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寿田,钱剑林,唐蓉,钱兰华,汪成忠,顾国海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利用校内外多种资源,在校内建设的具有生产功能,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训基地。建设一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升高职教学质量和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的基本环节和重要举措。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具有百年历史的园艺技术专业,作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在挖掘深厚历史底蕴的同时,经过多年积极改革和锐意创新,并结合长三角地区园艺产业发展,立足“校、政、行、企”多方合作,在“六园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建设之路。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入,学院以具有百年历史的园艺技术专业为主体,坚持“以服务赢得信任,以信任促进合作,以合作实现共赢”的合作办学理念,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在园艺技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教学任务承担和教学场所提供等方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特别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按照搭建1个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强化6项功能(学生实训、创业、职业培训鉴定、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生产经营)、实现2个目标(高素质技能型园艺人才的培养和创新科技为农服务)的建设思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真实产品为目标,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模式的大胆创新和实训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践,逐步形成了融实训、创业、职业培训鉴定、科研开发、技术推广以及生产经营6大功能于一体,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园艺技术专业“六园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生产操作技能的训练提供场所[1],因此,根据园艺技术专业对职业岗位的需求,学院在相城科技园建立了与园艺技术专业职业课程相对应的蔬菜、花卉、果树、盆景和草坪等生产实训区,并配套了塑料大棚30个(面积6000m2)、现代化温室3个(面积18 000m2)、果树生产基地150亩,从而可同时进行蔬菜、花卉、果树等生产性实训。
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作为江苏省创业示范专业,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更为了促进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够自己创业,学院在科技园开辟了面积达6000m2的创业区,专门用于有创业需求的学生,主要针对园艺植物的生产及销售,其产品严格按照科技园的要求与标准进行生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农民工、退伍军人等)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基地。[2]为了做好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以花卉工、蔬菜工、果树工为主体,兼顾绿化工、育苗工等工种,在科技园内建立了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区。区内建立了种质资源园(用于培训和考核园艺植物的识别技能)、园艺植物生产园(用于培训和考核园艺植物从育苗到定植的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能)、园艺植物应用园(用于培训和考核对园艺植物的应用技能)、植保中心(用于培训和考核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每年参与培训和考核的人数均在300人以上。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平台。[3]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师资力量足、科研实力强等优势,让园艺技术专业骨干教师担任生产管理和技术负责人,主持或参与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开发、企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开发等项目,着力提升教师科研与生产实践等能力。另外,让学生参与这些课题,使他们可以学习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教师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每年申报和立项相关课题20多项。
通过产学研服务地方经济,为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是提升高职农业教育社会效益的有力体现。[4]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生产设施、技术等优势,为企业提供“三新”的开发、示范和推广,通过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以生产促进教学,将教学融入生产实践,通过将“三新”在技术推广园的示范推广,强化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服务区域农业发展的功能,彰显学院“励志耕耘一枝花,树木树人惠三农”的办学特色。
为了充分发挥校内实训资源的最大效益,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实训基地的经济效益,学院在科技园建立育苗中心、花店、蔬菜销售部和果品销售部等,承接企业和社会上的一些生产任务如蔬菜育苗、草花生产,同时可将科技园生产的一些产品进行销售,学生从中可学到园艺产品的生产技术和营销技术,并让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提高其吃苦耐劳精神。
园艺技术专业一直坚持以服务长三角园艺产业为宗旨,以高素质技能型园艺人才培养和科技为农服务为目标,不断探索和实践园艺技术专业“六园一体”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喜人成效。
1.学校主导模式。学校主导模式是指学校作为投资主体,通过自筹资金方式建设,由学校运用市场机制运行,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学生实训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5]在这种模式中,实训基地在生产、经营和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有三种形式。
校办企业模式。如苏州星火园艺有限公司,它是以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师资为核心,由学院自筹资金,注册成立的校企一体、教学做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承担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并且面向园艺市场需求承担园艺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养护以及园艺机具、农药、肥料、草坪等生产资料销售和售后服务。该公司的成立,有效解决了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学生生产性实训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公司对外积极承接社会生产任务,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按项目共同完成,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工学交替的真实生产性实践中学习,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教师实践能力也迅速提高。
技术服务模式。它是学校利用师资、技术和生产条件上的优势,成立服务机构,在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的同时,完成对学生实训的一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类型。如学院成立的蔬菜研究所、花卉研究所以及常绿果树研究所,就是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成立的一个技术服务型机构,主要从事蔬菜、花卉和果树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对外技术服务等工作,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完成生产性实训任务。近三年已经承担省市级30多项技术服务项目,如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院县结对以及院区结对等。将学院的科技成果在长三角地区进行了示范推广,不仅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且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创业孵化模式。学院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开辟创业园,鼓励学生或毕业生留校创业,创业公司可成为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基地。如苏叶绿化养护有限公司就是由在校生徐忠界同学创办的,该公司主要从事草花、盆花、草坪等生产和养护等工作,每年接收近150人进行生产性实训与创业实训。
2.企业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及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人员,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6]这是学院近几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有二种类型。
企业经营模式。它是由学校有偿提供场所及生产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吸引企业来学校创办生产性经济实体,实行企业自主经营、自行管理、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在开展生产经营的同时,承担学生的生产性实训任务。如苏州新天园艺有限公司就是这一类型,该公司既从事高档盆花的生产,也承担学生盆花周年生产生产性实训任务。
企业资助模式。它是以企业投入为主的一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类型,通常是企业为了支持高职教育,推广和宣传企业产品以及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以无偿赞助或以半赠送的形式向学校提供企业生产资料。企业为学生生产性实训提供平台,学校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而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如苏州苏农园艺景观有限公司,在学院投资建立的观赏植物生产实训基地,该基地既是该企业观赏植物的生产基地,又是学院学生观赏植物生产性实训的基地。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特色之一,是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而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平台与载体。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下设设施园艺、蔬菜、茶果等方向,为了充分发挥“六园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开展了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1.“2+1”教学体系。“2+1”教学体系是在园艺技术专业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拓展实训基地功能的背景下产生的。该体系是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安排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最后一年到校办企业或校企合作企业,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学习综合技能、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任务,从而获取真实生产中所需要的实践知识和职业能力,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在这些企业就业。这种教学体系校企融合度高,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职业课程、讨论教学内容、确定生产实训项目、编写教材和参与学生管理等。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及其下设的设施园艺方向就采取“2+1”的教学体系。
2.“工学交替”教学体系。“工学交替”教学体系是针对苏州地区常绿果树和碧螺春茶叶两大园艺特色而实施的(均为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007年,经过广泛调研,结合苏州地区园艺产业特色,在园艺技术专业下增设茶果方向,并探索“工学交替”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是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并在第一学期的期中(10月底~11月底)、第二学期的期中(3月底~4月底)各安排一个月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习;第二学年的二个学期,各有半个学期在校学习、半个学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专业生产实习;第三学年均安排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这种教学体系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功能,而且工学交替进行,因此,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学习、工作,熟悉企业的环境及工作流程,了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1+1”教学体系。“1+1+1”教学体系介于“2+1”教学体系和“工学交替”教学体系之间,它主要是针对园艺技术专业蔬菜方向的。它是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并在2个学期中分别安排近1个月的认知实习和生产劳动;第二学年全部安排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办企业或校企合作企业),采用理实一体化形式,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第三学年,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这种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分段式教学,保证了实践和理论的同步进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专业认知实训教学模式。新生刚入校时,对园艺技术专业究竟是什么、将来的就业方向是什么以及园艺企业工作环境以及实际生产均不了解。为了加深新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前期主要为军训),安排1个月的时间,组织学生到长三角园艺龙头企业参观,参加企业的简单生产劳动等;在第二学期也会安排1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参加企业的生产劳动。这一模式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园艺专业和园艺企业,了解企业环境,体验企业文化,为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做准备。
2.专业生产实训教学模式。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开始,学生已经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针对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中的某个生产环节,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企业的生产实际,制定生产实训项目,在基地或企业生产一线完成生产实训项目。
3.专业顶岗实习教学模式。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由教研室安排学生,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长三角地区园艺龙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与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参加企业的各种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中去。在顶岗实习期间,很多学生已经有就业意向,属于准就业状态或见习期,且多为带薪实习。
4.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毕业实习教学模式一般是最后一个学期,主要由学生自主联系有就业意向的企业。毕业实习期间,很多学生已经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学生以准员工或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等。
1.理实一体化教学。针对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核心课程如观赏植物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等,全部要求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并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开展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做到生产现场与教室合一、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师一边讲一边进行演示,而学生则一边学一边做。课堂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脱节。
2.项目实训式教学。项目实训式教学是针对园艺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专项实训而采取的一种实训形式,主要安排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实训项目主要选择课程内容中的某个环节,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在真实的一个生产环境中进行项目的实施,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实训式教学贯穿了项目教学法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实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及沟通门交通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7]
园艺技术专业“六园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随着学院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壮大的,并且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创新科技为农服务两在目标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基地功能上得到了有效拓展,但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学院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视,在资金、设备、人力上加大投入,但基地建设与园艺技术专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核心课程的结合程度存在一定偏差,导致学生生产性实训比例不高,模拟性实训和仿真性实训占较大比例。针对这一问题,近几年,学院积极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结合园艺产业发展,新建了蔬菜、观赏植物、果树、园产品贮藏加工、盆景、草坪和园艺设施等理实一体化教学园,并配套建立园艺配售经销店、花艺展示和培训中心、植保中心以及茶艺培训中心等,在深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增加生产性实训比例的同时,提升了基地生产性实训的功能。
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主体为学校,造成了基地经营管理存在较多问题,管理成本高,经营效果差,技术更新慢。而通过引进企业入驻,虽然有利于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但由于企业追求的是利润,而学校追求的是学生质量的培养,双方缺乏互惠共赢动力,致使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近年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学院倡导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采用企业化管理运作模式,双方共同开发生产和实训项目,积极营造职业氛围,并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产性实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同时,在项目申报、技术研发、产业开发等方面紧密合作,在为企业提供生产场所、提供熟练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又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企业增收,达到双方合作共赢。
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现代园艺产业的发展,使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与现代园艺业的飞速发展、园艺生产技术的快速革新和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如在蔬菜生产技术中,露地蔬菜的生产技术实训依然占有较大比重,而在长三角地区,蔬菜保护地栽培已经十分普遍,并且无土栽培模式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露地生产技术实训和生产实际出现了相互脱节。针对这一问题,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产业发展和技术、品种革新为驱动,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创新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生产实践。
2003~2005年是学院规模扩张较大的几年,园艺技术专业新进教师达20多名,其中绝大部分教师是出了大学校门又入高职校门,缺乏生产实践和职业教育经验,加上教学任务重,参与生产实践的时间不多,致使教师实践指导水平不够,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高质量地完成生产性实训,造成高职院校学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完全实现。针对“双师”力量不足问题,学院每年从园艺技术专业选派2名教师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的园艺龙头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等,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学院也积极从企业聘请一些生产骨干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充实园艺技术专业“双师”师资结构。
[1]何应林.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八论[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1(24):18-21.
[2]王兴华,姜素芹.高职农林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37-38,42.
[3]严一红.农业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23):4-6.
[4]路荣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特征与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73-75.
[5]魏明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建设探索[J].企业导报,2012(2):244.
[6]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7-58.
[7]李寿田,成海钟,唐蓉,陈立人,毛安元,薛毅,蒋长松.“草坪建植与养护”项目式教学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1(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