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海萍 陈新江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4)
《病原生物与免疫》等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相关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支撑课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从课程内容的结构、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总结。
过多的基础医学课程群 各专业主导制定的课程体系中,每个专业有各自的基础医学课程群,以病原生物与免疫为例,设置的课程有护理专业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美容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医学营养专业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基础;公卫专业的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在强调自身专业特点的同时,忽略了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和认知规律,也忽略了有限的基础医学教师资源,导致了各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名称不同而课程目标基本一致,没有真正体现课程目标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导致了课程管理上的困难。
单一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班教学是指教师直接讲授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对于部分理论性强的基础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过多的说教式教学,使学生变得被动和依从,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进程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教学情况评估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与临床岗位密切联系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概述、细菌、病毒以及免疫基础,课程面向刚入学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在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反映病原生物内容繁杂零乱,免疫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学习压力大;而教师反映学生不重视基础医学课程,教得辛苦。
(一)改革思路
按照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取舍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内容;以职业活动为主线,按教育教学的认知规律编排课程内容,形成与工作过程相适应的课程组织形式;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案例教学、传统讲授教学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且横向以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完善主体教学,建立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改革实践
1.构建基础医学平台课程。以职业导向,内容够用、实用的高职课程观为出发点,基础医学教师参与各专业团队的岗位群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分析并理出后续课程和岗位能力需要支撑的内容。如医学美容专业提炼出与美容药物、临床医学概论、皮肤美容技术、美容外科技术、护理技术概论等后续课程中相关的知识应用点,化妆品污染引起皮肤感染、美容手术引起感染或传染的微生物以及如何防止美容手术操作中的感染、消毒灭菌的原理和应用等专业技能素质。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现支撑各专业的基本核心内容是相同的,即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的分布;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菌群失调;消毒、灭菌、无菌和无菌操作;物理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感染的来源及类型等;以此构建平台课程《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内容编排根据临床工作过程和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细菌、病毒等以感染途径为主线进一步整合,整体形成病原生物总论、病原生物各论和免疫基础。同时,每个专业需要突出的针对性强的知识内容形成扩展性的学习专题,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功能将其强化。目前,护理专业消毒灭菌与院内感染、超敏反应疾病与防治,医学营养专业病原生物与食源性疾病、免疫与营养,医学美容专业的体表微生物分布、皮肤免疫功能与美容,公卫专业病原生物预防与疫苗等已经设计成网站学习专题,由课程组教师负责每个专业开设特色专题讲座;要求学生选一个小专题,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网站专题和文献检索,完成一份读书报告;每年开展综合性应用型知识竞赛等来强化专业针对性知识的应用,使病原生物与免疫既对各专业起广泛的支撑作用,又实现与专业目标的对接。
2.实践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学模式可直接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进度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病原生物的“总论”内容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而对于刚入学的95%以上(5%为三类生)具有形象思维为主的高职新生,在病原生物的总论教学中引入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内容与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内容重新组合,融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于一体,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可利用职场化的实训基地实验室,第一次就带学生进实验室实践“细菌分布检查与培养”,循着细菌在哪里,细菌长什么样,与人类如何相处等一系列的实践探究中达成基本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目前,“理实一体”主要集中在病原生物总论。
教学进入病原生物各论阶段时,教学内容点多面广、容易混淆。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形态和生理机能医学知识,在每周只有一次的教学安排等前提条件下,适时地引入案例教学模式。以岗位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铺展课程教学线路:真实的典型病例(图片或文字案例)→问题展示→学生思考→由教师导出教材及辅助资料范围→讨论分析(问题的根源、解决的方法等)→点评讨论结果→达到教学目标。可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案例论证,使学生触类旁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直接的作用,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目前,案例教学主要集中在病原生物各论。
而免疫内容主要是免疫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以多媒体辅助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学校的校园网资源构建辅助的网络自主学习资源,形成主体与辅助、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紧密结合起来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功能。基于自主学习的智能化教学资源如同步学习资源、标准化的考核评价和网络智能在线考试系统已经建成;智能化的互动界面引入情境化的学习案例替代简单性的描述,易于学习和理解。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借助网络智能在线考试系统,及时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在查漏补缺时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丰富的同步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自我测试后立刻找到相关学习资料,通过自学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由原先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够经常检测自己,并主动学习。教师则成了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协作者。
改革成效 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提示学生的接受度是肯定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协作交流和思维拓展能力。2011年的合格率达到了99%,更多的学生表现出愿意与教师交流和探讨,改变了以往只有到了期末才有个别学生来找教师求助的现象。网络讨论、短信平台、课间讨论的参与人数与日俱增,学生间的讨论也增加了学习的快乐和同学的友谊。作为支撑多个专业的基础医学平台课程,改革后的课程目标包含基本的基础目标和对各专业能力培养支撑性强的应用性目标,既具有基本医学知识,又强化专业特色内容,是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研究的成果之一。依据职业活动特点和前后知识的继承关系编排课程组织形式,其中病原生物各论以感染途径把细菌和病毒等进行了整合,有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而在基础医学课程课时压缩、大班教学难度大的背景下,以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特点为突破口,结合教学进程,实施了多种教学模式,并且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有助于课外辅助的自主学习。由此构成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单一向学生传递的教学活动,出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改善了病原生物与免疫课时减少与教学效果提高之间的矛盾,也为其他基础医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深化改革的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也遇到了一些 “瓶颈”。开展案例教学需要形成典型性、针对性案例。只是单纯地花时间讨论难以解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好问也使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与课程改革相应的评价方式仍然难以突破,考核内容和比例虽有改变,增加了过程考核的比例,如实践操作能力、课堂参与表现、专题读书报告等,但区分度还不够,更加合理有效的考核内容和指标还在探索中。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双师”素质的培养。面对多个专业,我们提出了建设“多重素养”课程组,一方面专业教师引入课程组,同时基础教师融入行业岗位实践,增加岗位需求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便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病原生物与免疫等基础医学课程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有力支撑部分。
[1]王维金.运用教学模式 推进课程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7):64.
[2]伍建桥.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8):91-92.
[3]李永芳,唐瑜菁,齐冰,等.细胞生物学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8,25(2):69-71.
[4]童旭红.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适用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