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健
【摘要】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景气”的状况下,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选择的道路,但我们必须要对生活化的诸多误解要进行辨析:生活化是不是消极生活的生活化;生活化是不是就不需要学校教育:生活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没有其本质属性。
【关键词】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话题已经在借用德育生活化的视角来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是学科之间的借鉴,也是追随西方生活世界的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与发展。胡塞尔的《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说》表明工业社会的那种重视效率、过程的机器化的操作模式,对人的束缚已经超出人自身的所应当承受的压力,人被“异化”了,需要在生活中重振人的价值。
思考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几点辨析
1.生活化是不是消极生活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但他们没有解释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就是消极生活,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好的”、“坏的”因素,我们怎样去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中“坏的”因素的影响,这需要思考。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自为的属性,而生活则具有自发的属性,在两者的关系中需要用教育的自为属性来限制与超越生活的自发属性,这个从源头上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不是就是消极生活,不能彻底的理解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消极生活,既然是消极生活则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结合”失败的片面理解。我们需要给与这样的解释,很多学者在理解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不追究这样的问题,只顾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好,给不出好在哪里,要么就会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能结合,因为生活的“不好”、“坏的”因素在。
2.生活化是不是就不需要学校教育
生活化是不是就不需要学校教育,西方的伊凡·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教育社会》认为学校是强制性的结构,主张撤销学校教育,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就是“鸟笼”的教育,因为它违反了人性的自由的特点。纵观学者给出的解释,是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不能否认学校教育在正规化、规范化给曾经在古代教育只能是贵族特权的一次革命,不但使得很多的学生有了专门受教育的地方,而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学校教育是历史的产物,因为它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规范化,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也是世界文明得以传承的有力机构,现在问题出来了,但学校教育的价值需要给予肯定,我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要看到没有学校的教育,或者说在生活中所进行的教育,没有专门老师的指导只能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自发性,教育效果不是很好,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需要结合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去完善生活教育,这个是需要更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摆在眼前的课题,不能顾此失彼,肯定一方而去否定另一方。
3.生活化是不是就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有其本质属性,是什么?孙其昂教授所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关系体现和价值取向,是它的本质属性”,因为一件事物只有搞清楚它是什么,就需要知道它的本质属性,这是一事物区分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政治属性为什么说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产物,“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等的论断都表明我党在宣传政治性的同时注重与生活的密切结合,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是从实践的层面论述;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生活化的属性与政治性的属性不是全然相反,而是有其理论根据的,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思考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促进学科发展
新时代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体现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目前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况下,表现为目标的理想化、价值的工具化、评价的单一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的解决上面的几个问题,一方面体现时代性,另一方面也体现科学性。学科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体现生命力,才能够发挥它自身时代的精华。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多年,时代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理论已经在外国兴起多年,相信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进入21世纪学术之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将是一个理论体系完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面貌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促进人的发展
生活所具有的人文性、动态性、生成性与开放性的特征,使人能够在生活中自由自在,多了许多的情趣性,生动性。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生活中关注人,在生活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外在生活中可以体现平等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从以往的过程来看,都是老师权威者的角色在“教书育人”,而没有从平等的角度来看待主体性的人,大写的人,学生害怕在课堂上发言,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屡有碰到。思想政治教育课不能光有教师在讲台前的独白,需要唤醒我们的教育对象。不能无视我们的学生去做演讲式的“无沟通”式的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