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宝林(甘肃省兰州市六十一中学)
美无处不在,校园、大街、公园都存在着美,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当做审美客体。但美不是一种实体的、具体的存在物。美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审美能力也只能在审美活动中才能获得。欣赏活动充满了情感、想像和个人的感悟、理解。在这样的境界中,审美能力也就随之产生并提升了。我的具体做法分为三个阶段:
从学习结果看,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语文能力的不足仍十分明显。普遍情况是语言贫乏,知识面窄,见解肤浅,思维板滞。究其原因,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文化快餐的粗制滥造、媚俗文艺的泛滥流行,致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如阅读品味不高,阅读能力低下,阅读兴趣缺失,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总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尚未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新《大纲》的出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启用,倡导着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倡导着教育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倡导着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为语文带来了新鲜气息,为语文教育构预设了美好前景。
为了让语文教育走出尴尬的困境,我赞同“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这一认识。因为“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法国画家安格尔说过:“要拜倒在美的面前去研究美!”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世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美的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为此,我将语文教材分专题进行了整合。
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与情境和心境有关,因此,要培养审美能力,就必然要创设一定审美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审美情境之中,在学语文的特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审美教育,形成审美能力。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有二点:
壮美的景物高大雄伟、辽阔奔放、大气磅礴。从美学上讲,壮美表现在外在方面,高山大海,狂涛巨浪,风雪雷电,长空丽日,森林莽原,本身就带有壮美的特点。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种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的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曾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诗词中用相应的文笔来加以表现,就显示出一种壮美的风格来。在诗词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诗词的这种壮美风格,我的办法是“读”。可以分组读,集体读;可以范读,自由读;可以领读,跟着录音读。要求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掌握诗词节奏的轻重缓急,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词描绘的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理解诗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总之,要读出诗词的诗味、品出诗词的诗情。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种壮美的风格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最为鲜明。在教授这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酝酿好感情,放声朗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学生们带进了无穷的深秋境界,使学生们看到了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使学生们“读”出了一个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赤心的怦然跳动,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学生们得到了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熏陶,汲取了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词包孕丰富和引人想象玩味的美感,使他们得到极大的审美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那种崇高、那种威慑、那种昂扬奋进、那种激越壮阔,充斥胸怀,读得自豪,读得过瘾。现代诗词这样,古代诗词亦如此。
秀美的景物小巧妩媚,纤细柔和,清幽典雅。山泉小溪、春风明月、彩虹流霞,花卉鱼虫、鸣禽竹树,都具有秀美的特点。诗词中用相应的文笔来表现,就显示出一种秀美的风格来。在诗词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略诗词的秀美风格,我的办法是“画”。“画”的含意有多种:可以用语言讲述出来;可以用图画画出来;可以编织联想的彩衣,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它的意境。
(1)讲述
教师、学生均可讲述,或个人讲、或分组相互讲。如讲到秦观的《鹊桥仙》,词中织女华丽的锦衣,牛郎如飞的步伐,奇特神秘的鹊桥,白浪翻滚的银河,黑夜茫茫的夜晚,相会时迫切欣慰的心情,长久相爱的誓言……这些幽微纤柔、含蓄婉约的深层的秀美,通过维妙维肖的讲述,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可谓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2)画图
无论是抒情的诗词,还是叙事的诗词;无论是想象的诗词,还是联想的诗词;无论是虚写还是实写,都有一个意境。这些意境,都可以用“画”表现出来。如柳永《雨霖铃》中的景物描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当学到这首词的时候,我让学生在读懂词中意境的基础上,用图画把这首词的意境表现出来。
(3)联想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比联想更经常、更普遍、更大量的活动了。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在阅读中使用很广,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阅读和欣赏。如讲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让学生们静静闭上眼睛去联想,去感受作者厌恶官场、辞官归家、回归大自然的静心之美;去感受作者笔下幽雅恬适、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之美;去感受作者高洁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思。联想为学生们提供了形象思维的巨大空间,为学生们学习知识提供了畅达的通路。所以,任何一篇秀美的诗词都是联想的精灵编织的绚丽彩衣。
总之,壮美给人的感觉是崇高、是威慑、是昂扬振奋、是激越壮阔;秀美给人的感觉是温暖,是轻松,是陶醉,是细腻,它们从不同角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更强的审美魅力。我用这种方法来教学这些诗词,学生不但了解到作者写景的有情有序有法,而且还领略了作品语言的美、意境的美。
审美创造是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是美的产生过程的深切体验。在审美创造过程中,人们能得到特有的审美愉快和享受。要想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走一条自觉自愿、持之以恒的实践之路。审美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
以往的阅读欣赏满足于分段划层、落实“知识点”这些简单的物质层面上,特别是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师激情盎然地讲解,学生无可奈何地记录。结果是学生能回答字词问题了,也能翻译了,可是,对整个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知之甚浅,课文文学审美的魅力被另置一旁,文章的美妙之处、精髓之处,都无从领会,最后导致提起文言怕文言,背起文言恨文言的现象,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篇章语言之美如简洁、凝练、生动、传神、形象而富表现力,思想之美如深刻、睿智、灵动、富哲思理趣之妙,是用翻译教学无法尽极其美的。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学习古文,贵在会意”的精神,注重诵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体验,这样,学生更能在饶有趣味的学习中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在文学的殿堂与思想的美餐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自由随笔可以作为主要的训练形式。写作时,体裁题材不限,可长可短,可诗可文,可议论可记叙;可以是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的评介赏析,可以是对一个文段一个句子的品味咀嚼;可以是课文学习时意犹未尽的延展生发,可以是对身边生活的精彩捕捉;可以是人情世态的窥探与思考,时事热点的有心关注,也可以是自我天地的心情写真。因为有阅读作保障,学生的源泉不枯竭,也因为阅读带来几许思考,生活中就有丰富的素材可以入文。因此,小小的随笔本,唤醒了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命、对于世界的感觉,他们自由驰骋,尽情挥洒,加上不定期的随笔精华交流,学生的写作热情大增,读与写交相辉映,构成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还可以在审美教学中,选好审美的话题。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美,要教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可以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史学家劝人为真,教育家劝人为善,艺术家劝人为美。阅读审美教育要兼有三者之长,既劝人为真,也劝人为善,更劝人为美。这应是我们所追求的在阅读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参考资料:
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宗白华《美学散步》,北京大学出版社。
3.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