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失落及其唤醒

2013-02-15 20:41:28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学业效能师生

汤 颖

(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高师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高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学业能力、学业结果所抱有的信念,是学生对自己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控制学习行为、实现学习目的的一种预期判断。那么,当下的高师生是否具有清晰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是否具有明确的概念认知?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是否具备学业问题的控制与学习行动的自我驾驭能力?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高师生对其学业自我效能形成明晰的判断,而且利于实现高师生的学业成就目标。这里,以对上述问题的系统思考为研究基础,从指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高师生具有双重功用出发,提出高师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失落现状,并对此作出归因判断,并从高师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各个影响因子着眼,探求提升高师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合理路径。

一、学业自我效能感对高师生的专业发展及职业成长具有双重价值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强与弱、高与低直接影响到高师生的专业学业成就,也影响高师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养成进度、质量以及成效。学业自我效能感对高师生的专业发展与职业成长具有双重作用。事实上,高师生的专业发展水平与其职业成长能力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专业发展水平决定了职业能力形成的进程,职业成长能力呼唤高师生的高标准的专业发展水平,二者既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又互相控制,在各自的作用领域形成不同的话语权。

较强程度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表现为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学业自我认知,不仅能够对学业状况有着正确的常规判断,而且对学业的发展趋势能够做出恰切的预期,并对此预期结果的实现做出适应性控制与努力。专业学习作为高师生知识建构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求高师生具备明晰的专业认知,更需要其拥有纯正的学习动力以及形成较为成熟的专业信念,而无论是专业的学习认知、学习动力,还是最后的学习信念,这些影响专业学习的重要因素的功能实现都离不开高师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与培养,学业自我效能感是高师生专业学习富于成效所必须依赖的主体意识,这种对专业学习所具有的信心、信念、认知和判断是专业学习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然而,如果说促进高师生专业学习成效这仅仅是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时下性功能的话,那么,作用于高师生的职业能力养成,在职前培养、职后教育都将发挥贯穿性影响则是学业自我效能感所发挥的长久性功能。这一功能与终身学习的理念遥相呼应。对于高师生来说,他们有着较为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是“今日之生”,二是“明日之师”。在毕业之前能否形成较为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在从教过程中能否拥有一份不断求知的源头活水,这是教师教育工作者要思考、是高师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者要面对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教给高师生的是具体的知识,是切实的“鱼”,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高师生教育更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学习具体知识的本领,教会学生如何“渔”。鉴于此,无论是学科专业的学习、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还是其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高师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都起到观念的引领、行动的激发、结果的预期等作用,也正是这些作用力使得高师生知道自己在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中需要什么、能要什么以及要怎么去做,这也正是学业自我效能感对高师生职业成长的不可替代价值之体现。

二、高师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问题现状与归因假设

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重要师资力量,现在的高师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状况如何?他们都能正确预期自己的专业发展吗?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成就是否具有合理的信念?从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来看,是不容乐观的。在较多的中小学校长眼中,当下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并不让人满意,仅就教师教育的课程掌握情况就表现出了理论不足、实践欠缺的问题,刚刚毕业的师范生对于流行的教育理论,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理念知之甚少,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教学基本功不足、教学能力不过关的问题。高师生职业素质不令人满意这一后果虽然不是高师生主观愿望所求,但确是因为高师生不求学业效能但求学业基准的不良后果。影响高师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因素有很多,但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不同于环境、教育的独特影响因素,高师生的个体自觉性、自制力、自省力是真正决定其最终的专业乃至职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当前的部分高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若无其事”、“迷茫困惑”、“随心所欲”、“听天由命”等不良心态正说明其学业自我效能感不强乃至欠缺的问题。低效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于成长中的高师生来说,起到的是弥散性的负性作用力,阻碍了高师生专业发展的道路,也干扰了高师生的职业成长进度。

可以说,导致高师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不高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既有宏观社会背景变迁所带来的影响,也有中观层面的学校教育改革的作用,当然也有微观层次的教师、学生的直接作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等不同思想深深影响着青年人,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传统的“读圣贤书,行万里路”的教育观受到挑战,学生们开始考量自己的存在方式,读书求学只是千万种选择之一,尤其是当“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开始侵蚀学生头脑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开始迷惘于未来的发展与选择。面对这样一种社会文化、教育的思想变迁,学校的教育陷入了困境之中,是遵照相对主义价值观理念,还是寻找学校的终极价值导向?学校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保持自身发展与改革的相对独立性?而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层面又出现了新的困惑与挑战,例如教师要面对现代社会的角色转变问题,要面对应然的教育理念与实然的教学功利之间的冲突;学生们则要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开始怀疑教师这一职业是不是适合自己?在日益功利化的教育市场与报考之初纯粹的良心战地之间,高师生们陷入了价值的选择困境。就是在这样截然不同又互相关联的因素的影响下,高师生的学业自我效能受到影响,就是在广大高师生困惑于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矛盾之际,学业自我效能被放置到十字路口,即使没有后退,却也不能前行。

三、各影响因子的效能回归——提升高师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理路

怎样才能预防高师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失落,帮助高师生寻找并建立求学的信心与学成的信念呢?这种愿望的实现首先要依赖于社会文化的正向引导,其次是学校作为影响个体成长主导因素要发挥其特有的监管效能,最后是作为教育教学的双主体,教师要培养其自身的教学效能感,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反思与发展的成长效能。也就是说,要从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各主要因子着手,通过各因子的效能回归来实现高师生的学业自我效能的发展。

1.增强社会文化的熏染效能。提高高师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首先要增强社会文化的正向引导与熏染功能。社会文化熏染效能的实现可以从两方面具体展开:一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正确的知识观。这里的“正确”更多的是一种平衡的观点,即既不能纵容“读书万能论”,又不能姑息“读书无用论”,需要的是将读书作为一个过程和中介,将知识作为一种发展手段的读书观。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读书观、知识观才能使广大学生找准自己的学业发展目标,既不死学,也不空学。二是净化社会风气,形成和谐有效的竞争环境。和谐有效的竞争环境是一种靠本领说话、用实力证明的生存逻辑,对于学生来说,真正的竞争应是学业水平和学业能力的竞争,通过努力得来的学业成就应该而且能够为其最终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有着如此公正、公平的竞争法则,提高学业的自我效能,追求高效的学业成就将是高师生乐于完成的美差。

2.提高高师院校的制度建设与文化监管的效能。学校的制度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运行的物质基础,高师院校的制度建设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高师生的自我发展水平,包括学业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高师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以及形成科学的教师教、学生学的鼓励与监督机制等方式或措施来提高高师院校制度的监管效能。除了在制度建设方面保障高师生学业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外,学校还应在校园文化层面加强文化的监管功能,例如强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校风、校训的教育意义;重视学校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对高师生学习信念养成的作用;发挥班规、班训、班风等对高师生学习观形成的影响;甚至要关注寝室文化、课桌文化等不同层面的影响源对于高师生学业自我效能形成的价值。

3.培养教师的教学效能。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在课堂,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则在教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否形成有效的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形成良性的对话,是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实效的重要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教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们对于自己所教的对象是否有信心,对于所教的内容是否有兴趣,以及对于教后的效果是否满意等都将直接关涉到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好的教师不仅能有恰当的教学自我认知,还能够及时将反思内容调整到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在每次和教师的不同对话中都能发现新的学习点,这对于其学业成就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鉴于此,高师生对于自己的学业发展能否具有清楚的预期、在学业成就实现过程中,高师生能否有效驾驭各种问题困境,高师生自身是否有把握有信心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等等问题的解答或解决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效能,教师教学效能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制度建设、文化熏陶,更需要教师自身的自我努力,严谨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实施、坚定的教学信念是其自我努力的基本点,也是有助于高师生学业自我效能形成的教师影响因素。

4.关注高师生自我反思与自我发展的成长效能。关注高师生自我反思与自我发展的成长效能是提高高师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又一重要思路。高师生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往往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从“大一”到“大四”,从专业课程到教师教育课程,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既涉及到年级段的差异,又涉及课程类别、课程实施方式的差别,不同的作用因素往往形成了高师生某一阶段的独特学习表现,而这些不同特点的整合往往综合反映出了高师生在学业发展过程中的成长轨迹。我们所关注的正是高师生自身对其自我发展脉络的反思与评价,这一反思评价的过程恰恰就是其学业自我效能不断实现的过程。当高师生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业成败的经验总结上,当其用更理性的思路分析某次学习成绩的原因时,也就意味着高师生开始建立其关于学业的自我认知与评价标准,将进一步决定他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方式和怎样的预期来实现其学业发展的目标。

诚然,此外也不容忽视其他因素,例如父母的学业观对于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影响,高师生伙伴群体的学习观对于彼此学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以及时下流行的各种网络媒介等的影响。

[1] 范春林.学习效能感的功能及培养策略[J] .教育科学论坛,2007(10):5-10.

[2] 韦耀阳,李瑄璐.影响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因素及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2009(8):84-86.

[3] 杨秀军.学习效能的测量研究[J] .心理科学,2009,32(6):1430-1432.

猜你喜欢
学业效能师生
艰苦的学业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中学语文(2019年34期)2019-12-27 08:03:46
麻辣师生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05:57:0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