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军旗考述

2013-02-17 17:40
关键词:军旗周礼旗帜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在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先秦时期,军旗在发号施令、调遣军队、指挥军队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军旗的记载,近几十年来大量的有关军旗的简帛和文物出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军旗提供了可能。研究古代的军旗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战争的形式、指挥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先秦军旗的种类

据《周礼》记载,先秦军旗主要有九种。“日月为常, 交龙为旂, 通帛为旃,杂帛为物, 熊虎为旗, 鸟隼为旟, 龟蛇为旐, 全羽为旞, 析羽为旌。”[1](P2200)此九种旗帜分类标准不一,其中常、旂、旗、旟、旐以旗面上所绘图像不同来划分,而旃、物、旞、旌则以旗帜的制成材料不同来划分。现在对九种军旗逐一分析。

常,又名太常、大常, 是君王的专用军旗,旗杆高九仞,旗面上绘有日月或日月与龙、日月与北斗七星等混合的图像,旗面缀有十二条旒。《周礼·春官·司常》载“及国之大阅,赞司马颁旗物: 王建大常,诸侯建旂,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师都建旗,州里建旟,县鄙建旐,道车载旞,斿车载旌”[1](P2207)。《周礼· 春官· 巾车》曰:“(王)建大常, 十有二斿。”[1](P2142)可见常是君王的专属旗帜,它缀有十二条旒。旗的杆高在文献中也有记载,《周礼·司常》注释云:“天子之旌高九仞,诸侯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1](P2218)故地面用旗,旗杆高度是九仞。古代一仞等于七尺,周代一尺约合今19.91厘米,[2](P64)所以地面用的常旗旗杆高约12.54米。如果旗是插在战车上则“以尺易仞”。以下各旗均如此,兹不赘述。

旂,是诸侯的军旗,杆高七仞,干首系铃,旗面是交龙,旗面后缀有旒饰。《周礼·春官· 司常》载诸侯建旂。郑玄注诸侯画交龙, 一象其升朝, 一象其下覆也。洛阳北窑西周墓M453出土的铜干首和平山战国中山王墓M1、6出土的大型铜干首都是诸侯用旗的干首,干首上留有系铃的地方。[3]旗面后缀有旒饰,旒饰数目与诸侯爵位有关,“名位不同,礼亦异数”[4](P259)。《周礼·春官·司常》孙诒让正义:“五等诸侯宾祭、会同、师田,亦同建旂,唯斿数各依命数。其差:公九旒,诸伯七旒,子男五旒也。”[1](P2208)

旃,卿的军旗,杆高五仞,独立作旗时上面不画任何图像,旗面与旒同色,旗面缀有十二条旒。旃也可以做其它旗的旗面,上面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画相应的图像。《周礼·春官·司常》曰:“通帛为旃”,孙诒让正义:“谓縿斿章色,相因不异。”[1](P2203)朝代变化时,因为每朝尊崇的服色不同,旃的颜色也不相同。“旂,夏后氏玄首,人之执也;殷白,天之义也;周黄,地之道也。”[1](P2201)《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旂,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5](P944)所说的就是商周所崇尚的旗帜的颜色不同。但是这并非说夏商周的旗帜都是黄色、白色或红色的,而是旗帜的主要颜色为各代所崇尚的颜色,其实在具体的情况下旗帜也会因为实际的需要而颜色各异。

物,大夫、士所建的军旗,中下大夫旗杆高五仞,旒饰四条,士之旗杆高三仞,依据上、中、下三个爵位,旒饰分别为三、二、一条。《说文通训定声》对此也有所记载,曰:“勿,大夫士之所建。” 各级乡官、邑主也建物。《说文解字·勿部》:“勿,州里所建旗。”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大夫士。”[6](P453)《周礼·夏官·大司马》又云:“乡家载物。”物独立作旗时上面不画任何图像,旗面为双色对半或以燕尾状的杂帛装饰旗边,旗面缀有十二条旒。物也可以做其它旗的旗面,上面可以根据需要画图像。

旗,军将的战旗,旗面上画有熊虎。各级军吏,级别不同杆高和旒饰也各不相同。《周礼·夏官·大司马》曰:“军吏载旗。”《释名·释兵》云:“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猛如熊虎也。”《周礼·春官·司常》贾云彦疏云:“析别言之,则旗为画熊虎之专名;大总言之,则九者得通称旗也。”[1](P2200)因此旗也可以作为旗的通称。

旟,是朝中官员的旗帜,旗面上画有鸟隼,州里之官也可建旟,杆高和旒饰依爵位而定。旟是朝中百官的旗,《周礼·夏官·大司马》曰:“百官载旟。”郑玄注云:“百官,卿大夫也。载旟者,以其属卫王也。”孙诒让正义:“通晐孤卿大夫士。”[1](P2323)上大夫及卿以上尊,建旟旜;中大夫以下卑,建旟物。《诗·鄘风·干旄》中的 “孑孑干旄”、 “孑孑干旟”、 “孑孑干旌”。此谓建旟而注以旌旄。毛传云:“孑孑,干旄之貌,注旄于干首,大夫之旜。”《诗》曰:“曰旄,曰旟,曰旌,而无旜文。毛知为旜者,盖以彼旟即上大夫所建之旜。”[7](P206-210)《周礼·春官·司常》曰“州里建旟”,孙诒让正义:“州里即六乡之吏。《大司马》乡载物,则此所建者当为鸟旟之物。唯乡大夫为卿,当建旟旜。其差:乡大夫六斿,州长、党正四斿,族师三斿,闾胥二斿,比长一斿。”[1](P2209)乡大夫建旟旜,以下各个等级建旟物。

旐,郊野官吏的旗帜,旗面上画有龟蛇,杆高和旒饰依爵位而定。旐的旗面后可以接旆“继旐如燕尾曰旆”[1](P2204)。旐是九旗之中唯一在后面继接旆的旗,当旐后接旆时,表示开战,即“彼斯,胡不旆旆”。《周礼·春官·司常》曰:“县鄙建旐。”郊野载旐,《诗·小雅·出车》曰:“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7](P598)根据古制上可以兼下,下不可僭上,君王也可以建旐。《礼记·王制》:“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孙诒让案:“绥、麾字通,大绥即大麾,亦即龟旐之为旜制者。小绥与大绥相对,盖即旐之为物制者也。”[5](P373)天子建旐旜通常称作“大麾”,《周礼·春官·巾车》:“木路,前樊鹄缨,建大麾。”

旞和旌,没有旗面,旗干首饰羽毛或旄牛尾。关于旞与旌的区别,《周礼·司常》云“全羽为旞,析羽为旌”[1](P2200),《周礼·春官·乐师》孙诒让正义:“全羽者,以一大羽注之橦首也。” 旞是由一束完整的天然的五彩羽毛构成。孙诒让《周礼正义》云:“析羽者,集众羽也。”[1](P1797)旌是由许多鸟的羽毛构成,通常由两束或多束分枝状羽毛组成。《说文解字·方人部》:“旞,全羽以为。”旌缀旄牛尾于竿头,下有析羽,用以指挥或开道。《说文解字·方人部》:“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进士卒。”[6](P309-310)同时,旞、旌又可以作为其他旗的装饰,作为旗饰。

以上九种军旗,只是笼统的分类。实际上,在先秦的战争中使用的军旗种类繁多,名目各异,远远不止九种。《左传》记载“郑伯之旗蝥弧”、“赵简子之蜂旗”,这些旗帜以蝥和蜂为画章,概蝥和蜂为他们氏族的象征。这可能是早期旗帜画章的残存,因为早期旗帜的画章是由原始部落或氏族标志的发展而来的。[8](P94)还有白茅做成的旗帜,称之为“茅旌”。《公羊传》中记载,公元前597年,郑为楚所破后,郑襄公率众投降“左执茅旌,右执鸾刀”。《太平御览》中记载武王克殷后“微子启肉袒面缚,牵羊把茅,膝行而前”。投降时用茅旌应表示从此甘愿为战胜者充当前驱,辟邪开路,虽苦不辞。[9](P131)实战中的军旗大多按照军事战争的需要制成,名称多以旗帜的颜色或特征来命名。《墨子》中就提到了苍旗、赤旗、黄旗、白旗、黑旗以颜色命名的旗帜,同时也提到了菌旗、仓英之旗、双兔之旗、龙旗等以旗上所画之章命名的军旗。[10](P519-581)《管子》中记载的九章:日章、月章、龙章、虎章、鸟章、蛇章、鹊章、狼章、韟章也是以旗帜上所画之章来命名的旗帜。可见实战中使用的军旗数量和名目的繁多。

二、军旗的功用

(一)军旗是身份的标识,权力的象征

先秦时期各阶层之间等级分明,身份不同所拥有的旗帜也不相同。《周礼· 司常》载:“及国之大阅, 赞司马, 颁旗物, 王建大常, 诸侯建旂, 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 师都建旗, 州里建旟, 县鄙建旐,道车载旞, 斿车载旌, 皆画其象焉。”“(司马)辨旗物之用:王载大常,诸侯载旂,军吏载旗,师都载旃,乡遂载物,郊野载旐,百官载旟,各书其事与其号焉。”[1](P2200)可见王、诸侯、孤卿、大夫、士他们的身份不同,旗帜的形制也不同。旗帜反映了所有人的身份。军旗也是权利的象征,“武王伐纣,师渡盟津,右旄左钺,死士三百,战士三万”[11] (P393),这是说武王伐纣之时,就是“右旌左钺”,象征着号令和生杀予夺的权力。

(二)军旗用来指挥军队,传布号令

先秦军队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士兵认识各种各样的旗帜,以便在日后军事行动中能遵守旗帜的号令,统一行动。认识旗帜被列为五教之一,“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太公曰:“凡领三军,有金鼓之节,所以整齐士众者也。将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变法。”[11](P322)“旌旗指麾之变法”如《尉缭子》中载:“旗麾之左则左,麾之右则右。”“十二曰力卒,谓经旗全曲,不麾不动。”[11](P413)《吴子》中载:“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11](P102)《孙子兵法》中说:“《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12](P49)可见军旗在战争中,起到指挥作用,统一军队的行动。管子更是将旗帜提到了指挥军队的“三官”之一:“三官:一曰鼓……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制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谓三官。”[13](P155)旗帜用来立兵、制兵、偃兵,统一行动和管理。军旗在战争中的指挥作用,孙膑在兵法中也多次提到旗帜的统一号令作用即 “辩疑以旌舆,申令以金鼓”。 军旗用来集合队伍,号召人民。《周礼》中记载:“凡军事,建旌旗;及致民,置旗,弊之。”“(司马)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1] (P2299)

(三)军旗用来传递信息

《墨子》有详细的以金鼓和旗帜传递战争进程的记述:“亭尉各为帜,杆长两丈五,帛长丈五,广半幅者(大)[六]。寇传攻前池外廉,城上当队鼓三,举一帜;到水中周,鼓四,举二帜。到藩,鼓五,举三帜。到冯垣,鼓六,举四帜垣,鼓七,举五帜。到大城,鼓八,举六帜。乘大城半以上,鼓无休。夜以火,如此数。寇却,解,辄部帜如进数,而无鼓。”[10](P582-583)可见敌人进攻城池时,到达城池的位置不同,所举的旗帜数目不等,根据旗帜的信息传递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目前的战况。

军旗可以传递行军中前方的路况。行军过程中是不能喧哗的,士兵要了解前方的路况,不能通过语言的传递,此时不同的旗帜便传递了不同的路况。《管子》中记载:“九章:一曰举日章则昼行,二曰举月章则夜行,三曰举龙章则行水,四曰举虎章则行林,五曰举鸟章则行陂,六曰举蛇章则行泽,七曰举鹊章则行陆,八曰举狼章则行山,九曰举韟章则载食而驾。九章既定,而动静不过。”[13](P155)如果前方有水,就举起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如果举起绘有虎形图案的旗帜,那就表示前方有树林。这样通过所举旗帜的图章不同,来传递不同的路况信息。当然具体的各个旗帜代表的信息,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礼记·曲礼》中载:“史载笔,士载言。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挚兽,则载貔貅。”[5](P81)

军旗来指挥调度物资。军中物资缺乏时,用不同的军旗来传递所缺乏物资的信息。“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水为黑旗,食为菌旗,死士为仓英之旗,竟士为雩旗,多卒为双兔之旗,五尺童子为童旗,女子为梯末之旗,弩为狗旗,戟为旌旗,剑盾为羽旗,车为龙旗,骑为鸟旗,凡所求索,旗名不在书者,皆以其形名为旗,城上举旗,俱备之官致财物,之足而下旗。”[10](P579)即城中缺木头时就举苍旗,缺柴火时举黄旗,缺石头时举白旗,缺弩时举狗旗,等等。

(四)军旗也用来区分军队,便于军队的管理

不同的将帅,旗帜不同,士兵所在的行列不同,身上所戴的章也不同。即“将异其旗,卒异其章”。在军队的管理方面,通过不同的旗帜、服饰,将军队分成不同的小组。 “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11](P412)左、中、右三军旗帜和服饰不同,以便于军队的管理。同时各军之间不能随便变动,各军的每行间的士兵也要各在其位置上不能任意更换。“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行伍之疏数,固有恒法,先后之次有适宜。”

(五)军旗用来预测战争的结果

先秦时期,有“旗占”,即可以通过旗帜来预测战争的结果。《孙子占》曰:“三军将行,其旌旗从容以向前,是为天送,必亟击之,得其大将。三军将行,其旌旗垫然若雨,是为天霑,其师失。三军将行,旍旗乱于上,东南西北无所主方,其军不还。”[注]李昉:《太平御览》,四部丛刊本,第2002页。《六韬》中记载:“三军无敌,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如沐,此大败之征也。”[11](P289)古人认为旗帜、金铎能通神明,旗帜的形态、指向都和战争的结果息息相关,通过了解敌方的这些情况,能得知上天的意志,顺天而行就能得到天的庇佑,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

(六)军旗用以惑敌

通过观察旗帜可以判断敌情,通过改变己方军队的旗帜情况也可以迷惑敌方。《六韬》中载: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太公曰:“……必于死地,与敌相避,远我旌旗,疏我行陈……三军疾战,敌人必走。”[11](P302)因为士兵队伍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每队的旗帜也是固定的,即“行伍之疏数,固有恒法,先后之次有适宜”。因此改变部队的行陈和旗旌间的距离,就能麻痹敌人,使敌人对己方的军情判断失误。“敌人行陈整齐坚固,士卒欲斗……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军可克。”“敌人暮返,其兵甚众,其行陈必乱……多设旌旗,杂以强弩,或击其两旁,或绝其前后,敌将可虏。”[11](P328)《太平御览》中有“移车移旗,以顺其意,衔枚而陈,分师设伏,后至先击,以战则克”。当然古人也意识到敌方的惑敌之术,如《通典》中记载,王又问曰:“敌在吾围,伏而深谋,示我以利,萦我以旗,纷纷若乱,不知所以,奈何?”武曰:“千人操旍,分塞要道,轻兵进挑,阵而勿搏,交而勿去,此败谋之法。”[注]杜佑:《通典》,清武英殿刻本,第1674页。

(七)军旗起到振奋军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说文》云:“旌,所以精进士卒也。”军旗是己方军队的象征,旗帜能让士兵看到将帅部队所在,从而给士兵以斗志。《吴子》中也说到:“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14](P29)《公羊传·宣公十二年》中记载的“庄王亲自手旌,左右挥军”,就是用以指挥和激励士兵。

军队中有专人来负责军旗,如《六韬》中所载:“伏鼓旗三人,主伏鼓旗,明耳目,诡符节,谬号令,闇忽往来,出入若神。”[11](P263)可见旗鼓由专人来负责,用以传递号令。

先秦的军旗主要包括《周礼》的“九旗”,除此之外还有因实战需要而备的名目繁多的旗帜。军旗主要有身份标识、权力象征、号令发布、信息传递、预测战争、部署军队等功用。它在先秦的战争中被视为军队的耳目,了解先秦军旗的形制,尤其是了解军旗在实战中是如何指挥军队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对军队部署有怎样的影响等,我们才能对古代的战争有更直观的印象,对古人的思维方式也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孙诒让.周礼正义[M].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蔡运章.铜干首考[J].考古,1987,(8):745-748.

[4]李学勤.春秋左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学勤.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李学勤.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9]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10]孙诒让.墨子间诂卷15[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

[11]徐勇.先秦兵书通解[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2]骈宇骞,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3]颜昌嶢.管子校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4]娄熙元,吴树平.吴子译注·黄石公三略译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军旗周礼旗帜
心中的旗帜
一百年的旗帜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我愿是你旗帜上的星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党旗艳 军旗红
旗帜颂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
评《军旗飘飘——新中国50年军事大事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