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立海
据对各省市61份中考语文试卷的统计,有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考查的占41份。综合性学习试题依据现实生活设计问题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语文能力。这样的试题鲜活有趣,灵活多样,是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最具活力的亮点。
贴近学生生活,设计具体活动,体现参与意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共同追求。从情境看,选材涉及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他们在家庭、校园、社会有所接触的真实生活,是他们在生活中的具体应对与主动作为:家庭交流,师生对话,同窗互助,演讲比赛,召开班会,采访他人,主持活动,社会调查,筹划方案,探究因由,关注热点。例如:甘肃兰州市题,在“凡人善举、和你一起”活动中给爱心志愿者服务团队取一个简洁而富有创意、含蓄深刻的名字,并说明理由;山东德州市题,某网站为出征伦敦奥运会的中华健儿加油壮行,举行对联征集活动,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陕西省题,在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活动中,用仿句的方式概括两则书法小故事。这样的试题充满时代气息,富有生活情味。
不少试题强调地方特色和当地真实开展的活动,立足于让考生关注家乡,关注身边,在家乡文化中学习语文,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例如:北京市题,参观“北京水资源”专题展览,根据展览材料提取相关信息;江苏扬州市题,阅读关于“板桥道情”的讨论帖,回答有关问题;贵州铜仁市题,就本市开展“整脏治乱,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的问卷数据统计,得出明确的调查结论;湖南怀化市题,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形成一则“怀化精神”的表述语;四川广安市题,结合“5·12”汶川地震四周年纪念日活动和防灾救灾大演练,拟写宣传标语,拟写新闻导语。诸如此类的试题,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取材于正在发生的火热生活,正所谓语文原本就在生活之中。
有些试题直奔“语文”学习的原生态。例如:潍坊市的“善待汉字,热爱母语”活动,浙江嘉兴市以汉字学习为主题的“汉字起源”“汉字风采”“汉字传承”板块设计,江苏南京市的“墨韵·书香”学习活动,浙江宁波市的“书香宁波”活动。内容直击学生在语文知识积累、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的考查,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与典型的示范价值。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绝大多数试题的立意都体现了《课标》的这一精神,强调青少年的社会角色意识与担当精神,要求他们投入生活,积极参与,主动作为,服务他人,贡献智慧,解决问题。有的试题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有的试题强调合作精神,有的试题强调在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请你积极参加”“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请你帮助解决”“联系你的生活,谈谈你对……的理解”,这样的题干表述十分常见。可以说,试题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得到了很好的整合。
综合性学习试题贴近生活,能够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因而充满无限活力。但从考试的角度看,取材生活设置情境时,如何把握中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力所能及地完成相关任务,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综合性学习,是开放的、多元的,提倡的是语文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学习内容更加丰富,不同的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所接触到的生活情境是千差万别的,所收获的东西也显隐不一,评价也是不好定性定量的。但是,试卷上的综合性学习,试题如何呈现,活动情境如何设置,则要讲究“零”距离。
一是生活情境要“真实”。当然,试题所依托的生活情境是虚拟的,但虚拟的情境应该是中学生实际生活中曾经的、熟悉的、可能的,考生能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的,考生在这种“真实”的活动中,能展示自己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语文能力。活动不能是陌生的、遥远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江西省题,让学生以戏剧社一名成员的身份在与英国学生进行戏剧活动交流中完成相关任务,有点让考生勉为其难。浙江衢州市题,以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背景设计活动,也是考生相对陌生的。
二是内容选择要“贴近”。综合性学习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重庆市题,“我是小小主人翁”主题活动中有三则材料:“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英雄事迹”‘欧冠赛中德国足球队长临战恐惧”“里根评价挑战者号失事罹难的航天英雄”,这些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的。这样的试题,难以引领师生在乎时教学中注意落实《课标》的相关要求。
三是活动设置要“合理”。有的综合性学习试题有活动板块之名,无活动内容之实,流于皮相。例如湖北恩施市题,列出了一系列的文字材料,要求对内容要点进行概括,这实际上是阅读题,而不是综合性学习试题。
另外,情景设置应该考虑到公平性,对每一个学生都不构成障碍。四川成都市题,就“如何为住宅区命名”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建议。从对活动背景的了解情况看,有的考生可能熟悉,有的考生可能不熟悉。让不熟悉住宅区为何物的考生去提出命名建议,有点欠妥。
语文教育,向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语言观:将语言看做是一种客观的、规则化的符号系统,谓之形式主义的语言观;将语言看做是某种具体社会语境中的灵活应用,谓之功能主义的语言观。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正在经历着由形式主义语言观向功能主义语言观的转向。巢宗棋先生认为,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实用的语文运用和审美的语文运用(《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对话》,《语文建设》2012年第3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努力方向应当是实用的语文运用。从这一角度看,彰显语言运用能力,瞄准考生语文素养,指向语文积累考查,有着十足的“语文味道”,是2012年大多数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共同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安徽省试题做些具体分析。
校团委开展以“我与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校园门口的绿化区经常被踩踏,同学们觉得需要立一块牌子,提醒人们爱护花草。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四个,组成对偶句,作为牌子上的宣传语。
行人 花草 文明 爱护 踩踏 绕道 彰显 含笑
(2)为了以实际行动美化环境,九(1)班参加了植树活动。班级向学校总务处借了36把铁锹,8个水桶。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给学校总务处写一张借条。
(3)组织社会调查之后,校团委举行“我看环保”的演讲比赛。下面是李华同学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刚才,我已列举出种种破坏环境的现象和事实,大家从中可以看到破坏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那么,________我认为,首先,人类必须增强环保意识,其次,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的方法,第三,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为环保贡献力量。
①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过渡自然。
②“采取有力的方法”这句话存在搭配不当的毛病,可将“_______”改为“_______”。
③画线句中,有两处逗号应改为_______号。
这道试题的考点在于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解决写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应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考某种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则。语言知识和规则的考查以语境语用为目的。“我与环境”主题活动是一个具体的语境,在这个语境中命题,根本取向就是语用,是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第(1)题考查运用对偶知识拟写宣传语,而不是考“死的”修辞知识。第(2)题写借条,考查学生实际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应用文写作,涉及物品数字大写正确、应用文的格式,进行综合语用能力考查,设题的思路是正确的也是巧妙的。第(3)题的考查更加巧妙。三个小题分别考查了文法、句法和标点运用。整体上看,语用能力是考查核心,而且是综合考查。
就实用的语文运用而言,各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功能主义的语言观。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解决阅读和写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交流过程中根据需要确定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作恰当的应对;根据话题,作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的提纲,做到有观点,有条理,有说服力;根据活动内容或问题,搜集有关信息,整理分析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或假设。试题呈现方式不一,但大体上与安徽省试题异曲同工。试题的问题指向和能力定位,注重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听说读写综合考查。综合性学习中的阅读主要是“非连续性文本”,它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如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等,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在41份试卷的综合性学习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十分抢眼,表格阅读出现9次,漫画与图片阅读出现6次,阅读网络跟帖与手机短信出现4次,阅读口语交际片段实录出现5次。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阅读能力,2011年版课标也新添了这方面的要求。
在一定语镜中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看学生是否会听能说,传统的语文试题难以考查,综合性学习试题却一展所长,体现了语文的实用性。命题者设计种种情境,让考生为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事务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沟通:演讲比赛,节目主持,参加活动,采访提问,师生交流,家人对话,同窗谈心,路人对答,友善提示……要求考生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能够有目的地倾听,能够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要求、见解,如安徽题的第(1)(3)题,这样的试题值得肯定。
第二,以“双基”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考查。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主张“不要通过枯燥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主张“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于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综合性学习应运而生并登堂入室。《课标》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就近几年的综合性学习试题看,考查的基本思路之一是探索如何让语文教育走符合学科属性的本真道路,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趋向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今年的综合性学习试题在这方面有所强化,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紧抓校心不偏离,争取综合效益不偏废。主要的设题形式有:规范书写汉字,修改错别字;辨别选用词语;推敲标点;仿写句子,拟写宣传语,运用修辞方式造句,修改病句;拟写标题,写过渡句,写一段话,写应用文;对图表内容进行内容转述或信息提取,用所积累的语文知识填空、简答,等等。既注重积累、运用,又注重探究、创新,题型有差异但纷呈语文精彩,都是考查考生能否在语文实践中把握语文、运用语文。
毋庸讳言,也有一些综合性学习试题弱化了语文学科属性,语文味道比较淡薄。试题立意的着重点是考查考生的活动设计能力,指向的是“活动”而不是“语文”。例如:广东湛江市题,在积极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学校决定开展一项活动,请你拟一个有“活动主题”“活动方式”的方案;湖北武汉市题,准备进行“留守儿童现状”问卷调查,请你帮助设计一个调查问题;黑龙江绥化市题,九年级学生要举行生活技能比赛,请你为比赛设计几个项目。我们知道,一张语文试卷不可能涉及考生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只能择取体现学科本质属性的部分加以考查,同理,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也不能兼顾到综合性学习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只能考查其中的语文特质十分突出的东西。进行活动设计只是一个走向语文学习的平台,其旨归是考生在活动中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特别是语文考试,像策划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这样的内容,最好是在题干述中呈现给考生,让考生在完成任务中表现语文素养。反之,则有点舍本逐末了。
还有一些试题,要求考生向当地政府提建议,表明对某种现象的看法与态度,其中要答的内容多涉及考生的生活知识、即兴感想、动手操作能力,相关的语文能力要求似有实无,混淆了语文课与思想品德课、历史课、活动课的区别,使语文学科界域模糊,目标游离,内容庞杂,泛语文、非语文倾向十分明显,甚至于完全不像语文试题了。这样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