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文明源流充实精神家园
——读《文明的历程》

2013-02-15 08:29张锐玲
统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文明文化

张锐玲

窥探文明源流充实精神家园
——读《文明的历程》

张锐玲

《文明的历程》由张有智、张焕君主编,2012年5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初版出炉于2008年)。针对初版在使用中发现的过于重视知识讲授而忽略了通识教材应具备的人文性的不足,第二版对教材内容做了较大调整。主要表现在:不再单纯地按照历史先后顺序做通史性的讲述,而是在兼顾历史进程的同时,以专题的方式突出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勾勒其时代特征与风貌。同时,在确定专题时,该版遵循了三个原则:第一,强调思想、制度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努力让死板的知识鲜活起来;第二,重视文学史知识的普及与文化传承;第三,突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照应当代社会对文化的理解与需求。就一部通识教材而言,能着重解析思想、制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敢于针对以往种种对文化的曲解和盲动,提出对当今文化发展的认识,是非常实用而且具有创新性的。

第一,该书集18位学者之所长,分头撰稿,包含22个专题。上编为中国部分的13个专题,撰写时“在兼顾历史纵线的基础上,分别对先秦直到民国、近代最能代表其时代特征的学术思想、礼仪、文字、书籍、华夷之辨、民间信仰、日常生活等加以介绍,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的特征与演变,在增加文化史知识的同时,看到中国人一脉相承的心灵世界与生活场域,从而确定自己在当代社会中的位置”。下编为世界部分的9个专题,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理解在政治、文化、经济、民族等领域中各种秩序的形成,从而明确自己对人类文明的宏观认识,确定自己的世界观”。

第二,该书采用了“亚学术”的编撰方式,着力将学术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在当今浮躁而忙碌的时代里,国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西方历史文化仍然缺乏理性的定位,如何实现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学者们不断地进行尝试,使教育保持理性和清醒,就显得至关重要。

中国文化史部分的专题突出了儒家礼学与中国社会的血肉联系。前十讲尽管专题各异,但其核心都突出了礼。后三讲主要论述了近代以来文化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曲折。

数千年来,衣食住行的变革及进步,与尊卑有序的礼仪规制、男女有别的金科玉律、鬼神崇拜的民间信仰等思想内容不断相融,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勾勒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场景和文化氛围。汉字作为考察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构成特点使中国人更擅长具象思维,整体性的思维也对中国人“正统”、“家法”、“师法”、“道统”等观念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这种思维在重视稳定的同时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和谐就是太平盛世的标志,是古人心目中的最大幸福。相较于现代流行的‘发展’来说,和谐、美满、幸福这些概念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更为重要。”(第28页)本讲中作者认为,礼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就儒家礼学自身而言,与其“缘情制礼”的特点密不可分。在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场合里,有人生四礼——冠、婚、丧、祭。所谓的礼治,实际上就是德治,而礼与德又依赖于人的实践,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人治。中国社会是礼乐教化的社会,法律逐渐儒家化,最终形成以家族法为特征的中华法系。

通读全书,我们感到作者的意图,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而是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力图提供一种思想、一种方法,在于造就一个个合格的人,造就一个和谐的社会和美丽的人生!

需指出的是,由多位学者分专题进行编撰的方式,不可避免的使该书存在集体创作的弊端。各章节之间语言风格变化明显,内容上也缺乏核心的贯通要素,但瑕不掩瑜,该书集多人所长,饱含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和教育激情,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文明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请文明演绎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漫说文明
谁远谁近?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