行交流,因此用词平白如话。
情景语境制约着对意义系统的选择。通过情景语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赛珍珠演讲的内容与情景语境相吻合,并且该语境使得演讲内容有意义,便于听众接受该演讲内容。
文体学是一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学科。文体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入领会文本的意义,而且可以为我们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7]。《我的两个祖国》是赛珍珠在1938年诺贝尔晚宴上发表的一篇精彩答谢致辞。该演讲用词平白如话,但不乏体现书面语体特征的抽象名词;为实现情感表达需要,演讲者不吝笔墨地运用一些表达主观判断和感情色彩的形容词,达到渲染感情的效果;与演讲的形式和内容相关,演讲者使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指示代词,并适时地使用第三人称代词“she”及变体“her”指称她的“foster country”——中国,传递出演讲者对中国深厚的感情。另外,各种情态动词的恰当运用,惟妙惟肖地帮助演讲者实现各种语气表达需要的目的。在句法层面,该演讲辞大量使用长度较长的复合句,与演讲的文体属性相吻合,以传递较多的信息,体现出演讲者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语篇层面来看,该演讲结构层次清晰,线索分明,易于听众理解和记忆。对情景语境三要素的分析发现,演讲辞的语言和内容符合交际情景需要,情景语境使得演讲内容有意义。总之,赛珍珠的《我的两个祖国》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语言朴素,结构清晰,行文简洁平易,情感真挚而厚重,反映了演讲者的独特语言风格,是一篇成功的演讲辞。
参考文献:
[1] 孙宗广.古老土地上的欲望、光荣和梦想-从政治文化视角解读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J]. 江苏大学学报,2012(6):27.
[2] 李增源. 女性的宏音 自由的颂歌[J]. 演讲与口才,2005(1):46.
[3] 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
[4] 董启明. 新编英语文体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 LEECH G N,SHORT M. Style in fiction[M]. London:Longman,1981:102.
[6] 张德禄.英语文体学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3.
[7] 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献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