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成长路径初探

2013-01-31 17:47刘翔周明星
职教通讯 2013年26期
关键词:高技能校企理论

刘翔,周明星

美国经济史学家戴维在他的著作《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中首次提出路径依赖这一概念,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一理论最初被成功应用于解释经济制度的演进,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一切选择都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可怕影响,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人们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由此可见,人才的成长路径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主要有四种路径:学校培训、企业培训、校企合作、自学成材。

一、学校培训高技能人才

这是一种理论为主,兼顾实践的教学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比起传统的技术型技能,知识型技能的作用和优点日益凸显,能够在新的生产条件下,能够利用原有的科学知识和发放创造出新的产品这一能力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1]而知识型技能人才的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习得主要依靠学校,同时现在的学校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越来越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以及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但是其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本质没有变,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技艺精湛”,要达到技艺精湛的操作水平,仅仅是通过理论学习是无法达到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是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注重实践操作。

事实上,我国大部分技能型人才是通过学校培养的,只是还未达到高技能人才的水平,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也是最节约成本和容易操作的途径。

但现实中单凭学校的力量培养高技能人才还存在很多难题,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师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严重匮乏;学校的教材开发步伐跟不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虽然是重理论轻实践,但是有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教育,而高技能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基于以上问题,学校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完善师资队伍;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构建适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健全奖励机制,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

企业培训是指企业内部按其行业种类和实际需要[2],制定培训计划,安排培训教师,组织培训内容进行的培训。企业培训最大的优点就是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比起学校培训更具有实用性,参加人员也是已经拥有岗位经验的员工,培训内容讲系统专业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相结合,能够更加迅速和便捷的适应行业发展。企业培训相对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是以岗位技能深化为目的,以能为培养为中心,借以提高综合素质。

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培养资源丰富,但培养效能不明显,对于在职学员来讲,难以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降低了培训效果;高技能人才对培训的需求很大,但是培训主体不能满足要求,比如时间和经费的不足;企业内自主钻研方式进行培养最好,但是,缺乏自我开发意识。

基于以上问题,企业首先应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机制,增强培养合力;利用集团化力量,整合资源;改革培训方式;整合课程设置;组织科研力量,提升科研能力,重视科研队伍;同时,企业中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员工自身做好成长规划。[3]

三、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培养是基于企业培训和学校培训两种培训方式发展而来,有效避免了学校培训重理论轻实践以及企业培训缺乏理论基础的问题。校企合作,就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具体来讲,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大纲、组织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课相结合,理论教师和岗位教师合作培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即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产教结合基地来培养高技能人才。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生产现场就是教学的课堂,基地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条件,为学生的课题训练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实训基地的产品就是学生技能训练的载体,在现场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其动力机制来源于以利益为驱动的企业和学校“双引擎”的启动,采取学校进企业或者企业进学校的双向互动模式。同样,在这种校企合作共建的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中,教学团队由企业工厂的师傅和学校的专任教师共同组成,他们优势互补,专任教师在真实的生产产品、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接触了企业提供的工艺标准、工作量具和原材料,大大提高了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性”。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产品研发中心、工学交替模式、开展产品用户培训来培养高技能人才。

该模式所规划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微观过程安排为: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分为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两个部分,学生在学校完成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的专业理论达到高级技能人才的标准并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学生在企业实现实践经验的积累,从认识性实习逐渐过渡到生产性顶岗实习,逐步提升动手能力并达到相应级别高级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根据不同专业(工种)的实际情况,校企双向互动的合作培养可以先学校、后企业地分阶段实施,也可以采取学习地点校企交替的方式进行。

但是这种模式实施起来具有一定难度,首先,校企合作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所以,以人为本是这一模式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其次,学校和企业双方是以“利益驱动”走到一起的,要保证双方达到共赢在实施中是难点;还有,由于学校和企业属于社会中两个不同群体,其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观念、认识、原则、以及目的各有不同,增加了合作的困难。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培养高技能人才最为有效地策略,想要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需要从以下三点作出努力:(1)我国关于支持以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各类人才的政策、法规和条例几乎是空白。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予以支持。(2)校企双向互动合作模式能不能真正地搞起来,关键在于高职院校和企业间的需求信息能不能及时、顺利地对接。搭建校企间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是校企顺利对话的关键。(3)学校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企业的目的是盈利,从这一点来讲,学校比企业更需要校企合作,所以,学校要主动争取企业的支持和合作。

四、自我生成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外部条件,更应重视教师内因的激发,突出学生的内在价值和需要,发挥学生在“高技能人才”化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自我反思吸收和研究创新,这一“内化”的过程更加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学生经过长期的自我学习和训练,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其结果可以转化为高超的实践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按照自己不同的需求,以其基本兴趣为切合点,兴趣引领学习,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新理论和新技术,针对性、实用性一应俱全,不断完善自己内部的只是系统,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促进专业技术的不断完善。

这一方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培训和校企合作成本高、周期长以及学校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弊端,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最为实用也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方式,事实证明,在技能型人才队伍中,只有少部分极其具有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者是自学成才型。

为鼓励这一类型学生能够自学成才,学校可以提供一定资助,比如时间上的照顾,经费上的支持,设备上的共应以及学习环境的营造。

五、路径选择

陈蓉认为“校企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最佳模式”[4],刘映华主张“产学紧密结合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5],以上种种观点都是从社会需求角度探求了在企业培养、学校培养、校企合作培养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是最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而事实上,纵观人的发展,自我生成模式具有其他培养模式所没有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内因为主要驱动力的自我成长具有任何外因都无法比拟的长久动力和耐力,与此同时,及早的发现具有自我成长潜力的学生也成为各位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最理想的场景是:学生具有自我成长和改变的需求,无论是被动发现还是主动表明,此时,教育工作者及时沟通和衔接,校企双方为学生提供可供发展的平台,然后通过学生个人的努力和自主创新,校企双方提供的各种机会和条件,学生逐渐成长为具有高超技能、过硬本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合作的方式是最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事实上,这种把自我生成与校企合作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也是最难实现的,不仅仅需要激励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发掘学习者的潜力,教育工作者还要担负起“星探”和“经纪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较强的综合素质,当然,还需要一个实力雄厚的“经纪公司”(这里指校企合作可提供的平台和条件)。

而在未来人才培养发展形式看,首先考虑人的发展,以人为中心提供发展平台和机会,为人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最终促进人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更是百年大计。

[1]许竞.对我国“高技能人才”概念及相关问题的反思:基于国内文献的批判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3):30-33.

[2]陈宇.论中国高技能人才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17-19.

[3]范伟.近年来企业培训模式的研究述评[J].职教通讯,2010(7):38-46.

[4]陈蓉.校企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最佳模式[J].中小企业科技,2004:(6):16-19.

[5]刘映华.产学紧密结合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14):42-13.

猜你喜欢
高技能校企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