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我党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探索

2013-02-17 17:40
关键词:边区延安民主

(1.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史部, 山东 济南 250103)

延安时期中共的局部执政,标志着我党已经由建党初期单纯依靠革命夺取政权的党转变为在局部地区执政的党。如何正确处理赢得人民支持与巩固政权之间的关系以求破解历史兴亡的周期性难题?如何在赢得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同时提高我党执政基础进而取得全国政权?如何通过发展人民民主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后逐步建设一个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如何做好从我国国情出发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二者紧密结合的文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宽广的道路?等等,成为这一时期摆在全党面前迫切需要逐一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随着毛泽东思想从多方面展开并达到成熟,中国共产党已经逐步由幼年走向成熟。这为我党摆脱各种束缚独立思考这些事关革命前途、民族复兴、我党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前提。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与民族革命的特殊、复杂的历史环境影响下,我党历经艰苦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独立自主、民生为本、民主自由、实事求是的基本价值理念。这些理念已经融入到整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历久弥新。回顾延安时期党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探索,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构建不乏借鉴与启示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基本价值关照:独立自主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曾经辉煌过的世界强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 000多个大小不等的不平等条约像2 000多个魔掌紧紧扼住了中华民族的喉咙。主权不断丧失,领土不断被蚕食,中国人备受列强欺凌。属于不同阶层的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不停地在思考中国未来的出路。赶走侵略者,恢复我们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的主权完整,逐步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最大的利益诉求。日本全面侵华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获得民族独立成为国人结束民族灾难、化解民族危机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以获取民族独立为己任,中共二大的决议中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曾经是国际的一个支部,因此要服从国际决议、执行国际指示,全盘照搬苏联革命经验。一系列缺乏独立性的做法险些使中国革命力量丧失殆尽,只是到了毛泽东领导我党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道路,提出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之后,才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处于幼年时期,革命经验极端缺乏,在探索中国式革命道路问题上,尤其是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方面,历经种种曲折。延安时期,党对独立自主原则的认识逐步达到成熟。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指出,我们在军事上的战略方针,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在同国民党的关系上,我们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汲取大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对国民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1935年11月,王明由苏联回国到延安,批评洛川会议过分强调独立自主原则。他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在军事上,要服从蒋介石的统率,建立统一的国防军;在战略方针上,反对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主张以运动战为主,配合以阵地战,辅之以游击战。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蒋介石和国民党身上,在实质上取消了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独立自主原则的贯彻受到了来自共产国际的干扰,在党内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

为了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中共中央及时派任弻时两次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和说明中国抗战的基本形势等问题。使共产国际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复杂、险恶的生存环境。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于1938年6月11日通过决议,明确地肯定了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做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的会议总结,重申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阐明了为贯彻独立自主原则应采取的灵活策略。会议通过的决议批准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标志着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在全党的最终确立。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独立,坚决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其二,中国共产党试图摆脱共产国际的思想束缚,独立自主地对中国革命问题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解答。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表明中国共产党实际上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而又不同于俄国人的独特的革命道路。其三,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进行了独立自主的思考。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局部执政表明,中国共产党将会引领中国人民告别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独裁,而走向民主和光明。

二、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根本理念:民生为本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民众力量的伟大,满足广大农民的民生诉求则是凝聚民众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关键举措。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运动,让千百年来倍受封建地主压迫的中国农民第一次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农民积极参加工农革命军,积极分子踊跃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时间中国革命基础得以迅速巩固,党的组织不断壮大,共产党的影响力在革命根据地得到空前提高。

延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之后,特别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变为全国合法政党,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随之得到缓和,为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之余,探索民生问题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空间。延安时期以民为本的实质,就是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时刻体现党执政为民思想,重视人的发展,关注人的生活,关心人的利益。中共在延安时期,以民生为根本推动边区政权建设,积累了大量执政合法性资源,为中共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奠定了基础。

首先,以民生为本,表现为全党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同志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他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宗旨一样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倡导这一理念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延安时期,毛泽东和党中央倡导的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学习榜样。“为人民服务”成为人们的座右铭,为人民谋利益成为社会的时尚。例如,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40年代,组织开展了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一方面保证了军队的粮食的自给,更重要的是切实减轻了边区群众的经济负担,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真正与革命群众同甘苦、共患难。1942年,毛泽东采纳党外人士李鼎铭的意见,在边区实行“精兵简政”,让革命群众亲身感受到来自共产党人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身体力行党的宗旨,为人民的利益、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42年春节,毛泽东从杨家岭搬到枣园不久,就在礼堂请群众吃饭,并给大家斟酒,之后还给枣园24位60岁以上的老汉祝寿。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张贴在床头的座右铭是“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年年足迹遍神州,革命先锋一老牛”,就是对林伯渠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风范的生动写照。广大党员干部无论是党政工作人员,还是部队的干部战士;不论是领袖、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士兵,都能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

其次,以民生为本,表现为正确处理革命与民生之间的关系。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目的,是为了驱逐日寇出中国,然后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彻底解决中华民族的民生问题。因此革命与民生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最终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革命的目的,革命胜利需要以当前民生问题的解决为前提。为此,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行民生主义,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实现八小时工作制,发展工商业,改良人民生活”[1](P752)的政治策略。1941年1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明确指出:“民权和民生主义,就是要为全国一切抗日的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一部分人谋利益。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2](P808)针对国民党政府“大敌当前,民主民生改革的问题不应该提起。等日本人走了再提好了”的反动谬论,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大敌当前,不解决民主民生问题,就不能建立抗日根据地抵抗日本的进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并且已经这样作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 (P1076)

再次,以民生为本,还表现为延安时期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干群、党群关系。在党领导的各个抗日根据地中,各级政府和干部争做人民的勤务员,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以“甘为民仆耻为官”的价值追求,在人民群众中塑造了令人称道的“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崇高形象。延安时期,是党的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密切,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最好的时期之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解决农民、工人以及一切抗日群众的民生问题作为民族革命的大事来抓,使自己获得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最伟大的同盟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以民生为本,既通过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感染了边区的所有群众,又通过边区火热的社会生活点燃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

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诉求:民主自由

“五四”运动打开了近代国人思想进步的闸门,以后民主、科学的思想渐入人心,以民主的方式解决中国问题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另一方面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倒行逆施激起国人的强烈不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局部执政的镜鉴。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民主政治建设。

延安时期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力量相对较为弱小,在此情况下,只有建立民主新政体,区别于国民党的独裁政府,才能吸引各阶级、阶层的一切抗日力量,建立空前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时期,我党非常重视以民主的形式来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并把民主视为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毛泽东曾经认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之所以发展,所以巩固,依靠于政治上的民主、经济上的民主与文化上的民主,团结了各阶层各党派的人民形成一条心。只有民主集中制的政府,才能充分地发挥一切革命人民的意志,也才能最有力量地去反对革命的敌人。他指出:在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缺少了两件东西,一件东西是独立,一件东西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他说:“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战争的政治目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1](P479)因而,抗日和民主是“目前中国的头等大事”[1](P731)。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对民主共和国的内涵阐述了三点,其中第二点和第三点就对民主和自由做了深入的提示:“(二)政府的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将民主和集中两个似乎冲突的东西,在一定形式上统一起来。(三)政府给人民以全部必需的政治自由,特别是组织、训练和武装自卫的自由。”[1](P382-383)

从实践上来看,延安是全国率先实行民主政治的区域。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所做报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召集真正的民主国会,选举真正的民主政府,执行真正的民主政策。”[1](P257)会上明确提出了“转变与创立特区为抗日的及民主政治的模范地区”的任务。[3](P207)同时制定有关法规,着手改制,以做全国民主政治之先导。响应此号召,陕甘宁边区党委于1937年6月20日提出了《民主政府施政纲领》,明确规定了实行民主普选制度和议会制度。此后,陕甘宁真正实行并建立了广泛、平等、不记名和纪律严明的选举制度。边区参议会是民意机关和边区的权力机关,从1939年到1946年曾召开过三届参议会,第一届参议会于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召开;第二届参议会于1941年11月6日至21日召开;第三届参议会于1946年4月2日至27日召开。

为了实行真正的抗日民主,边区政府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12月25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央指示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三制”的名称。规定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各级民意机关或政权机关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象征,也为共产党在其他革命根据地执政树立了榜样。在民主实践中年满十六岁的广大边区群众,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广泛的群众动员、群众参与,极大调动了广大边区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当时参加选举的选民一般占到总选民数的80%以上。据曲子县的统计,在第二次选举活动中,全县选民有25 175人,参加选举的选民为20 233人,占80.4%。据吴堡县第六区的统计,选民3 505人,参加选举的选民2 961人,占84 %。总计边区参加选举的选民占80%以上。[4](P243-244)许多平时极少出窑洞门的小脚婆姨,也骑着毛驴翻山越岭去参加选举。当时边区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可见一斑。

巨大的政治参与热情激发出人们无穷的创造力,这些受教育程度极低的群众创造出世界选举史上闻所未闻的各种独特的选举方法。有投票法、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竞选法、烧洞法、背箱子、乍胳膊等各种方法。其中,运用较多的是票选法和豆选法。

广泛的民主,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参与政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农民对边区政府的认同和支持,使共产党的局部执政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绝大多数民众都能参与到边区的政治活动中来,也扩大了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的群众基础,增强了团结抗战的力量。

四、中国共产党在思想路线角度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揭示: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西方的理论,要想解决中国问题必须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说是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面临着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能不能解决好这个基本矛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革命事业的成败。实事求是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且对这种结合不断觉醒和觉悟的过程。

20世纪30年代,当时党的领导人无视中国革命实际而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出发,致使中国革命力量险些被葬送殆尽。在此背景下,围绕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党内展开了一场全党规模的思想斗争。毛泽东在党内率先提出党的思想路线的问题,号召党内同志深入做调查研究,了解中国的实际。针对党内教条主义盛行,1930年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5](P111-112)“中国革命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5](P115)这里尽管还没有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事实上已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问题。

延安时期,敌强我弱的客观环境,更迫切需要共产党人思考问题时刻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在同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之间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7年7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问题。 1938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看作“行动的指南”,“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明确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作为十八年来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从而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建党原则,也就是党的思想路线。后来,毛泽东在 1945年4月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作为党的三大作风。

实事求是一语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本是讲的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务得实事,每求真是”。延安整风中,毛泽东用它来概括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P801)这是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这里“实事求是”已经上升成为哲学层面对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概括。

延安时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边区政府和革命军队得到深入贯彻执行。首先,通过整风运动,澄清了党内存在的“左”和右的机会主义错误,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的优良作风,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其次,中国共产党结合边区抗战的实际,开展了政治、经济方面的一系列执政实践。政治方面,我党创造性地开展了政权建设,“三三制”调节了各抗日阶级的政治利益,巩固了抗日联盟,稳定了边区政府。在思想作风建设方面,我党形成了清正廉洁、勤正为民的浩然正气和优良作风。与国统区贪污腐化成风和社会道德沦丧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至今仍为人民所称颂和向往。面对敌人的封锁、分割和我们又必须坚持长期战争的经济实际,我党按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活动,依靠军民自身力量克服了物质上的困难。

回顾党在延安时期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探索,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其一,独立自主的逻辑起点在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捍卫主权,寻求民族独立的历史,它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革命道路的理性思考的结晶。它将贯穿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整个历史进程。其二, 延安时期形成的民生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根本理念,成为战时动员边区群众参与全民族抗战、凝聚民心、积累执政合法性的利器。全党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关注民生应该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其三,民主自由是五四以降,中国社会变迁的一大主题。延安时期,民主政治的实践极大调动了边区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在与国民党独裁政府的竞争中中国共产党占尽了政治理念的上风,最终由局部执政成为全国执政的政党。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长期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更应该与时俱进地推进人民民主的各项事业,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其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党的民主革命时期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这一思想路线事关党的革命事业的成败,也关乎中华民族复兴千秋大业的兴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4]宋金寿,李忠全.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边区延安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走进延安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