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莹,高国元,徐恩芹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252000)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规模教师培训提供了低成本途径,远程培训已成为教师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山东省为例,自2008年暑假以来,山东省已连续举办10万高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由专家和名师组成课程研发团队,并按照课程模块开发视频课程。已构架的远程研修平台将长期开放,所有参训教师可享受多种教育专业化服务。在这种形式的培训中,教师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二小时以上,视频课程无疑成为传播新课程理念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何提高视频课程有效性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需要对视频课程进行界定。我国学者钟启泉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1]根据这一定义进行表象理解,视频课程应当是视频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既包含视频教学内容,也包含视频教学活动及其蕴含的教学情境。
关于视频课程的有效性,我们借用学者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有效教学是指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2]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将视频课程有效性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表征:一是视频课程的教育作用,包括培训效果是否符合培训目标,学习者是否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方法,是否改变了某些教学习惯等。二是视频课程的可接受性,包括学习者观看视频课程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视频课程在主讲、画面、声音等方面的协调性、吸引力。
1.视频声画效果
清晰准确、稳定流畅的画面是视频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任何不必要的画面晃动都会破坏观众的观看情绪,影响画面的内容表达。在画面构图中,能否正确地选择和安排主体的位置,处理好主体与配体、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将影响视频画面美的表达,进而影响视频的感染力。在进行画面的色彩构图时,光色处理不当的画面会影响人的视觉接收,令观众产生不真实的感觉。在视频课程的表达形式中,声音元素同样重要。视频课程中的声音均为采录的同期声,应起到传递画面信息、讲述教学内容、表现教学环境特点的重要作用。不合格的声音效果会令人烦躁,降低学习者学习兴趣。
2.视频主讲教师
在视频课程中,主讲人成为画面的主体,他是否能够表现自如将直接决定观众对视频课程的注意程度。对学习者而言,视频教学缺乏一种亲切感和交流感,不如面对面的观看与聆听更直观和亲切,难以激发自身的兴趣。同时,大多数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教师不具备镜头表现力,无法在镜头前表现自如,结果造成表情紧张、肢体僵硬,不能发挥出正常水平,难以给学习者带来精神享受。再者,视频讲座录制的语境多是虚拟语境,主讲人不是说给现场观众听,他们的语言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单向传递,无法得到来自学习者的反馈,这种虚拟语境的消极作用会使主讲人有声语言发生异化,使视频讲座成为照本宣科的背诵,降低学习者兴趣。
3.视频学习内容
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鸿沟,抽象的教育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若培训内容一味追求理论上的提升,而不能适应教师的实际需求,则不能真正培养起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更加关注专业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更加注重情境中的案例学习。而情境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离开情境的知识学习,只能记忆一些毫无意义的呆滞知识。教师远程培训的教学场景与教师实际的工作场景相差悬殊,只有在视频课程教学内容的准备中下足功夫,与教师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并通过案例呈现及对案例的分析,给教师身临其境的感觉,才可能激发教师学习动力,从而提高视频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视频教学组织形式
在学校监管与组织力度发挥不够的远程培训中,学员参与教学主要是通过在网络中发帖进行。而分析帖子内容不难发现,“复制”、“粘贴”现象非常严重,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与交流较少,这势必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为了达到人人乐于发言、人人参与合作的目标,学校应探索有效的多维立体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干预,如创造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开设专题研讨会等,为学员有效学习提供实现途径。
1.研究教学环境下的拍摄要求
在录制讲座时,拍摄人员应提前与主讲人进行沟通,了解其需求。在讲座中,同一个画面中人数不宜太多。要灵活利用拍摄角度、光线、镜头等多种造型手段以及主体色与背景色的映衬对比关系使画面产生视觉冲击力。而在拍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时,摄像人员应提前到达教室了解灯光情况,与任课教师协商有关着装、摄像机位置、话筒的安装等。根据TIMSS-R录像带研究项目的课堂摄像要求,进行课堂摄像应采用两台相同规格的摄像机,其中一台主摄像机位于学生位置跟踪教师行为,另外一台关注学生事件。[3]摄像人员应提前对各种可能情形的取景进行预设,取景的重点应是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屏幕或黑板上的新信息以及学生的互动。在实验室拍摄时应简化背景,特别要注意避开背景中那些明亮夺目易分散注意力的物体。
2.对主讲人进行细节培训
视频讲座录制的语境是一个特殊的虚拟语境,会给讲授者带来心理上的陌生感,主讲者会发生语言指向模糊和语言目的失落,陷入令人尴尬的“背词”、“念稿”的窘境。针对这种状况,主讲人首先要学会运用“给予感”和“倾听感”,学会在语言中融入主动告知、期待回答、相互探讨等有明显“交流”、“对话”色彩的口吻,并能够预测学员会有疑问或特别关注的地方,在这些地方适当停顿,表达出征询或倾听的意向。其次,主讲教师应发挥体态语的潜在作用。主讲人的眼神要有细微、准确的变换,手势要有明确的象征或寓意,体态语释放的信息要单一,以免干扰学习者对信息的分辨和感知。再次,主讲人应通过训练提高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气要真实、真切,语势要赋予变化,节奏要符合学习者的接受习惯。
3.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
远程研修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优势是理论资源丰富,但这些先进的理论往往缺少走进课堂去实践和检验的机会,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的视频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途径。教育主管部门应向一线教师和学校广泛征集真实的、能够引起教师共鸣的案例,以这些课堂视频案例为桥梁,将先进的理论与真实的课堂联结在一起,解决自上而下培训模式中的传统不足。所选案例应当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应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甚至包含对这些方法的评价,以便为教师决策提供参考。一个好的案例要把中心集中在一个论题上,做到主题突出,且包含从案例对象那里引述的具体材料,如师生背景的介绍等,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感,使教师更愿意接触。
4.发挥学校的支持作用
课程的实施是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教师缺乏参与意识,课程目标则很难实现。教师学习是以群体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学校应通过组织学员进行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作为远程培训的必要补充,以提高学员参与感,并降低由连续观看视频造成的视觉疲劳和注意力分散。其次,很多教师在研习之后缺少行为跟进,未能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移。学校应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给予教师行动学习的机会。西方学者乔依斯和徐瓦斯的实证研究表明,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和指导等行为能促使教师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意识地运用到日常课堂上。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培训后互相听课及说课制度,促使学员完成由实践反思到行为跟进的转变。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2]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
[3]鲍建生,王洁,顾泠沅.聚焦课堂——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3.