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共同体: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另一种解读

2013-02-01 00:41耿秀秀
职教通讯 2013年22期
关键词:共同体大师成员

耿秀秀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社部《2010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其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选择科技和技能含量较高的产业和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通过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践共同体,营造创新争优、团结合作的氛围,推动高技能人才成为技术的研究者、创新者和推动者,从而为企业创建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团队,提升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一、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内涵解析

工作室是在早期“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集中在艺术活动领域,是用来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展览、销售以及培养艺术人才的场所。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工作室”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具体运用。它在借鉴“工作室”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融“师徒制”、“干中学”等模式为一体,是工作、学习与交流三者的有效结合。本文试图从要素构成,组织目标,工作任务,价值取向四个方面,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内涵进行较为详细的解析。

首先,从要素构成来看,技能大师工作室包括主体、客体、载体三部分。(1)主体,即工作室中的技能大师。技能大师是整个工作室的支柱,是工作室的领头羊,指引着工作室未来发展方向,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等角色,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技能大师通常是某一区域范围内技艺精湛、贡献突出、群众公认且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起带头作用的技师、高级技师充当,他们一般具有“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首席技师、突出贡献或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等称号。(2)客体,即除技能大师以外的技术技能人员。他们是工作室的参与者、培养对象,是技能大师的合作伙伴,是工作室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他们也是社会、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这些人员应该掌握一定技术经验,具有一定潜力、对技术有着浓厚兴趣和追求的青年技师、一线工人、院校学生等。(3)载体,即工作室的活动场所及物质设备。工作室的活动场所可以设置在企业的车间、职业院校、行业研发中心以及自行创建的培训基地等地点,活动场所是划分企业型、院校型、作坊型(个人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依据之一;物质设备主要是指工作室内的各种办公设施、多媒体设备、技术类专业书籍以及机器、仪器。

其次,从组织目标来看,技能大师工作室一是要进行技术创新与攻关,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实现产业、行业的转型与升级,进而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实现内涵式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二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技艺高超的高技能人才,成为社会技术创新力量的主体;三是要对我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保护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要倡导“尊工崇能”,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声誉和改善技能人员的工作环境。

再次,从工作任务来看,技能大师工作室应该在组织目标的指引下,完成政府、职业院校或者企业给予的技术攻关、技术探究、技术创新等项目任务;开展各种技术经验交流活动,应用与推广各种技术成果;实现工作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技术知识完善与职业素养养成等教育培训工作。

最后,从价值取向来看,工作室成员通过技术产品创新以及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的开拓进取精神,可以对社会起到鲜明的示范作用;通过不断研发探索,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大胆革新,不断推动技术向前发展,能引领着技术向更深处发展;技能大师工作室在社会上树立了先进的典型与良好的榜样,这种标杆是激励其他员工积极向上的巨大力量,同时,也对区域的方方面面起到辐射带动的作用,具有巨大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以“工作室”为载体,以开展技术攻关与创新、技艺传承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等项目为目标,在一个或几个技能大师的带领下,一线技术工人通过实践参与、反思讨论、共同协商等方式,获得技能知识、提升技术水平、提高职业素养,从而使一线工作者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示范者的轨迹不断发展,逐渐成为该行业内的技术专家与领军人物。大师工作室的建立,旨在给技能大师创造一个环境,提供一个平台,更好发挥技能大师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2]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践共同体特征

要从实践共同体视角解读技能大师工作室,除厘清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实践共同体的内涵,进而抓住二者具有一致性的核心特征。

(一)实践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分析

莱夫和温格在1991年首先提出了“实践共同体”这一名称。他们认为,“实践共同体”是一些在长时期内对相同的主题感兴趣的人们组合起来的组织,在那个组织中,人们都会积极地分享他们关于那个主题的观点,通过分享经验以及完成相同事业的激情聚集起来的不同的组织。[3]温格在1998年指出,一个实践共同体中“所有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了一个主题共同投入热情,他们在这一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4]”。从这些界定中可以看出,实践共同体必须具有目标支撑,情感维系,兴趣相符,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等内涵,即除拥有共同体理论中关于“共同的愿景”、“合作的文化”、“共享的机制”等特征外,还必须以实践为导向,注重解决实践问题。

另外,一个实践共同体不是简单地把许多人组合起来为同一个任务而工作,拓展任务的长度和扩大小组的规模都不是形成实践共同体最主要因素,关键是要与社会联系——要通过共同体的参与在社会给学习者一个合法的角色(即活动中具有真实意义的身份)或真实的任务[5],即实践共同体所强调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其中,“合法”是指参与者不是被动的观察者,是活动的实际参与者,同时,他们的活动也应该在共同体工作的情境中进行;“边缘的”参与是指由于学习者是新手,他们不可能完全地参与所有的共同体活动,而只是作为共同体某些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应该在参与部分共同体活动的同时,通过对专家工作的观察,与同伴及专家的讨论,进行学习。在这样一种学习共同体中,专家不能因为新手的潜力而感到有所威胁,而应该尽可能地提供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参与”意味着新手应该在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与专家、同伴的互动,学习他们为建构知识应该做的事情。[6]这种“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也是成为实践共同体的核心特征。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践共同体特征

正是基于用实践共同体这种“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成员拥有共同的特质”、“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等内涵来理解技能大师工作室,其实质就是一个实践共同体。每个工作室都是由某一技术领域内的领军人物,带领多名技术技能人才,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以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认知情感为纽带,组成的“实践共同体”。通过技术活动的参与给予每个成员适合的角色和真实的任务,从而保障了“新手”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学习过程。[7]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践共同体基本特征如下。

1.以工作室为共同体的载体。工作室这一场所作为共同体的载体,兼有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主要表现在为所有成员提供了共同的平台、共同的愿景以及拥有共同的语境三方面。(1)共同的平台。工作室为成员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工作、学习和发展环境。工作室中不仅配备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如各种办公设施、多媒体设备、技术类专业书籍;还有配套的软件管理制度,如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以及组织领导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运行机制。除此之外,工作室还是一个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工作平台,可以将优秀的设计和理念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或针对企业具体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等;(2)共同的愿景。拥有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工艺难题或技改项目,或者是国家、省重点工程和科技计划等项目,是工作室建立的前提条件之一[8],共同的愿景是工作室存在的基石,也是技术人员发展的目标。正是在共同目标的吸引下,技术技能人员才得以聚集在一起,为了他们的利益与目标共同奋斗。共同愿景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能够激发所有成员为实现这一愿景而奉献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它能够创造巨大的精神凝聚力[9],使原本松散的群体凝聚成一个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有机体。(3)共同的语境。隐语行话是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为自身利益所创制的,得到该群体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在特定社会群体内部交流的符号系统[10],客观存在于各行各业中。较之于民族共同语,它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就显得更为密切。[10]工作室的成员都从事于技术行业,有属于自己群体的行话。在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通过共同的隐语进行信息的传递,既有助于维系成员内部的感情,也有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分享。

2.以认知情感为共同体的纽带。工作室中的社会成员不是松散个体的集合,而是在共同愿景引导下,成员在长期的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信赖中凝聚成同舟共济、同心协力的团队。情感在共同体中的功能如同葡萄藤,可以使散落的部分“团结”在一起。[11]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一个实践共同体不仅满足成员提升自身技能的要求,更能满足技术技能人员自尊和归属感需要。在工作室中,个体感到自己和其他人员同属于一个团体,对技术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进行共同的技能学习与探究活动。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12]这种认知情感既是维持共同体存在的纽带,也对共同体成员潜能的激发起很大的作用。对技术的执着追求与热爱,完成共同事业的激情等情感促使他们之间形成稳定的相互融合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工作室不断地发展壮大。

3.以参与合作共享为共同体的机制。实践共同体是一个“意义协商”的系统,参与、合作、共享是其重要体现。工作室把参与、合作、共享作为成员学习的主要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与培训中“专家讲,学习者听”的局面,专家和其他学员共同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他们共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以及最终的研究成果,参与者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只有参与角色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共同体也是一个协作系统,工作室中每个项目任务都涉及研发、设计、工艺、生产等多个复杂的环节,每一环节又可以分解成多个细小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完成需要拥有不同专长和背景知识的人员在合作中齐心协力、集思广益,是共同体成员共同协作完成的,而不是每个个体的孤军奋战。这种参与、合作、共享有利于形成一种基于民主、平等、信赖的意义协商文化氛围与合作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

4.以实践问题为共同体的基础。首先,实践问题是工作室运行的基础。工作室的共同体成员以实践问题为共同学习、研究的基础,一起置身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当中,一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集大家的智慧与能力完成企业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对技术不断进行攻关与创新,在这一工作过程中不断丰富、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工作室共同体的实践特征超越了“做中学”单纯着眼于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更为关注实践的社会文化属性,在实践活动中保留了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动态互动结构。[13]最后,工作室共同体的实践特征也重视个体在实践中的参与度。学习不简单是先获得一套知识技能,然后在有关的实践情境中拿出来应用。相反,学习者需要通过对正在进行的社会实践的参与,学会如何在该实践环境之中做出合理有效的行动,并在行动之中不断进行反思,改进自己的实践活动。[13]

5.以人员参与中的身份认同为标志。“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实践共同体的核心特征,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在参与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14],他们的身份也是不断从边缘向中心慢慢过渡的。工作室运行的过程,正是共同体中的各成员通过参与到生产工作的实践,在名师、专家的指点协作下,成员之间相互观察、相互模仿、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使高手的经验知识和隐性知识得以解释、传播和共享,并加以吸收转化为个体自己的经验知识,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使个体身份不断地从初级学者到专家级学者,从一般技能人才到技能高手再到技能大师转化,最终成为独立的生产者、研究者和探究者。

三、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践共同体的价值

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一种实践共同体,其建立与发展不仅影响工作室个体成员的发展,而且对隐性知识的传播和技能人才的培养等也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与价值。

(一)有助于工作室成员专业技能的深入发展

教育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专业人员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专业人员的成长仅仅依靠大量经验是不够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还必须不断思考、反省个体的实践经验,实现感性经验到理性知识的升华。

在技能大师工作室中,个体通过参与共同体的实践活,观察、模仿他人的操作方式,并与自己的操作方法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审查、反省两种操作模式的差异,通过与共同体的讨论,磋商,交流进一步理解、思考不同操作模式背后所蕴含的知识原理,使新知识在同化、顺应中改变或丰富原有的知识结构。个体正是在群体的反馈中,通过经常性、系统化的自我反思与对话,才能对自己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作出诊断,进而促使个体不断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直至现实的行为与理想行为之间达到新的平衡,个体专业技能也正是在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中向着纵深和更高级的程度发展。另外,因为工作室共同体是一个开放、民主的环境,它能为个体提供更多观摩他人实践活动的机会,开阔了个体的视野,获得大量的实践经验;能得到技能大师的点拨与指引,接受其崇高道德品质的熏陶,以及所拥有的优质资源的辐射,从这一角度来说,也能促进个体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从知识的分类来看,技能知识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即在行动中所蕴含的未被表述的知识。波兰尼概括了这类知识的特点:缄默性,即难以用语言、文字图表、符号等明确表述;情境性,它总是在与特定情景相联系的情况下才可获得;主体依附性,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体,是基于个体在某一方面长期实践而逐步积累起来的。[15]野中郁次郎认为,暗默知识看不见摸不着,很难被表述出来,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于形式化的特点,这类知识深深扎根在个人行动和切身经验中,源于亲身体验、高度主观和个人洞察力、直觉、预感。[16]隐性知识很难通过系统的言语传授或书本知识的学习来获取,也无法在正式的集中培训中获得。技能的掌握需要主体在真实的操作情景中长期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需要个体的亲身体验。工作室实践共同体正为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内化提供了平台,它是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真实性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模式。名师、专家在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肢体语言、技术领域内的隐语行话,具体的操作方式等方法,将专业领域内难以口头语言表达的经验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解释和传播,一线技术工人在工作中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等方式,在相互交流、相互协商中加以吸收和转化,并在个体原有的基础之上,构建自己的技术知识体系,从而完成了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内化过程。

(三)有助于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提升

首先,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往往因知识和实践“两张皮”,“学非所用”的现象,而被企业所诟病。实践共同体,是一种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一种实践共同体,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日常生活为教学环境,以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生产问题为课程内容,以“干中学”、“教学做”一体化为学习方式,以完成实际的项目任务为评价方式,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并且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践共同体更为关注实践活动社会文化属性,超越了单纯着眼于真实情境性场景。这种扎根于真实生产情境中的培养模式是解决目前存在的严重的“观念与行为”“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的有效手段,能培养出企业“用得上”,满足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增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其次,由于同一个工作室中,人数有限,技能大师可以尽量地实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类型的技术技能人员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技能水平和专业基础承担相应的项目任务角色,有选择性的重点加强个体某一或某几方面的技术,提高技能人才人力资源的专用性,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关于印发2010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的函(人社职司便函[2010]1号)[OB/OL].http://www.chinajob.gov.cn/gb/training/2010-01/29/content_347211.htm.

[2]毕结礼,王琳.政府主导扶持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建设[J].中国培训.2012(2):6-8.

[3]莱夫,等.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C].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4]翻译共同体的特征[EB/OL].http://www.bjyongbang.com/bjweb/post/553.html.

[5]陆静尘.实践共同体中教师学习的研究——以一所幼儿园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5).

[6]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教育发展研究[J].2001(8).

[7]严璇,唐林伟.“工作室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8):26-28.

[8]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EB/OL].http://www.zjhrss.gov.cn/art/2012/5/15/art_2244_3.html.

[9]共同愿景[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62436.htm.

[10]郝志伦.论隐语行话的社会群体性与民族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4-47.

[12]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J].教育技术研究,2000(4).转引自 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7/discuss.htm.

[13]张建伟,孙燕青.从“做中学”到建构主义—探究学习的理论轨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35-39.

[14]张平,朱鹏.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 2009(3):56-60.

[15]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1):74.

[16]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3-4.

猜你喜欢
共同体大师成员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爱的共同体
大师剪我也剪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