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交叉学科的整合模式与创新路径研究

2013-01-31 17:15王立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交叉学术

王立峰,麻 锐

(1.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学科本身是科学领域分化的结果,使科学知识呈单元化,以便于从认知角度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但是学科分化并不意味着人类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单元化和封闭化。从最近六十年的诺贝尔奖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的成果是学科交叉与整合的产物。在2008年11月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教授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技术发展的关键: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1]。

我国交叉学科及其科学研究存在着以下问题:(1)学科设置过于僵化,学科屏蔽现象严重:教育部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严格设定了13大门类的学科,但并未设置交叉学科的门类,学科间的界限过于明显,不利于学科的交叉与整合。(2)孤军作战,成熟的学术梯队和学术组织匮乏:严格限定的学科设置,使得专业人才虽然具备专业的理论深度,但缺乏应有的理论广度,使得能够从事交叉学科的人才匮乏。(3)经费支持不足、学术评估机制不完善,使得交叉研究难以持久。此外,从目前的学术评估机制来看,学术评议中的“本位主义”限制了高校跨学科研究的资源获取,学科发展的封闭性、保守性和片面性,阻碍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发展[2]。(4)创新不足,学科间硬性整合现象严重。盲目追求“新、奇、巧”,硬性地学科交叉只能使得多数研究“昙花一现”,科学价值大打折扣。

正因为如此,“整合”与“创新”是高校交叉学科发展道路上不能回避的问题,“整合”的目的在于使零散的、分化的、孤立的学科知识相互之间不断共享、渗透、融合成一个整体,这是学科交叉的手段。

一、交叉学科的整合模式

(一)制度整合。

(1)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设置“交叉学科”门类,从政策制度层面保障学科交叉的平台,为交叉学科发展提供制度依据。具体做法可以参照美国学科专业目录(CIP2000)中的办法,设置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并列的“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从制度上保证和促进交叉科学的发展,也为名正言顺地培养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创造前提条件[3]。(2)规范学科评价标准和学术奖惩制度,为交叉学科提供发展的平台。现有交叉学科往往被纳入主流学科的夹缝间之间,真正是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3)设立专项的交叉学科基金制度,规范专项基金的使用比例与额度,充分保障交叉研究在科研立项中能够得到资助,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交叉研究。

(二)组织整合。

(1)在保留原有院系设置的前提下,按人文社科、理学工学的大类设立学部委员会,以学部为平台和桥梁实现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与科研模式的交叉与整合。(2)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高校应适时地调整科研机构的结构与职能,打破传统的“文理分家”的管理模式,实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3)但凡涉及交叉学科成果的立项、评估与审结时,应组成交叉成果涉及领域的专家共同评审的机构,保障交叉研究得到公正与公平的评判。

(三)资源整合。

(1)建立交叉学科的主题数据库,为交叉学科的学者提供资源共享的渠道。(2)建立交叉学科的学术网站,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网站筹建费用可以通过挂靠国家重大的科研基地,以科研立项形式获取资助。学科交流的网站能够有助于学者获得最前沿的理论资源,并能在最快时间内地把最新成果在网上发布。(3)出版发行专门的交叉学科期刊,为交叉学科研究成果提供理论平台,进而促进交叉成果的转化和实现。

(四)人才整合。

(1)以知名的教授、学者为学科带头人,组建交叉学科团队,通过科研立项形式汇聚交叉学科人才。通过项目攻关形式在三至五年内为年青学者提供交叉领域成长的空间和创新的良好氛围。(2)构建本、硕、博连读的交叉专业,具体设置时可以是“优势专业+专业”或“特色专业+专业”的复合方式,“突出各专业所属学科内容的有机合成和综合链接,以实现整体与深层次上的学科交叉、渗透及专业再生”[4]。(3)以高校为单位,搭建交叉学科研究的创新基地。以基地为创新平台,大力资助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鼓励交叉学科的研究者招募多学科的人才和资源进行交叉研究。

二、交叉学科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培育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意识是在长期的学术训练中,经过多年的学术积淀,自觉而然地形成的思维模式,能够在学术研究中敏锐地发现好问题。一是知识交叉整合能力,在具备专业理论的专与深的基础上,还要求其他学科知识的广与博,并能够实现理论知识的渗透与融合。二是批判反思能力,实现理论的超越与创新[5]。三是敏锐学术洞察力,以突破传统学科设置的框框,找到新问题。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育离不开外部宽松的学术环境,实践证明,学术自由与自主的环境才能培育创新的头脑。

(二)倡导公平的学术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动力和热情。

在保证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前提下,一定的学术激励机制是必须的,否则学术研究就会缺乏动力。交叉研究学科相对于主流学科和基础学科,属于边缘学科,很多时候处于“被边缘”,“被冷落”的境地。通过公平的学术激励机制,能够保证交叉学科研究获得同样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地位,使那些常年默默无闻地从事交叉研究的学者获得认同,从而激发其创新的热情与动力。

(三)搭建学科互动交叉的平台,探寻创新路径和方法。

交叉学科要想取得良性的发展,必须凭借一定的研究平台。作为交叉学科的理论平台,它必须能够提供有利于学科交叉互动的条件。一是形成一定的学科群,学科群内能够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从而使不同学科能够相互汲取创新的能量。比如,物理学的磁场理论使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得以创立。二是定期性的交叉学科论坛,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提供交流的渠道,达到头脑风暴的效果。三是组建创新研究小组,由交叉学者牵头进行公开招标,组建交叉研究的课题组,并为之提供充足的资金与设备的保障,使交叉研究能够出精品。

(四)规划学术与学科发展方向,防范学术霸权和失范。

在规划学科发展的方向的同时,以科学的标准来规范交叉学科同样也很重要,尤其对于许多新兴的学科的成长来说。鉴于交叉学科的初创性和不成熟,有两个问题尤其需要注重。一是由于交叉学科的边缘和弱势的地位,要防范学术霸权对其话语权的剥夺,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估和项目评审中给交叉学科研究保留一席之地,有些时候还要在政策和资源上对其给予倾斜和照顾。二是针对交叉学科的规范不完善、标准不统一的情况,要积极引导学者戒除浮躁心理,不要急功近利,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与道德。同时,完善各级的学术评审机制、成果鉴定机制、职称评聘机制,从法律与道德两方面保障自由、民主、公正的学术氛围。

[1]姚期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N].科学时报,[2008-11-13A3要闻].

[2]陈何芳.论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的三重障碍及其突破[J].复旦教育论坛.2011(1):68.

[3]刘仲林,程 妍.“交叉学科”门类学位点设置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3.

[4]郭国强.关于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0(10):43.

[5]叶志雄,李 娜.论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基础:学术批判反思能力[J].比较教育研究,2011(7):27.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交叉学术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
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