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社会生态

2013-02-15 09:13黎浩元中共广州市委党校越秀分校广东广州510115
探求 2013年1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生态

□黎浩元(中共广州市委党校越秀分校,广东 广州 510115)

我们党90多年历史的经验证明,单一就党建论党建不行,必须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仅仅在党内抓党建也不行,必须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党的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党的自身建设、党面临的社会环境因素,特别是繁重的社会建设任务,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切入点。本文拟就党的社会生态等问题作一探讨。

一、以生态观念分析党的建设的视角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理论创新点之一是历史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社会建设,综合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一极具哲学启发性的新视角创新了我们对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认识。遵循“两个建设”有机结合的思路,我们应当借鉴生态与社会的原理来指导党的建设。政党根植于社会,为解决重大社会问题而诞生;政党生存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呈现类生态的形式,处于发展变化的、复杂的社会生态之中。人类的自然生态观念是人类认识和处理与自然环境关系成熟的标志,执政党的社会生态观念也就是执政党认识和处理与社会环境关系成熟的标志。

(一)生态观念和党的社会生态

生态观念以生物的自然性、多样性、独立性、系统性的观点看待环境,认为没有一种生命有机体可以孤立地存在,它们都必须依赖于周围的生物或无机物,都必须同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生存。生态观念强调人类要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人类的发展要融入全球生态体系,促进全球生物体系和谐持续的生存与发展,保护和改善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以哲学角度看,从物质认知到生态认知,生态意识具有更高层面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客观世界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党的社会生态观点奠定了牢固的哲学基础。认识一个政党或者政党正确认识自身和改造环境,不应局限于政党自身,还应跳出政党体系,从社会大系统来认识。生态群体和社会环境的自组织、多作用和循环再生性等特点都应成为党的社会生态的新认知。党的社会生态包括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我们侧重研究国内的、地方的乃至社区的社会生态,侧重研究党的地方组织、基层组织的内部生态以及党组织与其他社会群体的生态关系问题。

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产生过以社会生态比喻党的建设和发展的系列观点。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他又指出:“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人民就是我们党的“根”和“本”,共产党人只有当好“种子”,扎根土壤而不浮漂,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之中汲取充足的营养,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河南省兰考县把焦裕禄精神喻为“焦桐”,根系深深扎于泥土才有了伟岸身躯,枝繁叶茂才不畏风霜的侵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们就幸福安康……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以血肉联系、鱼水关系来比喻党群关系也是一种社会生态观念,比喻形象贴切,哲理寓意深刻。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要求以来,党建理论和实践上持续出现重大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八项必须坚持”,首要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我们党高度重视“主体、本体”社会要素正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珍爱自然的社会生态文明观念。

(二)党的社会生态的要素和现阶段特点

党的社会生态要素包括社会要素、沟通网络、符号系统和组织体制等。社会要素包括以传统文化和地域感情为纽带结成的社会群体、以权利结构和行为规范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团体和政治组织。沟通网络包括社会文化认同、语言通信、舆论导向等。在信息化社会中,社会要素和沟通网络相结合产生了足以影响党的政策导向与社会生态的新群体,如网络问政、微博社区以及因突发事件组成的民间压力群体等。符号系统包括政治信仰、执政理念和规章制度在内的政治符号和形象系统。组织体制指政党、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与结构。政党的社会生态的界限范围和作用程度因指导理论、国家制度和社会结构而异。发达国家的社会要素的范围界限比较清晰,容易分离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要素尚不完善,而且相互混淆。

要全面真实认识政党的社会生态就要把研究眼光扩展到整个社会系统和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是国家、地方和社区特有的社会要素如何影响并改变政党的理论、信念、结构、功能和行为;二是特定社会生态下形成的党的理论、信念、结构、功能和行为如何影响国家、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决定政党的存亡兴衰。现阶段,我们党的社会生态总体是良好的,但明显地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社会因素的新旧并存、旧体制局限与新体制建立的共同作用。大城市中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的社会生态有三项特点:一是异质性。在同一社会区域中,党的基层组织存在不同的结构与功能,既有长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组织,也有甚至不能坚持正常生存运作的“开关型支部”;同一党的地方组织领导下,不同的基层组织内的管理制度、领导作风和权力运行机制各异却能“和平共处”,委员制和票决制等尚未健全。党的执政行为与政府行政行为、公民社会行为正在逐渐明晰和区分,但部分基层党组织功能有限,作用单一,宣传组织和服务效率不高。二是重叠性。大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制和社会现代结构已经形成,但传统单位制结构仍制约着社会系统发育和功能发挥,行政功能和资源分配存在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重叠,地方党政机关的管理常常要照顾驻区特殊利益团体的要求;法律上“社区自治”从属于事实上单位分割与系统控制,社区大党建无法真正实现。城区和街道已经建立起专责管理机构和社会服务队伍,但社区居委会还是依赖“一肩挑”人员来承担绝大多数“下沉”党政职能,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较多问题。三是形式主义。在转型的基层社会中,很多“应当”规定与社情实际、党建要求和党内实践相脱节,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短期的政绩冲动与人民群众长远的幸福追求相脱节,执政目的和行政方式流于形式,党的建设以至于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这种种差异越大,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越多,导致政府失信,行政扰民,腐败滋长,影响了党政领导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研究党的社会生态的意义和价值

党的社会生态是党建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党建实践发展的新趋势。研究党的社会生态的目的在于培育党的社会资源,改善党的生态环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拓宽党的执政道路。清晰分析党的社会生态是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实践,切实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提出党的社会生态论题不仅在于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也在于根据党的社会生态状况提出改革实践的必要性,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要求。

(一)创新党的建设理论,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方法,又要积极探索运用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学等现代科学方法,还要借鉴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以种子土壤关系和鱼水关系比喻党的社会生态固然形象生动贴切,但是也比较直观简单。党建理论需要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生态理论充分展示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互动性,揭示出人类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和谐社会认识的扩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全党全国的指导思想地位,也就启发我们运用生态系统模拟来了解党的社会生态系统,引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来研究党的建设,指导党建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党的建设社会生态化,一是标准的生态化,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二是制度的生态化,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党的社会生态文明,内容是丰富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是渐进的、成果是多样的。具体表现在:确立党的社会生态观念,以党内和谐推动社会和谐,实现党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关键;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改善社会环境是核心;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共同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的和谐社会是目标。

以社会生态观念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要克服那种局限于党组织和党员内部,割裂党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忽视环境需求和社会进步,孤立地论党治党的错误观念。我们判断党的社会生态不仅要看党组织自身的肌体健康状况,还必须看全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状况,与我们党的关系亲疏和态度好坏,以此判断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绩效高低。与生态理论中环境引致变异,变异付诸遗传的原理相仿,党内问题不仅由内因决定,也由外因引起。《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举证了“江南为橘,江北为枳”的事例,揭示了犯罪(包括腐败)产生的土壤气候关系。马克思转述过出自于海涅的名言“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它形象地比喻了环境因素与执行效果的辩证关系。科学治党、从严治党必须十分关注党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其他社会群体关系和所处的“大气候、小气候”。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不仅仅取决于正确的顶层制度设计、严格的言行规范,还需要从社会生态着手完善监督和问责的环境,改善党组织周边社会生态的状况。

(二)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我们党对社会的领导,一方面表现为党成为整个社会的政治核心,指明社会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和谐社会”,其实质是社会生态的理想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社会。而创新社会管理,改革社会体制,加强社会建设就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社会生态改造工程。另一方面,党对社会的领导表现为党成为整个社会的组织力量,社会整合凝聚成为有机整体,形成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动力依靠8200多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来推动。我们党要发挥政治优势对社会生态的良性调整功能,凝聚人心人力,引导认知,确保执政地位和执政理念获得全社会认同,培育有序参与民主政治的行为能力,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强化对社会共同体的维系和支持。我们党维护社会稳定和保证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合理调整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格局,使群众能够自主和有序参与社会生活各方面建设。我们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决不是代替人民当家作主。否则,就可能养成群众“等靠要”的消极惰性,甚至另外寻找替代的利益代表。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着力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广泛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扩大党的影响,巩固自身的群众基础,善于协助群众建立与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相适应的社会团体,维护和发展自身的合法权益。良性发展的社会应是中共组织、非中共党组织和社会群团共存共荣,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有一种模糊认识认为,宪法法律确立了党的领导,党的社会生态是没有问题的。然而,研究党的社会生态的迫切性,正是由于我们党历史方位和时代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社会中,大批党员群众从原来的国家体制内单位身份转变为改革后的社会体制内市场身份,再回归现时的居住地社区身份,又或者加入“两新”组织,开启了在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重新学习和获得认同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复杂性越来越大,社会冲突与合作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个人自由度越来越大,公民的利己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对立也越来越大。一系列社会复杂问题反映到党内,引发了组织内公民行为、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党对社会的领导和整合,特别是党组织对党员群众权益的协调作用越来越重要。这迫切需要我们党从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引导机制和解决方法。

三、以社会生态观念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

党的十八大精神扩展了全党的视野,准确把握我们党长期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改善党的社会生态提升到重要位置,注重社会环境建设,使党的建设与社会进步高度融合。高度重视党的社会生态,共建良好的社会生态应当成为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共识。我们的目标任务是我们党执政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党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历史性转变,创建执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的策略方法是借鉴现代生态工程,创新党建理论和实践,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社会政治资源,增强社会环境承载能力,促进社会群体和谐。

(一)引导科学治党,创新党的基层组织结构和功能形式

研究党的社会生态有助于正确认识社区党组织结构与功能多样化的现象。随着城市化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管理的转型,相当部分党的基层组织从单位制原生态分离重组,或者随着单位解体而解散,党员游离为社会化党员。社区化大党建已成潮流,形成区域协调型党组织与居住地社区制党员配合的新结构,出现组织生活型、温暖服务型、社区工作型、领导核心型、社区共建型等新生态和新功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广州市越秀区致力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商厦、社区和楼栋,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了以流入地和居住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制度,有效配合了辖区实有人口管理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广州市越秀区以创新组织生活为抓手,通过创新互动型、议事型、实践型、共建型和温暖型五种组织生活模式让党组织动起来,让党员动起来,涌现一批社区为民之星;创新党代表工作模式,将357名党代表按街道分成为22个代表组,社区设立党代表工作室,实现了党代表工作在街道社区的全覆盖;积极推进以基层党的建设促进工会建设、妇联建设,促进群团工作协助党的工作。广州市越秀区以“创党建品牌之先,争固本强基之优”作为进一步加强党建的重要抓手和载体,组织工作创新,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使城区党建工作紧跟时代脉搏,始终充满活力。实践证明,创新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扩大党组织和党员的“种群规模”和“生态系统主导力”,是我们党提高社会应变力和时代适应性,保持生命力和战斗力,建设良好社会生态的重要举措。

(二)引导科学管党,创新党的基层组织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党内生态是党的社会生态的特殊表现形式。我们要像保护自然生态,保持绿色发展那样,保持和发展党内和谐生态。党内社会生态指标包括领导人与党员的沟通度、党员的组织支持感、党员对组织的信任度等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集中制是实现党内和谐的主要机制,实现党内和谐的过程是正确处理党员权利和党内权力的关系的过程。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党内民主化程度与组织和成员、领导人和普通党员的关系密切相关,党员信任党组织的公正性,不担心提出意见建议会影响党内关系,不辜负党组织领导人对自己的信任。党内社会生态建设的重点应是充分发扬党的民主作风,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反映党员意愿,纠正所谓组织默许性沉默和党员自我防御性沉默等“社会公民行为”。当党员感受到更多的、有效的组织支持,相信自己的意见受到组织重视,就积极主动地提出建议;如果领导人积极与普通党员交换意见,党员认为自己受到领导人的期望和支持时,党员的意见建议会首先向领导人反映,而不是那种背地里散布或者消极地被动地保留观点,保持自我防御性沉默的状况。

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上以至党员队伍的利益差异化问题逐步涌现,导致了党内思想上的分歧和行为上的分离,损害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破坏党内和谐。我们党必须主导社会利益均衡,减缓社会阶层和党内权利格局差异和分化,扩大社会受惠群体,协调社会利益冲突。我们要像保护生态系统中珍稀濒危物种那样,关注和保护困难多和流动大的党员群体。党员服务是实现党内和谐的辅助机制。广州市越秀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党员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和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的机制,成立党员义工队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党内帮扶捐助基金,加强对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建立城乡的党组织互帮互助制度,解决部分困难基层党组织的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问题。越秀区党员服务中心共接待30多个国家代表团的考察调研,成为我们党对外展示先进性形象的重要窗口,获得广东省委“固本强基”创新工程一等奖。发展至今,广州市党员服务体系采取“一家一站一中心”的三级网络架构,各区(县级市)建立党员管理中心12个,各街道成立党员服务站112个,社区成立党员之家1047个,党员服务机构工作人员2442名,其中专职人员879名,为全市40多万名党员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党务服务、党内培训、基层党组织活动策划和现代远程教育等多项服务,把党员服务体系打造成了“流动党员接纳地”、“两新组织孵化器”、“党建资源的整合平台”、“广大党员的温馨家园”和“服务群众示范窗口”。以党员服务凝聚党员,增强了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归属感,为实现党内和谐,营造良好的党内生态环境创造了重要的载体。

(三)引导科学决策,改善党政决策机制和执政行为

我们党是长期执政的政党,在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党政机关决策的影响力最大。党政机关的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是社会生态培育和社会主体博弈的复杂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执政理念、群众意愿、科学技术、社会承受力甚至公共危机等因素。当前,党政决策机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单维度”现象,决策目标单一,忽视社会生态的系统性;决策过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间接反馈机制”,只通过内部沟通渠道,只向上级组织负责,社情民意吸纳程度较低。这种决策机制具有大事决策、危机决策的倾向,在决策排序中靠前的事项往往是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建设项目、财政收支等问题,社会建设问题较难排前。只是当社会建设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后,才开始转变党政机关决策的注意和偏好。目前,个别人甚至利用这一特点谋求更多的、特殊的利益。这很容易使我们党的社会决策演变成为只是对社会危机的被动响应,使党政机关从“守夜人”变成“消防队”,基层党员干部从服务者变成“替死鬼”。“单维度”决策体制会对群众利益和社会生态造成潜在的破坏,降低群众的社会生活幸福感,危及党的社会生态。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要求,我们党执政要保护和积累我们党来之不易的社会政治资源,保持和改善有利于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社会生态环境。处理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时,一定要综合考虑社会承载力和约束条件,节约使用社会资源;更不能因少数干部贪污腐化、滥用职权破坏党的形象声誉,污染党的执政环境。我们必须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完善群众利益和意见表达机制,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公示与听证等制度。还要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达到规范与现实、“既定目标”和“实际行动”之间的统一,消除和杜绝各种形式主义,避免因党政机关行为不当引发重大社会矛盾。

(四)引导科学治理,提升党的社会领导力和协调力

生态观念揭示出生物种群共生共存的有机联系,我们要像尊重生物多样性和系统性,农业倡导间种技术优生形态那样,改善社会环境,形成党与社会的和谐共同体。《古今贤文》有句话:“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虽然人类处于生物链和食物链最高端,但却不可以成为主宰自然界的“唯一物种”。虽然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但是却不能以党代政、以党代社,党员干部更不能成为社会中占有利益最多或社会最高利益的群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在社会治理中,各级党组织应当着重发挥“舵手和桨手”作用,引导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不是直接干预社会主体的微观行为。我们党应当充分发挥对社会环境的调节作用,对社会生态的主导作用,主动调节党际、党与社会的关系,保护和改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社会生存环境。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我们党需要与各参政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长期合作,建立和谐的党际关系。我们党需要充分培育和引导社会群体团体,包括宗教团体,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维护和发展社会的正常秩序。当前,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合格局已经形成,在我们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更有赖于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在中心城市,党的领导、政府管理、市场机制与居民自治等方面在目标、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着区别,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些社会生态关系,不仅居民自治无法向上发展,还会影响到党内民主的向外发展,基层建没的整体效果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引发冲突,抵消已经取得的成就。社区类同于生态的网络化,社区党组织也是网络化发展,党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主要来自社会网络的凝聚力和协调力。社区党组织依靠构建社会共同价值体系、社区精神家园和自身模范作用而居于社会网络中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社区党组织需要通过积极的信息沟通,合理地协调社会成员的目标与期望,适度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引导社会向良性方向发展。实践证明,回到社区的退休、失业党员往往经历过从对原单位领导认同,对社区党组织领导不甚认同,最后到逐步认同的思想转变过程,说明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网络能力只有具备较高的价值性、导向性,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才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五)引导科学发展,完成党和人民共建幸福社会的时代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是我们党面对社会发展整体性问题的清醒而坚定的理论回应,反映出我们党对社会生态认识的深化。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幸福社会的时代性任务,不仅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现实社会问题,也是改善党的社会生态的重大政治问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普遍提高了,党的社会生态就能够极大改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们就幸福安康。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幸福社会,更多的反映在对群众利益的关心、维护和服务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党政领导干部要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发展人民的利益,就要在自己负责的地区或单位,谋求人民的幸福。必须把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和群众的幸福感吻合起来,才能实现引导科学发展过程和社会生态成果的完美统一。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同志指出:幸福就像花儿一样,党委政府就是要创造花儿生长的环境,提供阳光、空气、土壤,空气要有纯净度,土壤不要有重金属,阳光要充足,群众则要除草、浇水、松土,每个人都要为幸福广东尽责履责,幸福广东要共建共享。这一番话颇有社会生态的意味。基层党组织正面对群众由过去“感恩性”认同转变为利益认同,人民群众的精神满足、政治参与、民主法制和公平尊严意识不断增强,必须有更清醒的认识、更深厚的感情、更扎实的作风、更有效的方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我们党员干部面对群众的冷暖、疾苦和诉求,要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公仆意识。否则,我们党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就会丧失最基本的执政基础。这样才能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最本质的东西。这不仅是理念问题,更是现实的政治选择。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M].2012.

[2]包庆德.论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方世南.马克思的环境意识与当代发展观的转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3).

[4]郭忠华.系统论视野下中国善治发展探讨[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6).

[5]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6]戴焰军.影响党内和谐的主要因素.学习时报[N].2007—2—7.

[7]黎浩元.中心城市社区党员的组织认同研究与管理[J].探求,2009,(4).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生态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