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素质,为国家输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动手能力较强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判别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必须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丰富手段。其中,职业技能大赛是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成果,对当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合理评价与选拔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参考价值,成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职业技能大赛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育改革方向。无论是在赛前训练,还是在具体的参赛期间,指导老师都可以按照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距离,便于师生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明确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式,加快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步伐,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将是非常有帮助的。[1]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已经成为职教教育中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借助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可以督促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的一线,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技工咨询技术标准和专业方法,或聘请行业专家到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对参加竞赛的学生进行指导;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邀请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按照企业的生产实际设置竞赛项目。这样,不仅密切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职业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便于同企业之间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互利共赢。
实践证明,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对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实现学校培养的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的零距离对接,目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通常情况下,参加过比赛的学生,其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的证书或奖励,不仅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砝码”,更能给学生一种获取成功体验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学技能、练技能、赛技能,实现自身职业技能素质循序渐进的提高。[2]借助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提前接受“竞争”带来的挑战和洗礼,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是学生提高自身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是高职教师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技能素质的良好平台。在大赛举办之前,教师通常会对参赛学生进行专业的辅导与竞赛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巩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时发现自身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上的不足,开展自我反思与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技能。并且,借助职业技能大赛这个交流平台,不同院校之间的教师可以广泛开展教学与实训交流活动,实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及时纠正自身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共同寻找更加有效的教育策略。在竞赛过程中,指导教师常常会接触到许多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开阔了高职教师的教育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3]
借助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效开展,实现了高职教育中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结合,开辟了技能鉴定的快速通道,还帮助获奖者获得更多的职业资格破格鉴定的相关政策,让学生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和企业的青睐,提高了自身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技能培训课程之间的相互融通,将职业技能大赛与职业资格认证作为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当前职业资格考评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会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全面的考察,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要想在职业技能大赛上有所斩获,就必须在日常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一些专业问题和现象勤思考、多实践,促进自身动手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在职业技能大赛上,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对一些复杂事务和突发事件进行灵活的应对与处理,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实践中,必须重视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目前,我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竞技体系已经相对完备,基本形成了国赛、省(部)赛、市(校)赛的三级竞赛机制,可以满足高职院校不同层次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竞赛需求。对此,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以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依托,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实现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的相互适应,构建寓教于赛的教学氛围,分层次、分目标的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4]例如,高职教师可以以竞赛项目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将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在课堂上进行分解、落实和传授,可以有效实现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大赛的适应;还可以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专业技术标准以及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有助于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积极适应,所以职业技能大赛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引入,可以进一步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促进教学评价与人才选拔机制的转变,这有助于高职院校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教育模式进行反思与调整,促进教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逐步构建出以赛促评的选拔评价体系,实现高职教育与职场岗位要求和行业标准的统一。例如,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会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还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竞赛过程进评价,有着多元化的、非常完善的选拔评价标准,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可以借助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让教师和学生分批成为创新工作室,建立以竞赛项目为基础的师生互助交流平台,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在团队内部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与相互评价,带动团队内部人员的共同进步。同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引入导师制,转变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大赛为契机,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形成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随着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职业技能性、合作性、前沿性和竞争性等属性愈加明显,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将职业技能大赛引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行业技能和教育技能,才能在职业技能大赛中给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有些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虽然学历水平非常高,理论知识过硬,但是动手实践能力却相对较弱,自身的知识结构未必能够与职业技能大赛的现实需求相适应,这就要求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教师要避免“纸上谈兵”,必须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素质的协调性发展。
职业技能竞赛的举办过程,也是一个交流与学习的过程,参加大赛项目的教师和学生可以以此为平台,开展广泛的学术合作和院校交流。同时,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基本都来自于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实际,企业与学校可以以竞赛为纽带,加强校企合作,有助于很多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校内外实训的机会,加快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提高学校的综合教育能力,培养更好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也有助于高职毕业生的日后就业,可以说是“一举多赢”。[5]
职业技能竞赛在我国教育界开办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职业技能大赛开展次数的增多,很多实际操作和制度建设上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在省赛、市赛层面,竞赛过程缺乏开放性和公平性,甚至出现“以赛代练”、“以赛代考”等负面影响,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职业技能大赛的规范和引导,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不是为了让学生拿证书、夺荣誉,但是有的高职院校和学生却拿职业技能大赛“扬名”,甚至不惜牺牲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这种错误的竞赛定位显然与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初衷是不相符的,也难以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在学生培养、实训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引导性职能,反而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了实现我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高层教育部门必须重视大赛的顶层设计,在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和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技能竞赛机制,针对“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与、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要求和标准,围绕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特点,制定详细的职业技能大赛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办水平。[6]
任何专业的技术和工艺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学生在获取一定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当养成主动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比赛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规范意识,从而让自己终身受益。
[1]张卿.高职院校举办技能大赛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9):180-182.
[2]丁建石.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学工学结合的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0(11):107-110.
[3]钱金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实践教学的内涵、特质比较[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42-60.
[4]石小飞.以职业技能大赛为目标狠抓模块化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85-187.
[5]曾金发,曹玉敏.职业技能大赛与高职教学改革相融通的实践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3-4.
[6]郭永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剖析及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