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高校女篮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2013-10-26 08:56:14郑美霞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力量显著性稳定性

郑美霞,王 斌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女子篮球队1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根据运动能力高低分成实验组(6人)和对照组(6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9.2±1.2岁,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经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的年龄、身高、体重无统计学差异。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相关文献,通过知网检索关于一般力量训练、专项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相关研究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2 专家访谈法

在2012年北京市高校体育工作年会上,与高校体育教研部或体育院(系)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教练员进行访谈,探讨在高校运动训练实践中开展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案的设计向专家征求意见。

2.3 实验法

2012年9月到12月对实验组的六名运动员进行为期16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训练地点:北京林业大学篮球馆。

训练内容遵循小负荷、多次数和从易到难的原则,制定如下训练方案:第一阶段(前10周)进行克服自重训练和单一不稳定器械训练。训练时间分别在每周的周一、三、五、六,每周四次,每次准备活动时间15min,基本部分时间20min。其中,徒手项目包括仰卧挺髋、仰桥、单臂俯撑控腹、腿臂交叉两头起。单一器械项目主要包括瑞士球、平衡球、平衡板、悬吊球或力量练习器械上的支撑、旋髋和蹲起练习,如单腿单臂划船、仰卧起坐抛球、坐位抛接球。该阶段一般采用较轻负荷和较少组数完成动作,主要通过训练刺激提高神经系统灵活性,进而激活肌群中更多的肌纤维参加收缩;第二阶段(后六周)进行联合器械的练习。训练时间分别在每周的周一至周六,每周六次,每次准备活动时间10min分钟,基本部分活动时间为30min。具体项目包括:单腿撑球旋髋、仰卧球体上举球转体、仰卧球体提髋、俯卧提髋、侧卧提髋、动态收腹屈髋屈膝、双膝跪球持球转髋。这一阶段主要通过逐渐增加练习重量,提高肌肉力量,在神经产生适应的同时使肌肉体积发生变化。

对照组采用杠铃、哑铃、壶铃、组合训练器械以及徒手力量训练等传统抗阻力量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每周一、三、五训练,周六、周日休息。

2.4 测量法

在专家的建议下,根据《体育测量与评价》和《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两书中关于运动能力的测量方案以及篮球运动的训练特征,本文选取身高、体重、台阶指数、100m、纵跳摸高、仰卧起坐、杠铃半蹲、反应时、坐位体前屈、4×10m往返跑、软踏闭眼单足站立、体脂率、瘦体重等13项指标来评价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所有项目的测量方案严格按照人体运动能力测量知识的要求进行,体成分测量采用北京林业大学体质测试中心购置的FAC-268体成分测试仪进行测试。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实验前实验组和运动员运动能力比较

实验前对12名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平衡、体成分等13项指标进行测试。统计学检验结果(见表1)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在实验前运动能力各项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别,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表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运动能力差异性检验

3.2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的影响

身体形态即运动员身体的外部特征,主要包括器官的外部结构、体型、体格和身体姿势等。本研究采取了体重和身高两种测试指标,其测试方法简便、准确性高,基本反映人体生长发育与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见表2)。

表2统计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从数值上看,身高和体重都有所增加。经统计学检验P值都大于0.05,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和传统阻力训练对运动员形态指标影响不具有显著性,两者的组间差异也不具有显著性。这种现象表明短期的力量训练对运动员形态指标的影响是不明显的。

表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身体形态组内和组间差异性检验

3.3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身体机能是指运动员身体以及组成的器官、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本研究采取了台阶指数作为身体机能的测试指标。台阶指数是指一项定量负荷机能实验,主要测定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指标。台阶数值越大,则反映的心血管系统能力就越强(见表3)。

表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身体机能组内和组间差异性检验

从表3看,实验组台阶指数均值由原来的68.35增加到72.34,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通过16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员台阶指数的影响是显著的。可以有效增强篮球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能力,提高其专项耐力水平,改善其运动成绩。而对照组运动员台阶指数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传统的抗阻力力量练习不能改善篮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水平。

3.4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员的身体素质的影运动响

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力量、速度、柔韧、灵敏、协调及平衡等运动能力的总称。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本实验测试的速度素质指标为100m;力量素质指标包括纵跳摸高、仰卧起坐、杠铃半蹲三项;反映灵敏性的指标为4×10m折返跑;柔韧性素质指标采用坐位体前屈;协调性指标采用反应时;平衡性指标采用软踏闭眼单足站立(见表4)。

表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身体机能组内和组间差异性检验

由表4可知,对照组运动员经过16周传统抗阻训练后,在100m、纵跳摸高、仰卧起坐、杠铃半蹲、坐位体前屈、软踏闭眼单足站立等六项指标上取得显著性增长。说明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速度、纵向弹跳力、腹肌、柔韧、平衡等身体能力;而实验组按照核心力量训练方案进行16周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后,不但运动员身体素质不同维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反应时、4×10m往返跑、软踏闭眼单足站立三项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与实验前相比,有较大幅度提高,统计学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与传统抗阻力量训练比较,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不但能实现传统力量训练的目标,而且可以有效发展运动员的灵敏、协调和平衡等身体能力。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各项身体素质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运动员反应时、4×10m往返跑、软踏闭眼单足站立三项身体素质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传统的力量训练相比较,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徒手或借助一定的器械对运动员身体重心的控制,特别是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训练,能够动员更多的小肌肉群、关节周围的辅助肌参与运动,培养运动员在运动中稳定关节和控制重心的能力,从而增强运动员的灵敏、协调和平衡等身体能力。

3.5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员体成分的影响

在运动过程中,体成分中的体脂率以及瘦体重与人体运动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直接影响到运动成绩(见表5)。

表5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身体机能组内和组间差异性检验

如表5所示,实验组运动员的体脂率平均值由原来的25.34%减少到24.79%;对照组运动员的体脂率平均值由原来的25.17%减少到24.74%,两者分别减少了0.55%和0.43%。虽然实验组减少的幅度超过对照组,但在统计学上两者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的瘦体重平均值分别由原来的 40.12kg和 40.08kg,增加到41.08kg和 41.01kg,分别增加了 0.96kg 和0.93kg,但在统计学上两者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16周的核心稳定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对篮球运动员体脂率和瘦体重的变化是不明显的。究其原因,可能由于长期的力量训练会对运动员体成分产生明显影响。

3.6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员运动能力产生的影响

我们把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运动能力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见表6):两组在反应时、4×10m往返跑、软踏闭眼单足站立等三项指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与传统的抗阻力量训练方法比较,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发展运动员的灵敏、协调和平衡等身体能力,继而可以有效提高女子篮球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表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运动能力差异性检验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女子篮球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运动员反应时、4×10m往返跑、软踏闭眼单足站立等三项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核心稳定性训练更能有效发展运动员灵敏、协调和平衡等身体能力。

(2)核心稳定性训练和传统阻力训练对运动员形态指标影响不具有显著性,两者的组间差异也不具有显著性。

(3)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员台阶指数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该项指标组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4)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速度、纵向弹跳力、腹肌、柔韧、平衡等身体能力。而实验组运动员身体素质不同维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反应时、4×10m往返跑、软踏闭眼单足站立等3项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与实验前相比,有较大幅度提高,并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5)16周的核心稳定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对篮球运动员体脂率和瘦体重的影响不明显。

4.2 建议

(1)在运动实践中要充分认识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传统抗阻训练的特点,取长补短,结合篮球项目的特点有选择地安排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

(2)教练员应该根据运动员的体能特点,训练目的以及实际训练条件来科学安排核心稳定性训练,积极探索训练规律,科学安排训练手段和负荷,避免盲目训练。

(3)核心稳定性训练一定要长期坚持,制定有效、科学的训练计划,以便进一步探讨其对高校篮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积极影响。

[1]李洁,陈仁伟.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7(9):97.

[3]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1119~1121.

[4]于红妍,李敬勇,张春合,等.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8~130.

[5]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4):19 ~29.

[6]赵佳.核心区力量极其训练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218~220.

[7]黄继珍,赵嗣庆.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及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实践[J].体育学刊,2010(5):74~79.

[8]赵亮,葛春林,陈小平.核心稳定性训练及其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热点问题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159~163.

猜你喜欢
力量显著性稳定性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电子制作(2019年24期)2019-02-23 13:22:26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非线性中立型变延迟微分方程的长时间稳定性
麦唛力量 (一)
一种基于显著性边缘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孤独的力量
37°女人(2017年1期)2017-01-14 02:32:18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知识产权(2016年8期)2016-12-01 07:01:32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怀疑一切的力量
模糊微分方程的一致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