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润,胡 志,孙业桓,程益群,张 蔚,秦 侠*
(1.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2.安徽医科大学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0032)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启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1]。在“国家有关注,教改有基础,医改有需求”的新形势下,学校围绕国家教育及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探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以“医学认证”为标准,以“质量工程”为推动,构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体系,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并非培养拔尖人才计划,是定位在不同层次的医学人才培养追求不同目标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卓越医生培养的要求,以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方案。
医学生要想成为合格的医生,必须有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和社会沟通能力。通过改革人文课程设置,优化素质课程结构,加快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熏陶和培养是一条重要途径[2]。学校高度重视人文课程建设和育人环境的合力作用,融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中,教师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充分关注人文精神的融合;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从医学、心理学、社会科学、伦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校训“好学力行,造就良医”为精神文化主线,开设医学与人文大讲堂,自2009年4月以来,先后邀请到20余位院士、著名教授、知名专家等来校传递人文精神;建设档案馆、校史馆,编写大学文化建设系列读物,用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典型事例使学生受到人文熏陶,潜移默化地塑造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
临床医学专业以前基本上采用“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存在以学科为中心,理论多实践少,学科横向联系少,内容重复率高,基础临床前后脱节,学生专业意识形成滞后等问题[3]。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上,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对课程采取精简、融合、重组、更新等方式进行优化,形成公共基础、人文社科、系统、技能、临床实习五大课程模块,加强了基础与临床、公共卫生与临床、人文与医学的整合。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加大实践技能训练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4]。学校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将进一步探索与改革。
1.推进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改革,实现早期接触科研。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建立以经典性试验为基础的“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项目平台”、以综合性、设计实验为基础的“主体实验项目平台”、以自主选题、择优立项为基础的“选修实验项目平台”,使三类课程平台所占比例达到1∶8∶1,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5]。
2.推进社会实践模式改革,实现早期接触临床和社会。利用各学期间的假期开展社会实践,一年级学生主要了解医院诊疗流程、医院机构设置、开展导诊、陪诊等服务;二年级学生主要深入临床二级学科见习和预防医学调研实践;三四年级的学生主要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社区医疗服务。
3.建立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从基本临床技能训练、有创性临床技能训练、临床病例综合模拟教学等3个层次独立设置临床模拟教学课程,建立课程见习制、毕业前临床技能综合培训制、毕业实习制和毕业回归综合训练制。
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实施“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压缩的学时主要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辅修专业等,扩大选修课开设数量和种类,建立选修课程“超市”。建立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优化学习模式,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建立课程分类考核体系,采取多样化考核形式,增加开放式命题比重,将实践操作考试和闭卷理论考试相结合,积极推进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重视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建立健全考核反馈机制,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评价,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创新思维[6]。
依托“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计划”,开展学生创新实验活动,举办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等有效促进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早期接触科研,建立整体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中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工作,鼓励引进原版教材。积极开展英文教学查房、英文病例讨论制度等,要求学生独立进行英文文献检索、图表下载、PPT制作及讨论发言,以“实战”方式锻炼学生英文运用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海外兵团”师资的优势,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拓宽国际化视野。
2008年我国正式颁布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医学教育办学过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学校以医学专业认证为标准,着力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规范医学教育管理,保证卓越医生的培养质量。
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创新管理机制和工作模式,着力建设基础教研室(教学系)和临床教研室“两大平台”,构建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使社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并及时反馈他们对医学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医学教育质量。校内包括学生、督导专家、管理人员、教师对教学的意见,校外包括实习医院、教学基地、用人单位等对毕业生知识及能力的要求,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建议等[7]。充分发挥教学督导职能与作用,将教学评价的重点从评教转移到评学,组织开展教学检查,试卷评估,开展评教,评学等工作[8]。
制订有关加强教师教学考核的规定,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编写教材等工作的绩效考核予以倾斜。坚持开展“三年一循环,每年一主题”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教案评比和多媒体课件等评比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
以教学基地准入评审和动态考核为抓手,深化教学基地内涵建设。制定教学基地准入评审和动态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教学基地准入评估;在建设上强调“三个专门”,求对实践教学工作要有专门领导分管,有专门机构负责,有专职管理人员。在临床教学上强调“三个规范”,做到规范病历书写,规范病例讨论,规范临床操作程序与方法。建立暑期教学基地师资带教能力规范化培训制度,提高实践教学基地师资带教水平,强调“三个把握”,带教师资必须把握实践教学的政策与制度,把握实践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把握实践教学的方法与艺术。目前已经培训带教教师400人次。
在国家启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后,学校积极开展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建设,以“质量工程”为驱动,全面推进卓越医生人才教育培养改革,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通过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的建设,培养带动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课程整合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使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倡导教授、名师走上讲台,重视带教。鼓励青年教师重视教学工作,支持青年教师参与比赛,为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营造氛围。重视临床教师队伍建设,在各附属医院成立教研室,建立教师教学规章制度。大力实施“四百”人才工程,每年组织临床专业师资赴海外培训近50人次。
做好课程建设,加快构建涵盖不同层次、不同门类、开放共享的精品课程体系,使之成为学我校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38门。通过精品课程和数字图书馆建设,课程的内涵建设得到加强,网络课程平台基本建立,初步实现了精品课程教案、大纲、习题、实验、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的上网开放和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流互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以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建设为抓手,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推动我校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通过各级教学研究项目开展,有效促进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改,引导和支持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者针对教学改革热点、难点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以科学研究指导改革实践。鼓励教学成果运用到教学和管理的实际当中,推进教学改革成果转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改进。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2〕7号).
[2]崔雅菲,卓冬兰,徐逸萍,等.卓越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270-271.
[3]马 静,杨丽莎,梁志清.浅析“卓越医师”的教育培养[J].科教文汇,2012(2):138.
[4]吴晓明.高等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学明,王永禄,徐元龙,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构建应用性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药学教育,2010,26(5):11-14.
[6]霍正浩,王燕蓉,朱建华,等.以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0(3):546-547.
[7]郑少燕.从医学教育认证探讨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社会2010,23(10):102-103.
[8]刘国华.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