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角下《简·爱》中译本封面解析

2013-11-20 03:55:34吴庆宏
关键词:简·爱情态参与者

吴 婕, 吴庆宏

(江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简·爱》这部经典文学之作自译介到中国以来,深受读者的喜爱,其译本已有二十余种。笔者认为,中国读者对《简·爱》的阅读与接受首先得益于翻译家的译介之功,其次则源于学界对《简·爱》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多立足于女性主义、心理描写及比较研究。但对其中译本在中国的影响力或是深究其原因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笔者期望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剖析《简·爱》中译本在中国传播与被接受的历史变迁过程。

一部文学著作要想吸引读者,其封面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很大作用。因为书籍封面是读者与小说人物建立关系的一个桥梁,封面图片的构造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导向信息,并使读者对小说的人物故事形成第一印象。笔者尝试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 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基础上,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不同年代出版的有代表性的《简·爱》中译本的封面,通过解读图像的互动意义,以期深入探讨《简·爱》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变迁过程。

一、理论背景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

所谓多模态话语就是指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图像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1]。也就是说,多模态语篇指除文字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复合话语,或者说是由任何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2]。多模态语篇可分为静态多模态语篇和动态多模态语篇两种形式。顾名思义,前者只涉及一种感官,而后者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官互相作用而形成。封面语篇不仅涉及语言、图像,还包括字体颜色和大小符号变体。这理所应当属于多符号系统多模态语篇。

(二)分析方法:视觉社会符号学理论

Kress和Van Leeuwen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创建的视觉语法认为,除语言符号之外的符号,如图像、声音、色彩等,同样可以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发生的事件,亦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那么,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相对应的则是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Kress和Leeuwen把图像的人际意义定义为一种互动,认为视觉语法中的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和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醒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的态度。图像通过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要素来实现互动意义[3]149。

1.情态

在图像分析中,情态是指某种图画表达手段的使用程度,从色彩饱和度、色彩调和度、色彩区分度、语境化、再现、深度、照明和亮度等八个视觉标记来探讨图像中情态的现实意义。

2.接触

接触是指图像中的参与者和图像观看者通过目光指向一种在想象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Halliday在其系统功能语法中描绘了四个主要的言语功能,分别是提供、陈述、命令和提问。Kress和Van Leeuwen将这四个言语功能拓展到了视觉领域。他们认为所有图像均可分为索取类图像和提供类图像[3]148。索取类图像是指图像中的参与者通过某种特定形式,如目光的直视与图像观看者形成一种接触关系,从而索取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提供类图像则是指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不存在目光交流,而仅仅是向观看者提供信息。提供类图像多使用在科学技术领域,比如地图、报表之类,它们只是提供某种专业化的知识。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图片能够建立起不同社会关系,进而反映不同社会内涵。

3.社会距离

在视觉环境中,不同距离的选择反映或直接影响到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Kress和Van Leeuwen定义了三种社会距离的具体模式。亲近距离,能显示出图像参与者的头部和肩膀,表示邀请观看者靠近图像的参与者,是一种私人交往的距离;社交距离,显示图像参与者膝盖部以上表示图像参与者期望与观看者保持一定距离;冷漠距离,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至少有4至5人的距离,表示图像参与者拒绝与观看者产生互动,是一种非交往距离。社会距离多用于在电影、电视节目或是杂志封面上,以表达社会涵义。

4.态度

态度主要是通过视角来体现,表现观看者对图像参与者所持的态度。可以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水平视角指图像制作人与图像参与者之间是一种正平面的关系。垂直视角又分为俯视、平视和仰视,分别表明观看者享有权利、观看者与参与者权利相等以及参与者处于强势地位。

二、《简·爱》中译本封面的多模态解读

本文主要从互动意义的四个方面来分析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伍光建根据英文版《简·爱》节译的《孤女飘零记》、1956年再版的李霁野的《简·爱》全文中译本、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埃特伍德缩写的《简·爱》中译本以及2010年译林出版社黄源深的全文中译本。

1935版封面主要是中国风的印花背景配上文本的基本出版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名并不是直译过来的《简·爱》,而是意译的《孤女飘零记》。“孤女”和“飘零”这些惹人怜悯的词汇的应用展现了身世卑微的主人公经历了一个命途多舛的心理历程,令读者对女主人公产生同情,情不自禁地想要步入女主人公的世界。而书中女主人公自强不息、追求爱情、追求平等自由女性意识,将使那些对未来生活充满幻想的年轻女性不由产生哀乐与共之感。

1956版

1956版封面勾勒了一名少女站立在树枝盘根错节的庄园铁门口,少女背对着读者。在接触中,女孩与读者没有目光交流,只是在提供信息。设计者采用目光(女主角)直视目标(庄园),而不是用目光与读者直接接触,表明设计者并不直接要求读者采取行动,而是要在读者潜意识中树立起女主人公的形象。纵观这张图片,主人公只有一个不起眼的背影,而盘根错节的庄园铁门却占据了很大篇幅,从社会距离角度分析,由于女主人公占据的位置极小,所以她与读者的亲密关系被极大削弱。由此可以看出,设计者并不承认女主人公的地位,在他看来,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才是重要的,女性是毫无地位可言的。

1981版封面用人物剪影的画法勾勒出这样的画面:一位女子在离庄园不远处双手托腮坐在行李箱上,目光深邃,似乎在思考。女子以侧面的视角示人,这种视角告诉观看者本身并不属于图中这个世界。受众是超脱的、不积极的。运用这种侧面的视角轻易表现出女主人公生动的外形和姿态。图中的人物似乎就是读者的朋友,使读者不由得担心她在未来的道路上会遭遇什么事情。从情态方面来说,色彩用的越少,表达越抽象,色彩越低,情态越低。这版封面图画用了最简单也是最凝重的黑色,受众从视觉上的黑色联想到女主人公所处社会的黑暗以及迷茫的未来。

1981版

进入新时期,《简·爱》的译本开始大量涌现。2010版封面以深蓝色为底标注了书籍的基本信息。图片勾勒了一名少女挣脱束缚,努力向那片阴霾中的一抹光明奔去。从情态角度来看,这幅封面图片采用了上下左右两端暗、中间明亮的高情态色调。颜色分布的蔓延、深邃以及对比鲜明的色彩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远视力。从色彩的饱和度与协调度来看,该封面色彩层层递进,搭配协调。从语境化来看,封面背景色从暗色调逐渐过渡到明亮的色彩,形象地展示了小说中女主人公曲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者说她正在奔向光明的未来。封面图片在深度、再现、照明和亮度方面也体现了高情态的量值。通过层次分明的亮度,封面向观看者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女主人公身处的阴暗社会和迫切想要释放自我的复杂内心,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画中少女背向读者,与读者并没有目光接触,因此不存在想象中的人际关系。从接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提供类图像,希望读者可以对小说主人公进行一种带有一定距离的客观观察。封面中女主人公将自己整个人置身于图像之中并且周围有空间环绕,这是一种社会远距离的体现。女主人公本身是一个清高的有思想的独立女性,她的世界与别人是不同的,但是她又渴望别人可以真诚地走进她的世界。因此,图像在社会距离的衬托下,展现出主人公虽然是自己在奔跑,而给读者的感觉却像是主人公带领着读者一起奔向她的世界,奔向那片光明。

2010版

三、《简·爱》中译本封面反映的事实

通过对四个不同时期《简·爱》中译本封面的多模态解析可以看出,从1935年版到2010年版《简·爱》封面的构造经历了由简单文字到文字为主、图片为辅最终到图片表达意境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反映出《简·爱》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当时的译者为了取悦大众,吸引其眼球,大多会对原著的译名予以改动,伍光健译笔之下的《简·爱》亦是如此。译者用《孤女飘零记》替代《简·爱》。虽然这是对文本中女主人公遭遇的概括,也能让未曾接触过《简·爱》的读者瞬间就能了解到该部小说主人公的出身及其生活经历,并带着怜悯与同情之心阅读小说。但不免让人意识到,在这个阶段,《简·爱》是以一种博人同情的供大众娱乐的形象进入中国的。因此,笔者认为《简·爱》的初次译入是作者将其视为一部通俗作品,虽然开始被大众阅读并逐渐熟知,却并没有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 60年代。《简·爱》封面图片中的主人公只有一个不起眼的背影,而盘根错节的庄园铁门却占据了很大篇幅。这样的排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认为《简·爱》是一部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妇女悲惨命运的作品,而女主人公则被视为一个孤军奋战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参加人民革命武装斗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独立。在那个特定的社会阶段,这部作品传播范围很小甚至被禁止阅读。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到90年代末。封面上的女主人公开始以侧面视角与读众见面,并开始占据大部分封面篇幅,显露出了国人对该部小说文学价值和地位的肯定。

第四阶段,21世纪出版的《简·爱》封面大多是图片占据主要表意地位,并采用渐变色彩,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向读者表达了文本内容和人物命运。图片的使用使《简·爱》这部文学作品开始大众化,成为雅俗共赏的经典作品。这种新版式迎合了当下人们的阅读兴趣,使得《简·爱》能更为深入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对巩固它的经典地位起到一定作用。

书籍封面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设计来反映书籍内容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语境下读者的接受情况。因此,提高对书籍封面的多模态话语识读能力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31-34.

[2] 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3] KRESS G,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er of visual desigh [M].London: Rouledge, 2006.

[4] 陈瑜敏.多模态语篇的概念意义与图文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2008(1):124-129.

[5] 龚北芳.《简·爱》与文化过滤——-从译者序看《简·爱》在中国的接受[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6):74-77.

[6] 周美池.论《简·爱》不同时代的意义——以女主人公形象为例[J].时代文学,2009(9):62-73.

[7] 葛娜娜.浅析《简·爱》的时代意义[J].电影文学,2009(12):75-76.

猜你喜欢
简·爱情态参与者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浅议《简·爱》中罗切斯特的蜕变之路
从《简·爱》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识隐现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08:08:39
《简·爱》中生态主义伦理观视角解读
从《简·爱》中的女权主义论对现代女性的影响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华人时刊(2016年13期)2016-04-05 05: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