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2013-02-15 19:38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实力马克思主义科学

邱 磊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培训鉴定中心,河北 唐山 063020)

一、软实力解读

人们一般认为,软实力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首先提出来的。1990年,小约瑟夫·奈先后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等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同等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软实力是硬实力无形的延伸。强盛的软实力,恰是一种硬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提升软实力比提升硬实力更为困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软、硬实力)的全面提升。一个人的发展不仅需要硬实力(体力、智力、权威、地位),而且需要其软实力(思维方式、价值观、意志品质、处世理念)与硬实力俱进。

软实力同硬实力一样,也是群体与个体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软实力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吸引、友善、委婉的行为方式而非排斥、威胁、恫吓的行为方式来达到人所预期目的的能力。从国家层面上看,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就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的能力。

从个体层面来审视,软实力是个体凭借自身良好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爱心、包容、尊重、敬业、守法、开放、创新、积极、好学等的表现,以及平等、博爱、人文关怀等道德的价值取向)的吸引力而不是凭借强势的智力、体力以及权威和地位来达到目的的能力。

综上所述,软实力可以这样解读:软实力就是使别人(或别国、别组织)愿意来欣赏、学习、仿效、接受的一种文化(价值、产品、表现、行为、组织、机制、制度)感染力。

二、硬实力与软实力

实力分为两种,即软实力和硬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包括其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

一家企业的硬实力是该企业用以直接支撑其市场行为的所有可量化的物质形态要素,包括设备、厂房、资本、人力、产量、收入、利润等。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人类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实践的不同领域中,人们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从来就存在着硬与软两个部分,尽管硬与软各自的功能不同,但却合力发挥作用。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人们总是关注硬的、实在的因素而忽略软的、非实在的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错综复杂的国际风云变幻、“剪不断,理还乱”的社会人际关系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新出现的问题,仅凭传统的、人们依赖的硬实力已很难加以解决,软实力的功能和作用愈发抢眼。国际争端的解决、国内问题的梳理、企业难题的排解、个人生涯的理顺等,无不需要软实力的介入,无不需要软硬实力的合力开发。

软与硬、软实力与硬实力与一切矛盾一样,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软与硬的辩证关系来看:

一是对立关系。软与硬是对立的矛盾双方。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来看,二者都是正相反对的。

二是统一关系。(1)软与硬相互依存。软硬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2)转化关系。软与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各自向对立的一方转化,即硬实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软实力,软实力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化为硬实力;(3)走向整合,形成和谐关系。双方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通过螺旋式的上升,实现动态的平衡,在平衡中追求和谐。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人的发展壮大都需要软实力与硬实力并举,相辅相成、方能相得益彰。

如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可谓硬实力,而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所涵育的视野、态度、人格特质、倾听、包容、尊重、团队合作等,则可谓其软实力,这些软实力使大学生具有吸引人的魅力,进而获得扎实的硬实力。大学生的硬实力是其软实力得以萌发的土壤,而其软实力又是其硬实力得以与时俱进的催化剂。

企业的硬实力包括自主研发、先进技术、优良设备、卓越制造等;企业的软实力则是其共同愿景、价值观、职业操守等。企业的硬实力是企业软实力发挥作用的基础,而企业软实力的提升又能够维持、增强和延续企业的硬实力,二者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互为用,不可或缺。企业的硬实力可以通过自身软实力的提升而得到强化,使产品和服务成本更低,质量更好。进而,企业不断壮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日俱增,受行业内和社会的关注度也愈来愈高。

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如此,没有科学技术实力、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外交实力等硬实力,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个国家若缺乏制度、文化建设,价值观及政策不当,在世界上无法彰显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该国的硬实力也会裹足不前。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软实力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是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是导引人类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软实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包含以下内容:

其一,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社会有机体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史的过程,从而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与人类历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是辩证统一的。这就是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自然史的发展一致的层面,即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性;又有与自然史的发展根本不相同的层面,即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任何社会中人的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意图和目的。因此,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社会的发展,将这两个层面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它们在实践中的统一就是社会历史。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但这种改造是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异化的解决关键,在于人与人(社会)的异化的解决,即人与社会冲突的解决。生态问题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问题,而是一个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发展问题,必须将这一问题放在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总体的历史进程中来考虑。而作为共产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则要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光明的前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观,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层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一,它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出发,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各个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社会有机整体。其二,它一方面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把两个层面辩证地统一起来。其三,它强调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其四,它强调和重视人的发展,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四、软实力建设必须秉持科学发展观

1.软实力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传统的发展模式过分强调经济的中心地位,遗忘了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人本身,这种发展模式把手段提高到了目标的位置,而把真正的目标降格为手段。实质上,是一种重硬实力而轻软实力的观念,这种观念不仅导致了中国文化、人居环境、国民素质、公共服务以及国际形象等软实力的薄弱;而且影响了中国经济这一重要硬实力的增长与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正是要扭转这种局面,实现两种实力的平衡发展。突出强调国家建设的软实力维度,用科学的发展观念及其实践来弥合社会的裂痕,实现国家的整合,最终创造繁荣、自由、和谐的局面。

2.“人”是软实力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共同资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软实力的核心是人的心智能力,两者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其实是对发展思路的一种新的改进,是从过去人与自然的关系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发展的软实力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明确体现中国领导人政治价值观的发展模式。而政治价值观又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到本国的吸引力,也同时构成一个国家凝聚力的基础。而一个有吸引力的政治价值观要具有普适性、可行性和实践性的特征。科学发展观由于充分反映了时代的需要,获得了人民真诚的支持,能够起到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而且在国际社会,也符合主流政治价值观,从而赢得广泛的支持。

4.辩证地厘清软实力建设与科学发展之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发展模式,第一要务就是发展,而且是既有重点又要全面的发展,重点是发展经济这一重要的硬实力,但是又要协调与软实力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说软实力建设并不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主要是为硬实力的发展创造条件。科学发展观关乎到国家的综合国力,既涉及国家的硬实力又涉及国家的软实力。硬实力是国家的实力,软实力也是国家的实力,并且是不可买卖的实力,也是不可多得的国家财富。

[1] 郑永年,张弛.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A].大国策:软实力大战略[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22.

[2] 俞新天.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8(2):43-44.

[3] 张玉国.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0.

[4] 龚铁鹰.软权力的系统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50-55.

[5] 任晓.第五种权力——美国思想库的成长,功能及运行机制[J].现代国际关系,2000(7):18-19.

[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2.

猜你喜欢
实力马克思主义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实力抢镜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