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楠,王长青
(1.南京医科大学;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临床操作技能,是指医务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和综合运用所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传统的医学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之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医学生易形成单一的纵向思维方式。因此,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此外,据有关调查发现,受器械不足、理论课时紧张等原因的影响,临床专业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忽视临床技能训练的现象。在对高年级临床专业学生进行的临床技能考核时发现,不少学生在问病、查体、诊疗操作中,不善于与病人交流、沟通,将“病”与“人”分离,这些均表明学生缺乏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2]。从2009年开始,各大医院陆续要求实习医生必须征得患者同意才可询问病史,此举也必将造成实习医生临床锻炼机会的丧失,影响其向住院医师角色的转换[3]。
综上所述,在注重对医学本科生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其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已成为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界的共识。
通过文献搜索、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的资料,从而全面了解国内部分医学高等院校在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操作技能方面的现状。其中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面向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医学院、苏州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6份。面向人群包括本科学生、附属医院临床带教教师、诊断或外总教研室理论课教师,主要内容包括临床操作技能的关注程度、培养途径、考核方式、效果评价、意见建议等。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各高校常用提高临床操作技能的方法及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目前大多数高校通过诊断学、外科学两门课程讲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基本操作、辅助检查等临床操作技能,通过增加该两门课程的实验课学时,可增加学生们的动手练习机会。
不足之处:受学期总学时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课的空间有限。同时,由于教学资源限制,不能确保每名学生都有足够的动手操作训练机会。
通过开设医患沟通等相关课程或讲座,请临床医生进课堂,讲授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实用技巧、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们提高医患沟通意识,共建和谐医疗卫生服务环境。
不足之处:纯理论的教学模式,缺少实践环节,容易让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会在实际沟通中灵活应用。
1-2年的临床见习、实习过程,是医学生特有的学习阶段。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以1-3人小组的形式全面深入医院各科室,24小时接触临床,同时,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患者,充分实践自己已学到的各项操作技能,从而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不足之处:从诊断学、外科学的理论学习到临床见习、实习,中间往往隔了1年左右的时间,理论和实践的不连续,让大多数学生等到见习、实习时,早已生疏了理论知识,不得不再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重头复习理论知识,从而浪费了临床教学资源。
2010年,教育部、卫生部举办了首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近年来,国内各医学院校也先后开展了不同级别的“临床操作技能”竞赛,旨在“以赛促学”,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学校相关部门及临床带教教师对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视程度。
不足之处:由于竞赛规模限制,参加竞赛的学生往往都是事先经过选拔产生,“优中选优”,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为了找到一条具有可行性、有效性、普遍性的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操作技能的途径,南京医科大学在低年级学生中探索性地成立学生模拟诊疗社团,旨在通过轻松活泼的社团形式,弥补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低年级起帮助学生们树立临床意识,进而全面提高学生临床操作技能水平。
社团目前有学生60人,均来自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另有三名指导教师,其中一名为诊断实验课老师、一名为外科实验课老师、一名为教育管理老师。社团活动时间定为晚上或周末时间,每周活动1-2次,活动地点为诊断或外科实验教室。
1.反复练习实验课内容。社团免费为学生们提供场地、器械及指导老师,学生们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练习诊断、外总实验课中的内容,旨在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2.设置场景,模拟医患沟通。开展模拟医患沟通,将《医患沟通》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实践化。社团成员们每3人一小组,分别扮演医生、患者、旁观者,通过反复模拟医患沟通,旨在告诉学生,在实际沟通中没有固定的医患沟通模式,而需要将所学的沟通技巧灵活应用,随机应变,才能尽可能达到医患关系和谐。
3.互相充当学生标准化病人,开展模拟诊疗。模拟诊疗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地点可以选择宿舍或教室,每小组至少3人,包括1名医生、1名患者和若干督导。“医生”需要从接待、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方面完成整个诊疗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过程中,除阳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由“患者”告知外,其他内容都需由“医生”自己发现。“督导”对则对整个模拟诊疗过程进行监督和评定。
此外,也希望社团成员们能够熟练掌握这一形式,带动、影响周围学生,即便在将来的见习、实习过程中,仍能继续发扬、运用这一形式,从而达到提高全体临床本科生临床操作技能的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更现代化的模拟诊疗结合SP方式可以补充教学病例的不足,并让学生对各种典型的或少见的症状、体征有更感性的认识。同时,通过这种仿真教学,学生能更好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病例中,为下一步顺利进入临床打下扎实的基础[4]。
4.参观医院,开展导医服务。利用周末的时间,轮流参观医院,提早进入医院,熟悉医院工作流程,并力所能及的开展导医服务,既服务患者,又在服务过程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南京医科大学学生模拟诊疗社团作为一种形式活泼的教学新平台,对传统教学模式起到了补充作用,并在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操作技能方面具有以下优势:(1)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实践不足的缺点。(2)形式新颖、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延续性强,在进入医院见习、实习期间仍可以自行开展活动。目前社团已经成功运行一年的时间,在最近的一份问卷调查中显示,83.33%的受调查者认为参加社团对对提高动手能力效果很大,31.67%的受调查者认为参加社团对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效果很大,85%的受调查者会介绍周围学生参加社团,说明该社团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肯定和好评,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社团也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经费、师资不足。社团在器械购买、聘请指导老师等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经费,目前社团的经费均来自成员所缴纳的会费,费用有限,严重影响了社团的发展规模。(2)模拟诊疗不能完全替代实际医疗过程。社团模拟诊疗过程与真实医疗过程相比,缺乏严肃性,学生容易存在侥幸心理,在模拟诊疗过程中遇到困难,会轻易选择放弃。针对以上不足,希望社团的工作能够得到学校有关部门尤其是教务部门的认可,将其纳入学校教改的一部分,解决经费问题,并通过进一步完善社团制度,增加考核等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模拟诊疗观念,从而提高学生在模拟诊疗过程中的严肃性。
医生是一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也是一份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过程。实践证明,南京医科大学模拟诊疗社团作为探索性尝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团中的学生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充分练习,提高了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能的要点,更大大增强了其将来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操作的自信心,在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操作技能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相信学生社团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载体,必将在今后的医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1]刘 艳,陈 瑜,罗小平.儿科实习医生基本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2,25(2):91-93.
[2]孙梯业,殷育松,陈自强,等.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齐鲁医学杂志,2005,20(2):177-179.
[3]张学军,纪正春,李 娟,等.学生标准化病人在体格检查技能教学和考核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7(7):978-980.
[4]马立燕,赵 芳,陆 彪.模拟诊疗结合标准化病人在儿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