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运动员选材中的非衡结构补偿效应

2013-02-15 00:23:23彭国强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内源性选材心理素质

陈 丹,彭国强

2000年5月,刘大庆、田麦久[1]教授提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定义,即“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或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的现象”。笔者将刘大庆与田麦久教授提出的“非横结构补偿效应”理论运用到运动员选材领域,试从运动员竞技能力非横结构补偿效应的角度去阐释运动员选材,为运动员科学选材提供理论参考。

1 非衡补偿与平衡补偿

1.1 竞技能力个体结构的非衡补偿效应

竞技能力个体结构的非衡补偿是指通过增强竞技能力结构中优势能力实现加强竞技能力的总体功能。以男子跳高选手朱建华为例,分析朱建华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各项指标可以发现,朱建华的优势竞技能力是速度素质。其速度素质的提高充分体现了竞技能力个体结构的非衡补偿。朱建华的突出优势是助跑速度快,为此,在训练中坚持狠抓提高助跑最后四步移动速度,充分利用速度素质的优势带动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指标(摸高、立定跳远等)的显著提高[2],从而促使他多次打破全国和世界跳高纪录。因此,在运动员选材中要重视运动员的优势竞技能力,尤其是专项素质中的优势竞技能力,往往决定着运动员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1.2 竞技能力个体结构的平衡补偿效应

平衡补偿是指通过提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中的薄弱能力实现加强竞技能力的总体功能。上海田径队领队孙杰透露:刘翔的百米速度差不多在10秒30—40之间,最好的时候能在10秒20—30之间,然而跨栏选手特拉梅尔百米成绩已经跑进10秒;古巴小将罗伯斯的百米成绩也就是10秒多一点。相比于欧美优秀跨栏选手,刘翔的平跑速度慢了很多,尤其是前半程速度相对较慢,针对实际情况,孙海平教练狠抓刘翔前半程的速度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借助他超强的柔韧素质、绝佳的协调性、完美的栏上技术成为亚洲第一个田径大满贯选手。这就是典型的竞技能力个体结构的平衡补偿效应。

综上可知,在运动员选材时,一项或多项突出的身体素质可能会加强竞技能力的总体功能,所以对专项素质突出的运动员应给予关注,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挖掘其潜力。在良好的身体素质下,即使存在某一项素质能力相对滞后,只要在后天得以针对性地科学训练,也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2 内源性补偿与外源性补偿

2.1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内源性补偿效应

内源性补偿是通过以运动员遗传途径获得优势能力去弥补竞技能力结构中某种薄弱能力的方式。大多出现在对运动员形态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上。如身高2.26米的退役NBA球员姚明,相比其他出色球星存在移动速度慢、爆发力差等缺陷,但是凭借其绝对高度仍可以在竞争激烈的NBA联盟中脱颖而出,被认为是最具有统治力的中锋之一。姚明的运动成就有力地显示出竞技能力的内源性补偿作用。由此可知,运动员某一方面竞技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可能会影响或制约其竞技能力整体功能的提高和发挥,但是通过自身的优势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某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素的不足,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效果。因此,在运动员的选材中,在综合权衡身体素质的同时,应着重考虑一些运动员的特长和突出先天优势。伴随着这些先天优势的内源性补偿,相对较弱的素质或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进而促使综合竞技能力的提高。

2.2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外源性补偿效应

外源性补偿是指运动员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优势能力来弥补竞技能力结构中某些难以发展能力的方式。此项补偿途径主要表现为在非衡结构中优势要素的可塑性相对较大、通过后天的科学训练使优势要素得到明显地加强和提高,进而通过优势要素功能的改善来有效提高其竞技能力结构的功能。由于这种补偿是在后天训练的基础上获得的,受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早期的运动员选材中只能借鉴生物学的遗传性,通过相关生化指标的测试来预测运动员的后天潜力。

在运动员选材时,应该重视内源性补偿与外源性补偿效应。内源性补偿现象多出现在篮球、体操、投掷等对遗传指标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中。此类补偿受到运动项目的制约,现实运动中可以看出此项补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一项或多项突出的遗传素质可能会加强竞技能力的总体功能。在运动员选材时,针对受内源性补偿因素影响较大的项目,如篮球、体操、投掷、跳高等,在综合考虑其身体素质的同时,着重参考其遗传效应,尤其是对遗传度相对较高的先天优势条件应给以关注。而非衡结构外源性补偿现象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即使存在某一项素质发展相对滞后的缺陷,但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只要在后天加以针对性地科学训练,依然可以挖掘运动员的潜在优势能力,并达到预期成果。

3 放大补偿与辐射补偿

3.1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放大补偿效应

放大补偿是指竞技能力结构中,通过优势要素的超常高度发展来实现总体竞技能力的提高。纵观已有的研究文献可知,在短跑运动选材中,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具有一定的要求,但在身高问题上一直存有争议。近代男子100米世界前50名运动员的成绩均在10秒左右,运动员的身高分布在1.60米—1.93米之间,最高与最矮者身高相差28厘米。身高1.90米的美国运动员S威廉.J.卡洛斯曾跑出9.9秒的百米世界记录,而身高仅有1.65米的前苏联选手A·科可理留克也跑出过10秒的好成绩。这说明100米跑对运动员的身高并没有定向化的要求。然而牙买加名将博尔特,身高1.96米,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震惊了全世界。他充分利用身高腿长、步幅大、爆发力强的优势补偿了频率低(相对)和反应慢(相对)的不足,勇夺竞赛中三块最有分量的金牌,完美地体现了优势能力对竞技能力系统功能的补偿作用。他的出现也引起了世界田坛对传统田径短跑运动员选材标准的质疑。

3.2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辐射补偿效应

辐射补偿是指竞技能力结构中优势能力的辐射作用,有效地加强了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或带动其他要素水平同时提高的现象。其中,有些优势能力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引起其他竞技因素的大幅度提升。我国乒乓球国手邓亚萍取得的成绩是空前的,是世界上第一位取得大满贯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但是当初由于身高太矮、手臂太短一直被教练拒之门外。然而其超强的灵敏性素质和罕见的速度优势成就了她。身高仅1.55米的邓亚萍凭借速度优势,在比赛中充分展示出机敏灵活、应变能力强的特点,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取得大满贯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取得的成绩是空前的,她是夺取世界乒乓球冠军次数最多的女选手。她的出色成就,让世界乒坛一改过去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在运动员的选材中,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在审视身体整体素质的同时,更要关注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尤其是先天的绝对优势的身体素质,应引起教练员的高度重视。

4 心理素质对竞技能力的补偿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由身体素质、技战术、心理素质等因素构成。在国际大赛或重大比赛上,运动员过硬的心理素质往往主导着比赛的结果。有专家强调,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心理素质的比拼。被称为“逆转王”的乒乓国手刘国正,在46届男团半决赛中与韩国选手金泽洙的决胜盘比赛中挽救了七个赛点,赢下了这场长达3个小时的世纪经典之战,全场观众全体起立为刘国正的顽强表现报以热烈掌声。其实,当时刘国正的整体技术水平比金泽珠还是略低一筹,但是他借助过硬的心理素质,抵御了“韩”流侵袭,将几乎绝望的中国队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赛后很多人都说这几乎是一个奇迹。刘国正的心理素质无人可敌,是他过人的心理素质成就了经典。相反从雅典奥运会到北京奥运会,美国射击选手埃蒙斯两度在最后一击时出现重大失误,两次痛失奥运金牌。他的两次经历同样被人称为是“奇迹”。毋庸置疑,是其‘脆弱’的心理素质导致悲剧的一次次重演。

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运动员取胜的关键。在竞赛决胜时刻,过硬的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技术上的缺陷。因此在运动员选材中不要一味地强调身体机能、遗传因素等条件,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样重要。尤其是在表现准确性项群(依据项群训练理论)所涉及的项目(比如射击、射箭等)中心理素质比身体素质更加重要。所以在运动员选材中兼顾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兼顾心理素质的选材,力争做到身体、心理协调统一的发展,不要顾此失彼。要充分理解和应用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权衡利弊,谨慎处理,切不可轻易选定或淘汰运动员。

[1]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1997.

[2]田麦久.竞技能力决定因素之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84(3).

[3](日)根本勇.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J].冰雪运动,1987(2).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内源性选材心理素质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病毒如何与人类共进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秘密
科学(2020年3期)2020-11-26 08:18:34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5
内源性12—HETE参与缺氧对Kv通道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内源性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α水平与中老年男性冠心病的相关性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5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