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 刘冬梅
台湾教育的PISA效应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 刘冬梅
2012年12月,我随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赴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参加了天津市教育学会教育教学研究专修研习班的学习。我们有幸聆听了台湾PISA计划主持人、台南大学教育学系洪碧霞教授关于《PISA素养评量设计与台湾中小学教学评量的省思与革新》的讲座,感受到台湾教育界对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在访学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针对PISA评量的趋势,我们应该怎么做?”
洪教授从PISA评量对我国台湾中小学教育的意涵,PISA评量架构与样本试题、评分标准,各领域线上阅读素养评量设计,到台湾教学评量调整方向作了全面的介绍,使我不但对PISA这种国际教育力的评比从形式到内容有了深切的了解,而且对台湾教育界面对挫折而采取的深刻的省思和及时的行动而肃然起敬,PISA效应也深深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PISA是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划英文的缩写,是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PISA评估的三大领域为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评估目的在于评量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评估重点是学生运用现有的阅读能力对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种文书资料所能达到的理解和诠释的程度;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数学相关的难题及挑战所能达到的程度;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去了解、解释和解决各种科学情境及挑战所能达到的程度。这三种素养不仅是学校课程的核心,也是成人社会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PISA每3年进行一次,每次以一个领域为主进行深度了解,另两个领域为辅。通过这样的评估,以国际比较的方式,让各地区有机会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各校之间有了比较的基准,地区的特性也更能显现出来,从而为各地区制定教育政策提供良好的参考工具。选择了PISA,就选择了国际标准,就用国际公民的标准来评价基础教育,为提高教育的品质找到了一个国际的参照系统。
2006年台湾学生首次参加PISA评量,数学成绩全球排名第1、科学第4、阅读素养第16名。
2009年台湾学生第二次参加PISA评量。这一次,全球共有6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样本包括158所学校,共计5831名学生参与。评价结果给台湾教育界带来强烈的冲击。
在这次评量中,台湾学生阅读素养平均成绩国际排名从2006年的第16名滑落到2009年的第23名,输给第1名的上海、第2名的韩国、第4名的香港、第5名的新加坡、第8名的日本,成绩只比上一次略降1分,仍高出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值2分。
台湾学生数学素养平均成绩国际排名从2006年的第1名滑落到2009年的第5名,输给第1名的上海、第2名的新加坡、第3名的香港和第4名的韩国,成绩比上一次下降6分,平均分数仍高于OECD国家平均值。
在科学素养方面,台湾学生平均成绩国际排名从2006年的第4名滑落到2009年的第12名,成绩比上一次下降12分,虽然平均分数仍高于OECD国家平均值,但在亚洲地区,输给第1名的上海、第3名的香港、第4名的新加坡、第5名的日本和第6名的韩国。
根据评比区分出5等级,台湾最高档别中人数仅占5.2%,相较上海的15.2%和韩国的12.9%,差距极大。
台湾教育界认为:虽然一次的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台湾学生的实力,但三项排名都出现下滑,凸显了当前中学创意教学不够,PISA是一项具有公信力的国际评比,从排名变化来看,被其他国家和地区超越,对台湾确是一大警讯,须好好检讨。
且台湾社会各界深切期待15岁的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领域都具备扎实的基础,以利于终身的学习,但阅读素养平均成绩国际排名从2006年的第16名滑落到2009年的第23名,这个结果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印象中孩子们的学校学习常为数、理所苦,因此补习或家教的重点都放在数学和科学的强化上,可PISA的结果显现了台湾地区学生阅读能力的相对落后。
2009年的 PISA评估,台湾成绩不理想,阅读、数学、科学三项都名次退步。尤其相较第一次参加就三项都拿冠军的上海,台湾被扣上“华人社会成绩垫底”的大帽子,这引发了教育界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
我们说教育领域里的任何评量或竞赛,成绩退步,不见得是坏事,正可用来找出自己的短处和改进空间;最怕的是眼里仅有拿第一的目标,以考试为主要的磨炼手段。这次PISA成绩不佳,教育界人士对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省思:从题型上看,台湾评量(基测、学测)以选择题为主,以成就为取向,而PISA评量以能力为导向,强调每个领域不同情境中程序的精熟、概念的理解及实际运用能力的掌握。从态度上看,缺乏对2006年PISA暴露问题的检讨,缺乏后续有力的应对措施。以语文教育而言,不管是教育本身的目的或国际评比重点,本来都以推进学生的“能力”为本,包括思考、判断、解读、表述等种种能力,但台湾教学中有的教师仍在填塞信息,很多教师承认,加强背诵和反复练习,比较容易在考试中拿高分。所以当台湾学生遇上PISA这种题型灵活、强调理解的评比,当然不易表现出色。
PISA评估发现“动机”是影响阅读素养的关键,如何强化学生的“动机”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孩子对相同文本理解程度不一样,教师如何引导孩子链接文本与生活经验,成为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台湾现在很多的家长和老师,把PISA这类测验当作对台湾教育的体检,希望借以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尤其当今知识流通的趋势和过去完全不同,以往被认为是求知优势的“博闻强记”,如今“谷歌”一下便人人唾手可得。换句话说,靠着背诵所练出的“考试强项”,于日常生活少有用处,甚至剥夺了孩子们自由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PISA成绩如何固然应该引起重视,但更重要的是应反省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生存中具有竞争力。
台湾“教育基本法”指出,教育之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公民,而阅读能力是“国民”水准的重要指标,也是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攸关“国家”未来竞争力。PISA反映了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孩子的阅读素养,也告诉我们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教学,更显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他们在反思、在行动,我仅总结他们在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方面采取的系列措施。
第一,在教育决策上:推广PISA。利用PISA公布样本试题,培养种子教师,再利用这些人力协助一线教师了解PISA试题,清楚能力取向的学习方式;用考试引导教学,进一步将能力取向试题纳入“基测”和“学测”,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以开放的胸襟走出去,去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去吸纳他人的智慧。
第二,在专业引领上:专家学者认真进行数据分析,将台湾和国际社会对人力品质的定义和需求,成为省思教育目标的重要课题;他们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阅读教学的建议及阅读命题应注意的事项,指出阅读教学的调整方向。
第三,在教学目标上: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与信息解读能力,绝不是让学生通过基础测验,把学习重心配置到升学考试上。
第四,在教学策略上:为提升阅读能力,除了教育部门制定政策目标,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也应该具备相关素养,了解当今学习的趋势,结合学情,提供适当的教学属性。例如,教师们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精心设计问题,除了基测考的选择题,更添加开放题型,提高学生表述及推理等能力。
教师们不仅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教学生如何策略学习。因为,阅读素养包含每个人对文本信息的理解程度,以及藉由个人的先备知识所扩展、模拟以吸取新信息。
研修期间曾看到两则新闻:一则是为提高阅读能力,很多家长纷纷送孩子参加校外补习;二则是为推广国际教育融入学校课程,教育部门首次举办了“国际教育融入中小学优良课程方案征选”活动,共录用其中22个为优选教案。充分反映了培养国际化公民,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强烈意识。
PISA带来的是困惑、焦虑、反思与行动。面对困境,整个教育界表现出来的震惊,带给教育工作者心灵的冲击,恰恰表现了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专家们严谨、务实的研究,给一线教师提供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令人敬佩;教师们积极实践、大胆探索,收集先进的资讯服务教学,服务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力、鉴赏力,提高学习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
如果说一个PISA考评能引发人们对教育目标的思考,对培养路径进行认真的审视,对所牵连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其价值远远大于考评本身,恰恰 PISA考评的核心价值不是考核,而是改进。改进教育制度、改善设施配置、优化教师资源、深化课程改革、改善学习环境,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与均衡的优质教育。
(责任编辑 韩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