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庆宾,吴胜和,柳广弟,詹亚力,王贵文,岳大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于2010 年6 月正式启动,它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企业培养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能否顺利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自成立之日起就与石油石化行业密切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取得了诸多成果。当前石油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对石油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上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自2003 年起,学校与石油石化企业密切协作,积极探索了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地质工程专业统一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在学生入学后,学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和用人合同,根据石油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加特色课程,学生到企业进行工程培训、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毕业后到合同单位就业。
2010 年国家启动“卓越计划”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出了实施“卓越计划”的全方位配套的工作方案,并与克拉玛依市政府联合成立工程师学院,创造性地开始研究和实践政产学研合作的本科卓越工程师才培养模式,为实现卓越计划预期目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有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强大的基础保证,该专业2007 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其支持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994 年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第2,目前该专业拥有专职教师105 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 名,“973”首席科学家1 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 名,国家教学名师1 名,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地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目前构成了以国家精品课程“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石油地质基础”为核心,多门北京市级和校级的精品课程为支撑的课程体系。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拥有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平台;2012 年油气勘探与开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批准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 年地质工程专业又首批进入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这些都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培养目标
针对石油行业的特点,依据国家对卓越工程师的要求,我们确定了地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学校与相关企业(克拉玛依油田、大港油田等)建立校企联合工程实践平台。通过企业1 年的学习与实践,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创新性思维,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工程研究、工程创新及良好的工程综合能力,拓展组织管理能力、交流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为以后硕士阶段学习或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学生培养、就业及企业人力资源选拔的有机结合。
2.培养要求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石油行业特点,对地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工程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1)职业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剖面丈量、描述及地质填图方法;熟悉地质录井方法,了解地震、测井、测试等资料的现场录取方法,了解钻井、开发生产等流程;掌握油田地质评价、勘探部署、开发部署、井位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熟悉行业技术标准;掌握各类地质图件的制作方法和工业制图标准;了解油气田地下地质评价所使用的主流软件,具有基本使用能力。
(2)职业道德方面。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地质工程领域职业行为准则,忠于职守;具有一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法律意识,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按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对于石油石化行业的“铁人精神”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具备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环保意识;具有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与能力。
(3)职业素养方面。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自觉性、良好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能够自我控制、换位思考,灵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能以书面和口头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外语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够使用专业语言进行工程技术交流,具有运用外文文献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满足从事地质工程领域工作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工程创新方面。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知识更新的意识,能够追踪专业及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自觉拓展专业领域;具备在工程实践中自我学习、总结经验和归纳提升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地质工程项目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基本能力。
为了完成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学校与企业一起为学生制定了企业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企业授课、企业实训和毕业设计三个部分。
1.企业授课
聘请具有丰富现场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给学生授课,课程设置紧密结合油田现场实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共设计了6 门课程,主要包括:录井地质、地层测试、地震资料解释大作业、测井资料解释大作业、油田勘探部署、油田开发方案设计。授课内容与企业实训相结合,穿插进行。油田勘探部署包括油气勘探理论、油气勘探方法、油气勘探部署的原则、流程、方法和油田实例;油田开发方案设计讲课内容包括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方案的编写、开发方案设计实例等。
2.企业实训
学生在油矿现场进行体验式学习,包括:地质录井、地层测试、测井资料采集和处理与解释、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与解释、采油作业等。
(1)地质录井(企业课程,3 周)。各种录井方法的原理及现场操作,包括岩心录井、岩屑录井、钻井液录井、钻时录井、荧光录井、气测录井及综合录井等(1 周);岩心描述与解释(1 周)其他录井资料的地质解释(1 周)。
(2)地层测试(企业课程,2 周)。主要地层测试方法的原理及现场操作,包括钻柱测试、电缆测试、试井、产吸剖面及井间示踪剂测试等。地层测试资料解释。
(3)测井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3 周)。了解石油测井类型、不同类型仪器的工作原理,深入了解测井资料采集方法,包括裸眼井测井(声波测井、电法测井、磁法测井、放射性测井等)与生产测井(硼中子测井、碳氧比测井、吸水剖面测井等)。其中现场认识实践(1 周)。测井资料解释大作业(企业课程,2 周),包括砂体、沉积相、储层参数、含油饱和度、油气水层解释等,熟悉测井资料地质解释的方法及相关软件系统。
(4)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4 周)。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包括地震资料采集仪器车、检波器、野外部署方法(现场认识实践,0.5 周)。地震资料处理(现场认识实践,0.5 周)包括常规处理与特殊处理(流程与软件系统);地震资料解释大作业(企业课程,3 周)包括地质构造解释、储层横向预测等,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思路、方法和相关软件系统。
(5)采油工程与工艺(现场认识实践,1 周)。油田开发方案与开发井网:了解新区开发方案、老区开发调整方案的编制,了解开发井网、各种开发井的类型(注水井和采油井等);采油和注水设备:了解不同类型采油设备(抽油机、有杆泵、电潜泵)的主要构成部件及工作原理;地面注水装置(注水站、配水间、注水井井口装置)及工艺流程。三次采油设备及流程:了解三次采油的类型(聚合物驱、热力驱、微生物驱等);了解三次采油所需的特殊设备及材料及三次采油中的污水处理工艺。油气计量与油气集输:了解油气计量设备、油气集输管网、相关控制装置等。
3.毕业设计环节
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的研究兴趣,在企业工作站中为学生配备具有工程师以上资格的现场导师,校内导师配合完成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选择现场实际问题,并在工作站开展选题、开题、设计、中期检查、答辩等工作。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能够针对现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实际的工作。
与克拉玛依政府及其驻地企业联合成立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作为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基地之一,是我校对突破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瓶颈进行的有益探索。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一是政府有力介入,即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有效解决学生到企业学习期间衍生的相关问题;二是学校派出专职人员到当地政府或企业机关挂职,相互加深了解,短平快解决企业与学校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平台建设的思路
以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通过强化企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系统观、集成观和大工程观,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通过政府主导,学校、企业和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建设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搭建各层次人才培养的公共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探索由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基地管理机制;改革学校师资聘任和考核模式,形成企业和学校合作建设师资队伍的模式。
2.平台建设的内容
开展本科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是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专业硕士教育(主要是论文及工程实践环节)。学校根据市政府及当地企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卓越工程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培养方案,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本科生,进入工程师学院学习和开展论文工作。
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在政府、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下,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特别是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学历层次相互衔接的一体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建设“国家工程教育中心”。
3.组织机构
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实行由学校工程师学院、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实习指导小组构成的三级管理机制。
学校工程师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成员由市政府、中国石油大学以及部分驻疆企业的领导担任。董事会是工程师学院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须定期(每年)召开董事大会,研讨解决办学中的各种重大问题,包括学院的整体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学院管理等事宜。
4.教学管理
(1)培养方案的制订。
首先,成立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小组,负责制订和修订培养方案。小组成员由工程师学院教学管理部、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学校拟安排承担实训指导任务的各专业主要教师代表,企业拟安排承担实习指导任务的各专业主要工程师代表组成。
其次,工作小组根据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原则及整体框架,制订企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和企业实践教学大纲等。
(2)教学任务的落实。
首先,学校教务处确定每年实施企业培养方案的专业、学生数量及学校指导教师后,向工程师学院教学管理部下达教学任务。
其次,工程师学院负责将教学任务落实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基地和各企业工程教育中心。
第三,实习环节,各企业工程教育管理中心将任务下达给车间、研究机构,确定车间和研究机构的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直接与车间指导教师一起根据企业实践教学大纲,落实实践教学任务。包括实习岗位的确定;对学生和学校指导教师进行安全、劳动纪律教育等。
毕业设计环节中,企业所属研究机构根据其自身研究条件和学生数量提供拟向学生开放的科研课题,然后,学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选题。
第四,实施企业实施方案,或根据毕业设计选题结果,企业工程师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提供条件,并进行指导,学校指导教师配合企业工程师开展相关工作。
企业实习或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一起定期协商解决实习或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学生的日常管理。
由学校安排的带队教师、指导教师队伍负责学生的日常教学及生活管理。工程师学院和企业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为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提供或者协助联系食宿地点。
学校选派的带队教师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日常事务管理。负责组织学生按照实训基地和企业的要求,接受安全教育,统一着装进入实训、实习场所,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负责学生考勤、成绩的记录及向学校的反馈等。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选派的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一起指导学生选题和研究。
工程师学院对于在实训中违纪的学生报学院学生工作部按照学院规章制度处理。
企业选派的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和学校指导教师进行劳动纪律教育,与学校指导教师联系,指导学生实习。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选派的指导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企业的实际生产设计和研究课题,指导学生研究。对违纪学生报企业实践教育中心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处理。
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为此,学校从师资引进、培养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提升师资队伍的工程经验。
对新进教师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拟招聘的师资需先进入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做师资博士后,进行2 年科研、教学工作训练,这为学校储备了大量具有工程经历的后备师资。
对青年教师实施助教制度。在助教期间,“设置实习环节的理工科专业的青年教师须参加一次本专业(学科)学生实习(实践)指导教师工作”,以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鼓励教师开展工程研究,积累工程经验。2010 年学校年科研经费近6 亿,其中50%以上是工程研究课题,这不仅为石油石化企业解决了大量工程难题,也为教师工程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特别是我校直接在石油石化企业建立研究实体,如“塔里木研究所”,“准格尔工作室”等,直接为学校储备了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队伍。
面向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学校一方面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来校授课,来弥补学校教师工程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将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企业导师,直接聘为学校教师,增强了企业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目前,学校正在努力探索出一条培养适应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之路。学校始终以面向国家油气资源战略需求为导向,践行“精品+特色+开放”的办学理念,坚持政、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办学模式,从培养模式改革、培养计划修订、师资队伍储备、校内外工程实践教育环境建设等方面有条不紊地实施卓越计划,依托石油石化行业,与企业共同努力,以期为石油石化行业培养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善于对外合作交流的卓越工程师。
[1]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11-13.
[2]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4-6.
[3]张韦韦.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教育与职业,2010,(19):20.
[4]龚克.关于"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5]谢庆宾,朱筱敏,柳广弟,等.加强质量工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地质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12,(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