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珠
【摘要】选修课程正是一片课程管理改革的“实验沃土”,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不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为切入点,以课程课程为依据,探索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与优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思考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选修课程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然而纵观来看,这些选修课程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暴露的缺陷。首先,选修课程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其次,选修课程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从现实来看,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只是关照到教育任务以及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这样,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
2、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例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课程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优化思路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实施模式
在高中选修课程教学中实施“双轨并行”。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打乱已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2、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可见,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课标》把语文选修课只确定到“系列”,而没有直接确定到具体模块,因此将《课标》所确定的五个系列再次进行优化,即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语言文字应用”、“作品阅读与鉴赏”和“文化论著研读”。其中,限定选修课程部分又可以在“语言文字应用”和“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中设置4个模块,即“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根据自身意愿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这4个模块。
语文选修课程内容的遴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与必修课的内容相联系,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要考虑现实环境等因素。语文选修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注重点面结合,点具有专题性、面具有综合性。以“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里的模块为例:第一,如设置“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可以设置诗歌、散文两个大类,诗歌部分又设置诗歌意象、诗歌意境、诗歌语言、诗歌主题思想、诗歌艺术手法部分;散文部分设置散文特点、散文形象、散文艺术表现手法等部分。第二,单元里的文章相互关联,文章必须是难度适中的“经典文章”。如“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中的散文形象单元,可以选择《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与陈伯之书》等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属经典范文,理解难度不大,散文形象丰满,感情充盈,是必修课文《陈情表》等系列文章的拓展和提高。第三,单元体例设“单元提示”、“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补充材料”。“单元提示”明确重难点、学习方法等,“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是对单元内几篇文章的进一步融合,“补充材料”则是引导学生向专题纵深发展和探究。如在《论语》十则、《老子》五章、《孟子见梁惠王》、《庖丁解牛》等一组单元文章中,精读前两篇文章,略读后两篇,并以“儒道互补”为主题探讨本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