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清,韩曦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论井冈山时期党的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罗建清,韩曦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井冈山时期党在加强党组织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在组织领导上,重视帮助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发展,打开地方工作新局面;在党员队伍建设上,结合实际发展农民入党,壮大党员队伍;在组织结构建设上,重视基层组织结构创新、拓展基层组织覆盖面,筑好党的战斗堡垒;在组织纯洁性建设上,严把组织入口关,纯洁党的队伍,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它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井冈山时期;组织建设;历史经验;新农村建设;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特别要“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干部,党的组织就会是一个空壳;没有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去执行,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来保障,再好的纲领、再好的路线方针政策也难以落到实处。这方面,我们党曾有过大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时期正是吸取教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使党的队伍壮大,党的组织日益完善、巩固,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战斗力的坚强领导核心。本文主要探析井冈山时期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在组织领导、组织队伍、组织结构、组织纯洁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队伍的模范带头作用提供启示。
工农革命军在茅坪安家后,毛泽东率领主力沿酃县、遂川边境游击了一圈。根据耳闻目睹的情况,毛泽东感觉到:边界各县党的组织几乎全遭破坏,只剩少数党员避难藏匿。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只有重建各县党的组织,才能建立群众斗争的领导中枢,打开武装割据的局面。在扩大军队党组织的同时,毛泽东和前委非常重视地方党组织的重建与发展,指出中国工农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及共产党组织等项重大任务”。[1](P85-86)1927年11月,前委在茅坪象山庵召开了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着重部署各地党组织的重建工作,考虑到重建地方党组织工作时间紧迫、人手缺乏的现状,决定从部队中抽出20名军政干部,赴各县帮助开展工作。毛泽覃在宁冈乔林发展朱天俊等13人为党员并且成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保卫红色政权中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毛泽东还亲自到永新秋溪,组织群众开展斗争,培养了李松林、牛福生等5名农民加入党组织,建立了秋溪乡党支部。后来,随着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更加需要军队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以推动各项地方工作,因此湘赣边界党的“一大”明确规定“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的方针。红四军军委抽调几十名军队干部,赴宁冈、永新两县农村帮助发展党员,加强基层支部建设,形成群众斗争的领导核心。同时,除了把干部派下去之外,红四军每打完一仗,便分兵各地,按照军委的布置,雷厉风行地帮助地方开展建党活动。而且考虑到边界地方党组织几乎是农民成分的党员,毛泽东还特别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员,指示要用举办党团训练班、讲党课等形式对党员进行教育,提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和无产阶级思想觉悟。正是这样,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形成蔚为壮观的局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军队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党起“龙头”的作用是其重要原因。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可能直接采取井冈山时期“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的方针来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和建设,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经验启示,就是上级党组织可以而且应该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井冈山时期军队本身具有领导革命的功能,军队帮助地方建党,不仅使边界党组织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分子,使其他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仅靠基层组织自身是远远不够的,也决不是靠填几张表格、刷几条标语、订几项制度、挂几个版面就能完成的。乡镇党委、县委和政府部门不能仅仅停留在检查、评比的层面上,应该主动帮助和指导基层组织培养党员、完善制度。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为了帮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尽快摆脱贫困状态,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都组织了人力、物力、财力对农村进行帮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就是缺乏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给予帮扶。如果能够帮助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党员、培育人才,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文化和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种帮扶的效果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此,上级组织一方面应该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培养党员,壮大党员队伍,比如县乡镇党委成员每人联系1-2个村党支部,培养联系2-3名优秀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村党组织成员每人联系2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主动过问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和生产情况,变被动培养为互动培养,把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来,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帮助他们选配好村党支部领导班子,把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年富力强的同志选出来、使用好,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为了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乡镇党委应该利用农村冬春农闲时间,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比较系统的集中培训,因地制宜地把培训教育与农村党建工作、年度工作总结和表彰紧密结合起来,抓住党员思想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举办专题讲座,通过组织党员联系实际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形成加强基层党建的政治氛围,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使他们永葆党的先进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井冈山时期,为了壮大党员队伍,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工农革命军队伍内深入连队做思想政治工作,挑选工农骨干分子,发展他们加入党的组织。1927年10月中旬,在湖南酃县水口,毛泽东亲自主持发展了赖毅、陈士榘等6名新党员。水口建党是我军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建党活动,此后各连队支部都相继开展发展新党员的建党活动,不仅为部队增添了新的血液,部队党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而且使众多的优秀分子投入党的怀抱,中国共产党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他们成为一个坚强的集体。
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巩固的需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结合实际重视培养当地农民骨干分子加入党的组织,壮大党员队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组成成员必须是工人阶级出身的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也是重视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其组织基础一直是工人阶级。大革命失败后,在以农民为主要阶级成分的中国,城市工人运动处于比较低落阶段,要求党内工人成分大量增加,是不太可能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没有机械地执行共产国际决议和照搬联共(布)建党的经验,认为决定党的事业成败的,不是党员的社会出身,而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它的纲领是否符合中国的社会条件和党的建设的实际。因此,他们依据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向农村转移的实际,为了适应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需要,大量地从农民中发展党员,使之成为密切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农民党员的无产阶级思想觉悟、发展农民入党的组织发展路线。实践证明,发展大批农民入党,不但没有破坏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相反,党的建设因此而获得了生机。
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井冈山时期一样也必须在农民中发展党员,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关系党的组织生存、事业发展的大事,不断地把那些具备党员条件、符合要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对于壮大农村党组织的肌体和力量,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政权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但是,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处于无人关心的状态,尤其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农民作为经营主体的地位变得相对独立,对党组织的依赖程度逐渐下降,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对加入党组织并不感觉是一件光荣而自豪的事情,认为入党对自己也不会带来什么好处,不管是不是党员,最实际的就是搞好自己的家庭经济,能发家致富,别人才看得起。同时,少数党员丧失先进性,降低了党的威信,影响农村优秀人才入党的积极性,主动向党组织提交申请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越来越多,造成吸收优秀农村青年入党日益困难,党组织的后备队伍严重不足,使农村基层组织出现发展党员工作断层、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整个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的不正常现象。
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按照党章和发展党员工作的规定,充分发扬发展党员工作的民主,认真落实党员和群众对发展党员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使吸收到党组织的党员能够经得起考验,能够用党员的模范行动感染群众,吸引群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激发广大群众的政治热情,重新树立村党支部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只有在农民中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才能担负起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各项惠农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责任。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大革命时期,我党在自己掌握的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但是每个团只有一个支部,党员的人数也很少,有的还是秘密党员,党在士兵中没有基础和感召力,党的组织并没有真正成为军政的领导者。在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转移的过程中,毛泽东深切体会到党在部队中的力量薄弱,党的组织结构没有深入到基层,缺乏坚强领导和富有战斗力的基层组织。他指出:“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也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2](P66)因此,毛泽东对部队党的组织结构问题进行了深层思考。“三湾改编”一项变革性的举措,就是在部队中推行“支部建在连上”的政治原则,每个连队都设立党支部;班、排有党小组;营、团以上建立党委。这一创举,不仅把工农革命军置于党的领导之下,而且把党的工作扎根到基层,连队建立了党支部,班、排有党小组,使部队党的组织系统有了严密、扎实的基础,连队有了灵魂,有了核心,战斗力得到空前提高,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赖毅在《毛泽东同志在连队发展党员》中回忆说:“由于支部设在连里,党通过党员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因而工作十分活跃。连队的政治空气逐渐浓厚,党员的数量逐渐增多,这样真正形成了连队里的核心和堡垒,许多新党员从实际锻炼中成长了,成为连里的领导骨干。”[3](P179)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总结说:“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4](P64-65)
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应该像在井冈山时期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党的组织结构的设置,拓展农村党组织的活动领域。
首先,在村民小组设立党的组织。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仍然沿袭一村一支部的设置,这种设置已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村民小组建立党的组织来领导和服务农民群众,能更好地抓住农民群众的心,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农民群众更能体会党的温暖和关怀。
其次,在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设立党的组织。随着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量涌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变过去那种单纯的指挥为科学的引导,变管理为服务,使党组织能够有效地围绕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开展活动,把组织生活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为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拓宽自己的活动领域和工作渠道,使党组织在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深化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党组织的领导和服务功能,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
再次,设立流动党支部或党小组。在农村,一些党员进城务工,暂时离开党的组织,不能正常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如果在县以上城市和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中心城镇,设立流动党员支部,经常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他们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员,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最后,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党组织的活动融入到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动之中。大力运用党务工作和经济工作、社会工作三位一体的途径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诸如“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党员责任区”、“党员对口帮扶”、“党员奉献日”等活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党组织和党员活动载体,使党组织的活动与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农民群众能亲身体会党组织的领导和服务,增强对党组织的信任。
井冈山时期,大批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农民加入党的组织,也确实给党的建设造成了一些困难。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也承认:“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庭会议,在这种情形下,‘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1](P74)1928年5月边界党的“一大”成立了湘赣边界特委,边界有了党的领导核心,党的组织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当时,党的组织公开了,一些地方的党组织公开建党建团,挂起公开征收党团员的牌子,由群众报名参加,有的还采取串联发展法或拉夫式的方法发展,整个边界“党员数量一时增加到一万以上”[1](P75)。《古田会议决议》指出:“党员加入太随便。许多不够党员资格的也拉了进来,特别是官长不要任何条件,一概拉进。因此党的质量就弄得很差了。”[2](P89-90)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防止党内出现不良习气,纯洁党员队伍,《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强调今后“党的发展,特别注意质量”。《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规定了“以后新分子入党的五个条件:①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包括阶级觉悟);②忠实;③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④没有发洋财的观念;⑤不吃鸦片,不赌博”。[2](P89-90)对党员发展对象、入党手续等方面,提出了规章制度要求。在党员入口这个源头上严把质量关,充分说明了党即使在如此弱小的情况下,也没有一味追求数量,而更注重党的质量,从组织入口上保证了党员的先进性。
同时,为了整顿党的组织,纯洁党的队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还创造性地开展了整党运动——“厉行洗党”。1928年5月以后党的组织进入大发展时期,边界各地党的组织开始公开建党建团。一时,各地党员数量激增,许多投机分子也乘机混人党内,但是,“白色恐怖一到,投机分子纷纷反水,带领反动派捉抓同志,白区党的组织大半塌台”[1](P75),使根据地遭受重大损失。为了纯洁党的组织和队伍,提高党的战斗力,毛泽东和边界特委决定“厉行洗党”,对党组织进行整顿。“洗党”的重点在井冈山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永新、宁冈,两县的党组织全部解散,重新登记。当时“洗党”的对象主要是:不起党员作用、不服从指挥、不愿革命的;投敌叛变分子;赌钱打牌、贪污腐化、流氓成性分子;出身不好、革命又不积极的。其具体方法是:凡属清洗对象,不通知他本人开会,在支部会上宣布他的问题后予以除名;未被除名的党员,重新填表登记造册,逐级上报。重新登记时,那些犯有一般错误、尚可救药的党员要进行个别谈话,使其提高思想觉悟。当时整个边界被清洗的党员计有4000人左右。经过“洗党”,党组织从公开重新转为秘密状态,混在党内的思想动摇、工作畏缩不前、阶级立场不稳和阶级异己分子被清洗,犯一般错误的党员受到了教育,党的骨干分子得到了锻炼,党的各级组织更加巩固了,虽然“党员数量大为减少,战斗力反而增加”[1](P75)。通过“洗党”,纯洁了党的组织,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也为我党以后的整党运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宝贵经验。
井冈山时期,通过严把入口关、“厉行洗党”抓党的组织建设、纯洁党的队伍的宝贵经验,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首先,尽管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但也不能因为自愿入党的人员减少,而不注意质量。特别是要防止一些村党支部为了完成发展党员的任务,又害怕“新党员”抢了自己的位子,危及小集团利益,只注意发展自己家族成员,非家族成员的优秀分子受到排斥的不良倾向。这种只注意完成数量任务,而不注意质量地发展党员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降低农村基层组织的威信。因此农村基层组织发展还是必须严格按照党章和发展党员的规定,在培养、考察、政审、审批等各个环节上严格要求、把好关,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严把入口关,使发展的党员真正是农民中的优秀分子,能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能人”,重塑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其次,要敢于整顿、纯洁农村基层组织。目前农村基层组织中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共产主义信仰动摇,甚至信奉宗教迷信;脑子里党的观念、党的利益、党的原则十分淡薄,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有利益就争,有问题就躲;个别党员、干部组织观念不强,不能摆正个人与组织的位置,自由主义严重,执行党的纪律不坚决,甚至公开唱反调;还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心里只想着个人前途、个人致富、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对周围群众关心不多;有的党员、干部不仅缺乏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而且自己也没有一技之长,缺乏发展经济的能力,在工作、致富及其他各个方面不能领先一步,甚至落后于一般群众。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来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切实落实每年进行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给那些群众信任度低的党员敲敲警钟,对完全失去群众信任的党员予以劝退或清除出党的队伍,纯洁组织,提高战斗力;同时,要实行党员岗位责任和实际考核制度,为党员设岗定责,对党员进行业绩考核,使每个党员找准自己的位置,激励他们在建设新农村中建功立业。
最后,要象井冈山时期“厉行洗党”那样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进行整顿。当然,具体方法我们不能照搬,要结合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进行全面整顿,让农村党员集中一段时间接受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党章的要求,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党员对党的根本宗旨的认识,正确认识党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经济的各项政策。对那些确已违背党的宗旨、不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经教育不愿改进错误的;不积极参加党的活动、不能按时缴纳党费、不愿尽党员义务的;有严重以权谋私和违法乱纪问题的党员,应该予以劝退和除名。这样,一方面纯洁了党员队伍,另一方面使农村党员能够比较系统地接受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为今后的工作打开思路,也给予党员压力,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义务和责任,不能像一般群众一样得过且过,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依靠全体党员共同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组织局面,党的基层组织有了凝聚力,就会形成一个坚强有力、富有开拓精神的“战斗堡垒”,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群众的威信。
总之,中国共产党历经90多年的风雨,从刚开始建党50余人的革命党发展到现在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中国大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所处的环境和所面临的任务都不同于井冈山时期,发生了巨变,但是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并没有过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借鉴井冈山时期党的组织建设的经验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Party O 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in Jinggangshan Period:Lights 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LUO Jian-qing,HAN Xi
(School of Marxism,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
The valuable experiences that the CPC has gained in Jinggangshan Period include the following:in leadership,it paid attentions to the grass-root party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helped local Party works;in party member training,it absorbed vanguard peasants in the Party;in party structure,it focused on innovative structuring and expanding organizational coverage;in party purity,it set high standards for member admission.Those experiences are significant for the rural grass-root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present ag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Jinggangshan Period;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historical experience;inspiration
K263.4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3.04.002
1674-8107(2013)04-0010-06
(责任编辑:韩曦)
2013-03-25
1.罗建清(1967-),男,江西遂川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2.韩曦(1970-),女,江西吉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