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2013-02-02 02:08全雄苗晓晴彭金杨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移植术

全雄 苗晓晴 彭金杨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疾病,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是当前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近年眼科医生多选择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来治疗翼状胬肉。不管选择何种术式,翼状胬肉的复发是困扰眼科临床医生的棘手问题,而多次手术后仍有复发的病例会引起严重瘢痕增生,给患者造成更大痛苦。术后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肥厚且范围广泛,治疗更为困难。我们对68例(80只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在系统随访基础上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其有相似特点,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住院手术患者共68例(80眼),双眼胬肉患者12例。其中男32例36眼,女36例44眼,年龄41~67岁,胬肉均为进展期,其头部长入角膜缘内1.5到3mm。手术方法统一为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结膜上皮植片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中测量并记录内直肌止端距离角膜缘的距离。

1.2 方法 手术前常规处理。手术常规消毒铺巾,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局部浸润麻醉,显微镜下分离球结膜与其下的翼状胬肉组织,从翼状胬肉头部开始钝性分离至内直肌止端前,测量并记录内直肌止端至角膜缘距离切除胬肉组织,并将巩膜表面,角膜面刮除干净。将带有角膜缘浅基质层的结膜移植片上皮面向上平铺于胬肉切除的缺损区,植片的角膜缘侧与植床的角膜缘侧相吻合,用1 0-0尼龙线将植片与角膜缘周围正常结膜和浅层巩膜间断缝合。上方取植片处不予处理,对于创面缺损过大的患者,将周围球结膜牵拉对位缝合。角膜缘干细胞来源于自体患眼上方角膜缘含干细胞组织在内的球结膜片,将其移植到患眼受胬肉组织侵犯的角膜缘处。术毕用绷带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每日换药,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移植片的存活情况、抗生素滴眼液和贝复舒点眼,直至移植的角膜缘上皮完全愈合为止。术后10 d拆除缝线。术后随访1~2年,观察胬肉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非条件Logistics回归模型对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以各指标为自变量,以复发与否为因变量。统计运算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完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手术疗效 术后主要反应为结膜充血和水肿,3~5 d后水肿消退,拆线后充血逐渐消退,移植片平坦光滑,愈合好,所有病例移植片均成活,未发生角膜感染、巩膜溶解和视力下降。结果显示有8眼术后胬肉复发,占随访病例的9%,最早复发的病例为术后3个月[2]。

2.2 术后复发因素 翼状胬肉切除加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术后复发与患者年龄、工作环境和内直肌止端距离角膜缘的距离有关,患者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户外工作的患者复发率较室内工作者高,内直肌止端距离角膜缘越近,胬肉复发越早,而与患者性别和胬肉组织张入角膜缘内距离无关。

3 讨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翼状胬肉的最有效手段,尽管翼状胬肉治疗的手术不断创新与改进,仍无法完全解决胬肉复发的问题。据报道,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国内一般为20%~70%[1,2],国外为 24% ~89%[3]。翼状胬肉术后一旦复发情况比术前还差,可引起严重瘢痕增生、睑球粘连甚至眼球运动受限,给患者造成更大痛苦。也正因为该病复发率高,人们试图各种术式控制其复发,国内有报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仅为4.55%%,较羊膜移植和单纯胬肉切除复发率明显降低。我院眼科多年来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胬肉取得显著疗效。

彻底清除增生和变性的胬肉组织是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关键。经本组资料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工作环境和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是影响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在对患者术后复查随访过程中发现年龄越小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越高,且复发更早,这些患者术后局部炎症反应更重,分析其原因,胬肉术后创面修复为一损伤炎症反应过程,患者年龄越小,其损伤修复反应愈明显,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越活跃,越容易引起瘢痕增生和胬肉复发。户外工作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其原因可能与风尘、干燥、紫外线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多认为是紫外线或其他环境造成鼻、颞侧角膜缘干细胞损伤,导致干细胞屏障功能的破坏,引起结膜下纤维组织增生,受伤的干细胞还可能释放血管增殖因子,加速胬肉的复发。

据文献资料记载表明内直肌肌止端的位置变异较大,肌止端至角膜缘的距离在3.0~7.5 mm之间,内直肌止端至角膜缘的平均距离为5.34 mm。我院在行翼状胬肉手术的过程中用卡尺测量并记录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的距离,在术后回顾随访过程中发现复发4例患者内直肌距离角膜缘较近,为4.7~5.1 mm,平均为4.9 mm。查阅既往文献资料未见相关研究,因此其原因不确切,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内直肌止端靠前的患者,因肌肉组织血供丰富,在手术引起的损伤修复过程中,创面局部靠近内直肌处分泌的炎症刺激因子和促新生血管形成因子更多,引起更强的创伤修复反应和局部新生血管形成。1989年Hill等就提出,新生血管形成可能参与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总之,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的患者应当重视其影响因素,同时注意眼部合理用药,以减少新生血管形成,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率。对术中发现内直肌止端相对靠前的患者,要告知其复发率更高,术后延长眼液的用药时间。

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与手术方式、年龄、工作环境有关外,内直肌止点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1] 刘家琦.实用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670.

[2] 杨德旺主编.眼科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76.

[3] Solomon AS.Pteum.Br J Ophthalmology,2006,119:1308-1310.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移植术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飞入眼睛里的“翅膀”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心脏康复对预后的影响
髓芯减压术自体髂骨移植术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治疗战创伤致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体外膜肺氧合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研究
精密吻合移植术在眉毛自体毛发移植中的应用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