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 超(湖北省鄂州市第五中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不爱写作文,教师不爱教作文,其后果是学生不会写作文。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突破这个“瓶颈”,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如何从纷繁的头绪中理出简单的操作方法呢?我从写作主体——学生入手,将学生在写作中的问题一一归类,并分别给出对策。
1.词汇量问题。目前学生词汇贫乏,口语化过于严重,文章淡而无味。应该说,书面语和口语还是有区别的,我们虽不主张铺排华丽的辞藻,但作文时还是要写典雅精致的语言。学生头脑中没有储备大量的词汇,怎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呢?
2.素材问题。“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加上繁重的作业,致使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因而作文时感觉无内容可写,头脑中没有足够的素材,进而出现以下现象:一是惯于写“学习”题材,且情节多有雷同。二是从作文书中寻找可用的题材,写出来的作文只是对别人作文的改造。
3.构思问题。有了材料,学生不明白怎样立意,怎样理清思路,怎样谋篇布局,选用什么写作手法以使文章有条有理、人物鲜明、中心突出,进而吸引读者。目前学生写的作文没有构思可言,几乎是平铺直叙。
4.描写问题。目前,学生作文缺乏生动性和记流水账的现象很普遍。“字数不够,事情来凑”“故事不多,议论啰唆”,这两种现象都属于作文不生动。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描写的能力,尤其是细节描写的能力,因为描写能使人物血肉丰满,景物优美生动,情节具体有趣。
5.作文修改问题。由于缺乏指导,加上学业繁重且自身有惰性,大多数学生写完作文后不会修改也不愿修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但如何修改才有效,是语文教师应解决的问题。
面对以上学生作文存在的五个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条件,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利用课堂。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课文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要设置“语言品味”环节,让学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个环节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让学生自己说出体会,其体会不论是深是浅、是偏是全,都是学生自主涵泳的结果,不足之处可由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只需起示范和引导作用。如果教师仍依照传统课堂的模式,代替学生完成“品味语言”的环节,学生感悟、理解、评价、鉴赏的能力就难以提高。
(2)用好教材中的“读一读、写一写”。很多词语学生看着眼熟,觉得简单,真正用起来就不会运用了。新教材每篇课文后增加了“读一读,写一写”,如何用好它却大有文章。我将它处理为造句造段作业,效果比抄写三遍好得多。其做法是先将生词带拼音抄一遍,然后选词造句造段,每一个词必须用一次。能力差的只需选一个词造句即可,能力稍强的可选几个词造段,能力最强的要求所写段落有一定情节,或语言优美,或语言幽默生动。选择哪种层次的作业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这样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均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将学过的词运用过一遍,对词义和句法功能就有感性认识,再加上教师强调要多用新学过的词,学生在作文和日记中运用新词的意识就会增强。
(3)学习课外书籍的优美词汇。我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摘抄优美段落的日记,而且要写针对摘抄的“评论”,分析其语言优美的原因,品味其妙处,以便学习它的写法。每周及时展览“摘抄”和“评论”写得好的日记,这对写得好的学生是一种鼓励,也是为写得差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早自习如有多余时间,就要求学生熟读甚至背诵摘抄的优美段落,并由组长检查。
(1)教会学生观察。学生感到无内容可写,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善于观察,也没有养成随时观察的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如景物类,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景物皆不同;一天有晨昏,晨昏之景也不同,周围事物在不同时间呈现不同的特征。再如写人,我们每天会遇到不同的人,有时陌生人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是经常接触的教师和同学,只要用心观察,也会发现身边可写的素材。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语文课堂只有“听课—作业—考试”是可悲的,课堂是“小语文”,课外是“大语文”,新课改中的“综合性学习”为我们开启了思路。我们除了可以完成“综合性学习”安排的活动外,还可以配合阅读教学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如课外阅读交流活动、诗歌朗诵、竞赛、文学赏析讲座,对对联、讲语文故事等。活动不能只讲究形式,更应注重实效。
(3)挖掘课本资源。课本也可以成为写作素材的资源,如对现有课文仿写、补写、续写、改写、缩写、扩写、写读后感、写赏析性文字。台湾作家张晓风将古诗《枫桥夜泊》改写成优美的散文《永远的失眠》,诗歌只是一个引子,一个由头,作者展开大量想象,重新虚构了张继考试落榜后的见闻和心境。文章素材出自古诗,其内容又超越了古诗。依照以上构想,在讲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童趣》后,可以写几种作文:补写“我”鞭打癞蛤蟆时的动作和心理;仿照文中趣事,再补写类似趣事;扩写本文,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将它改写成优美的记叙文。
构思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立意、结构、谋篇布局、表现手法。
(1)抓好阅读教学,进行作文仿写。将阅读教学时时联系到写作教学,是作文教学比较省力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谋篇布局、详略、表现手法等,再仿照课文某一种构思特点,将其迁移到课外相关写作中,几乎每篇课文可以配一篇作文训练,因为每篇课文的写作亮点不同,教师可利用某一亮点,布置作文或作文片段。
(2)课外迁移拓展,写赏析类日记。课堂学习到了一些构思方法,为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学会运用,有必要让学生写些赏析构思一类的日记。教师可在课堂作业、课辅资料、测试卷中指定一些与课文类型相同的文章,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构思特点,写赏析性的日记。
要想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必须先进行描写片段训练。描写分为很多小类: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概括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又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每一种描写片段的训练,宜结合课文的描写特点,穿插到阅读教学中,即由课文引路,然后迁移拓展,这样比较省力。每一次训练着重解决某一种描写能力。片段训练之后,逐步过渡到篇章的描写训练,哪个地方宜多描写,哪个地方不宜描写,都要训练到位。
教师应对六册教材有全局性的计划,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应该训练什么方面,列一个作文训练序列表,每次解决一个训练点,训练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到九年级,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最终实现学生作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1)教师积极指导。教师指导分为写前指导和写后指导。写前指导指写前的作文专题讲座,即讲清本次作文训练点是什么及怎样写,有时也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打开学生思路,多向立意。写后指导即作文评讲课,结合每次训练点,指出学生作文中暴露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一般选出好、中、差三篇典型的文章,全班讨论其优点和修改点,然后四名学生为一小组交叉互改。
(2)师生互动修改作文。笔者一向反对全批全改,它不仅耗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而且很多学生不怎么看评语就把本子丢进抽屉,这样作文水平很难有提高。我的做法是用约两节课的时间浏览全体学生的作文,将本次作文出现的典型问题和闪光之处记录下来,并挑出好、中、差三本典型的作文以备用。我只在作文本上批A、B、C、A+为过关作文,是否过关只需看学生本次作文是否达到本次训练点的要求,不必要求选材、立意、构思、语言、标点样样过关。这样学生过关的机会比较多,其写作兴趣也可以被激发出来。
作文评讲课上,我又让学生小组内交叉互改,要求批改详细,根据教师评讲和讨论结果,写旁批和总批。旁批涉及字词句段问题,总批涉及篇章问题,批改后,批改人要签名以示责任心。本人接到改后的作文本,还要自改,自改包括对自己作文的评价和他人批改的再评价。教师给足课堂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修改。然后教师规定,凡不过关的作文根据修改意见重写,重写不过关的还要再写,直到写好为止,以引起学生对重写作文质量的重视。等到下次教师批改新作文时,教师翻阅学生的评语和重写的作文,并鉴定重写的作文是否过关。
这种师生互动修改作文的方式,既有教师的指导,又有教师和学生的批改,且以学生批改为主,还有部分学生的重写。我经过多年的实践,感觉效果很好。教师批改作文很轻松,为大量的作文训练提供了时间保障,学生的评语十分详细。这种批改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悟,重写作文就是要将这些自悟转化为作文水平的提高。只批改不重写,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通过十多年实践,重写的作文比初写作文质量高得多,学生重写的作文80%以上都能过关。这说明师生互动式修改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